看完《南京照相館》回到家,老婆已經用完了整包紙巾,眼睛腫成了桃子。五角場萬達杜比影城的特效,讓整個觀影過程變成了某種時空交錯的沉浸體驗。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的六周內,古城南京遭遇日本獸軍屠戮的場景,包裹著觀影者,將持久存在的集體記憶,再度喚醒。 去之前看了不少影評,但觀看時,依然難以遏止的戰栗、顫抖,本以為不太容易出現的出離開憤怒的情緒,從每個細胞的深處涌出,占據了整個軀殼,整個觀影過程,和此前所有的電影都不太一樣,更像是第三視角下看著歷史畫面的展開,被情節與對白的張力所支配。 這是同類題材電影,罕見的力作和佳作。其寶貴之處,在于對真實歷史的還原,客觀、真實、犀利、深入骨髓,又讓人痛徹心扉。 電影里日本獸軍的貴族攝影師,與中國平民,這一組人物,在影片中,經歷了各自的蛻變,野獸終究變成了野獸,中國人,則最終變成了大寫的人。南京大屠殺的悲劇,根植于中國的弱小,根植于當時代風云來臨時,弱小國家中的普通人,難以單純依靠個人的能力,真正改變自身的命運。這是一個民族的血淚史,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的成長史。成長,需要養分,對于歷史的記憶,是各種養分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牢記歷史,牢記歷史上發生的悲劇,經歷的磨難,付出的代價,才能理解國家和民族的成長,才能明確,為了改變這種命運,為了扭轉這種悲劇,有哪些事情,是必須要做,有哪些事情,是必須要完成的,有哪些事情,是不能忘卻的。 最令人觸動的橋段,是兩頭野獸對于“仁義禮智信”的扭曲與挪用,坦率的說,很少能夠將文化挪用與思想侵占,以如此豐富、生動和準確的鏡頭語言,進行系統性的展示。最終對白中,男主人公頂著野獸的屠刀,將那句“我們不是朋友”甩在那制造人間地獄的野獸的臉上,更是在此類電影中,真正實現了對蒼白談論人性與善良的傳統套路的系統性超越。 這是一筆血債,而且,這事兒,認真講,沒完。90年代,剛進大學的時候,學中日關系,講歷史問題,學東亞地區的安全與治理,總覺得哪里不對,別別扭扭的。后來,慢慢想明白了,因為這筆帳,沒有認真被清算;因為遠東軍事法庭的審判,由于中國自身實力的不足,正義的降臨,并不徹底;因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冷戰的戰略算計,所以,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軍國主義者,以各種方式,逃過了應有的懲戒,其中,包括731部隊的石井四郎那群野獸,將在中國實施的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取得數據,交給美國,轉化成為德克里特堡生物戰研究的能力,以此逃脫;包括巢鴨監獄中數以三萬計的戰犯,因為美國在亞太搞冷戰的需求,逃過甄別,弄出了“滿洲之妖”岸信介從甲級戰犯變身日本首相的丑劇;包括,20世紀70年代,將那14個被絞死的甲級戰犯秘密移進靖國神社接受慘敗的丑行;以及,以日本成為美國忠犬為條件,交換放棄了對天皇戰爭責任的追究。 賬本很厚,血債很長,算賬,清債,還歷史以公道和正義,需要力量,需要時間,但一切一切的基礎,在于記憶。無論是當初的野獸,又或者是當初野獸們的后裔,對此,都非常清楚,它們自身的繁殖,就是建立在對歷史、事實和記憶的操控之中的。因此,在戰后的時間里,野獸們形成了一套用于修改歷史的話術,策略,以及方法,并從修改和模糊自身的記憶開始,著手實施。這就是所謂教科書的問題。不止于此,野獸們同樣知道,必須讓受害者忘記歷史,忘卻血債,忘卻當初獸軍在中國的獸行。 對應的,對中國而言,牢記歷史,認識和理解歷史的真相,就變得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記住,然后,提升實力,等待機會,等時間到了,讓正義以正確的方式降臨。電影南京照相館最成功的一點,就在于用那個獸軍中尉的成長,告訴人們,無論一開始看起來多么的不像野獸,但野獸就是野獸,嗜血、卑鄙、齷齪、殘忍,任何時候,不要被野獸偽裝出來的各種表象所欺騙,牢記,這就是一只野獸,只要有機會,無論爪子是否顫抖,要害人終究是要害人的;而一旦嘗到了血腥之后,野獸的成長速度,更是驚人;最重要的是,電影南京照相館展現了野獸之間代際傳承,那些資深野獸,是如何轉進一切機會,用無辜者的血肉,去促成小獸們的成長,相信在看過那不斷閃現的刺殺訓練,“不會扣扳機的,只會按快門的,不算。。。。”的臺詞之后,都應該有更加深刻的體會。 看南京照相館,需要勇氣;看完南京照相館,帶來更多的勇氣;牢記歷史,勇毅前行,銘記歷史,吾輩自強。 和老婆商量好了,過一陣,帶大王去二刷,整個畫面看過了,在大人陪伴下,小孩子可以接受下系統的歷史教育,對成長,是會有很好的助力的。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為用戶在觀察者網風聞社區上傳并發布,僅代表發帖用戶觀點。發表于上海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