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作為表意體系的文字,其構形方式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造字智慧。“二體疊文”作為漢字構形的特殊形態,在《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中占據著獨特地位。為此,本期在《說文》收錄的“二體疊文”的基礎上,結合歷代學者研究成果,就從界定、構件、形義及演變等方面展開聊聊這類特殊文字的構形規律與文化意蘊。 一、“二體疊文”的界定:概念與爭議 “疊文”一詞最早由清代學者王筠在《說文釋例》中提出,其將疊文歸入會意字范疇,稱“亦會意正例”,但未給出明確定義。現代學界對二體疊文的界定存在分歧,核心爭議在于其與同體會意字的關系。 根據學者崔云的定義,結合《說文》實際材料,可將“二體疊文”明確為:由相同構件(或有細微變化)疊加兩次構成,且無其他構件參與的漢字。這一界定強調“疊”的結構形式,與同體會意字形成區別:前者構件既包括成字構件(如“鬥”的構件“丮”),也包括非字構件(如“羽”的構件);而后者僅由成字構件構成。 從六書歸屬來看,“二體疊文”并非單一類別。姚孝遂在《許慎與說文解字》中認為“疊體字當屬會意”,但呂思勉《文字學四種》提出疊文是 “象形變例”,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亦指出“重復同一偏旁而成的表意字并非都是會意字”。事實上,《說文》中的“二體疊文”涵蓋象形、指事、會意三類,如“羽”為象形,“幵”為指事,部分“鬥”的構形可歸為會意。 二、構件分析:形式與功能 從構件類型看,分為成字構件與非字構件。前者如“鬥”,其小篆字形由“丮”(手持物之形)疊加而成,“丮”本身為獨立成字;后者如“羽”,其構件為模擬鳥羽的抽象線條,無法獨立成字。 從構件位置看,存在“左右相并”與“上下相聯”兩種形態。“羽”“門”“竹”等字為左右相并,如“門”的小篆字形模擬兩扇門板并列之狀;“仌”(冰)、“芻”(草)、“爻” 等為上下相聯,“仌”的構形如同兩塊冰塊上下堆疊。 從構件方向看,有“方向一致”與“對稱分布”之別。“羽”的兩部分方向相同,模擬鳥翼羽毛同向生長之態;“門”的兩扇門板左右對稱,體現物象的平衡特征。構件的位置與方向選擇,均源于對客觀物象的模擬,如 “羽” 的左右并置對應鳥翼的自然形態,“仌” 的上下相聯呼應冰塊疊加的狀態。 三、形義分析:從“象”到“意”的關聯 《說文》對二體疊文的訓釋多使用 “象形”“象某之形”“象某某”等術語,這些術語揭示了字形與意義的密切關聯。結合具體例字,可分為三類解析: (一)“象形”類:模擬物象之形 此類字以“羽”“門”為代表。《說文》釋“羽,鳥長毛也。象形”,其甲骨文如下所示: ![]() ▲《合集》32916) 象有莖有毛的鳥羽,構件疊加體現羽毛數量之多。“門”的訓釋較特殊,《說文》稱 “從二戶。象形”,王筠在《說文釋例》中指出其為 “象形之別一類”,不同于一般會意字,甲骨文“門”字直接模擬兩扇門并列之形,至今字形仍保留這一特征。 (二)“象某之形”類:再現狀態與動作 “仌”“冓”屬此類。《說文》釋“仌,凍也。象水凝之形”,西周早期金文“仌”如下所示: ![]() ▲效父簋 象冰塊凝結之狀,構件疊加表現冰凍的厚重感,后世寫作“冰”,簡化為 “冫”。“冓,交積材也。象對交之形”,其甲骨文如下所示: ![]() ▲前 1.40.5 模擬木材交叉堆疊之態,后加“木”旁作“構”(構),構件疊加體現 “交積” 的動作特征。 (三)“象某某”類:抽象意義的具象化 “爻”“幵”是典型例字。《說文》釋“爻,交也。象《易》六爻頭交也”,甲骨文“爻”作四筆或六筆交叉之形,模擬事物交錯之態,與《周易》卦爻的 “交錯” 義相呼應。“幵,平也。象二干對構,上平也”,其甲金文如下所示: ![]() 如上所示,為“筓”(簪)的初文,兩干對稱之形體現“平”的狀態。 綜上,二體疊文的“疊”功能可歸納為三類:表達數量(如“羽”表多羽)、再現狀態(如“仌”表冰凍)、模擬動作(如“冓”表交積)。 四、歷時演變:從象形到符號化 漢字演變的總趨勢是“去象形化”,“二體疊文”的演變亦遵循這一規律。從甲骨文到小篆,多數二體疊文形態穩定,如“羽”“門”的構形核心未變,僅線條趨于規整。但從小篆到楷書,變化顯著: 象形程度降低:“仌”簡化為“冫”,僅保留符號化線條,失去冰塊之象; 構件差異擴大:“冓”演變為“構”,疊加的構件被“木”旁取代; 功能簡化:“鬥”(搏斗)寫作“斗”,原有的“兩人相對”之形被簡化為單一符號。 這種演變符合文字“經濟性”原則,疊文數量減少,符號性增強,但其構形理據仍可從早期字形中追溯。 五、結語 《說文》收錄的12個“二體疊文”(羽、竹、卵、芻、仌、冓、鬥、戼、爻、幵、門等),展現了漢字構形的多樣性。其界定需兼顧結構形式與時代特征,構件的位置、方向與類型直接服務于形義表達,而歷時演變則反映了漢字從“觀物取象”到“符號表意”的發展軌跡。 研究“二體疊文”不僅有助于厘清《說文》的構字體系,更能揭示先民“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認知方式。正如李運富在《漢字“獨體”“合體”論》中所言,漢字結構分析需立足“構件”單位,“二體疊文”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體現——它們以簡潔的疊加形式,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與造字智慧。 就聊到這,我們明天見~ 參考文獻: 王筠. 1983. 《說文釋例》[M]. 中國書店. 姚孝遂. 1983. 《許慎與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 裘錫圭. 1988. 《文字學概要》[M]. 商務印書館. 李運富. 2015. 《漢字“獨體”“合體” 論》[J].《中國文字學報》第 6 輯. 許慎. 2013. 《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 薛丹陽.淺析《說文解字》中的二體疊文[J].漢字文化,2023(20):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