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翹首以盼,終于熬過了酷暑炎熱,來到了早秋。在立秋和處暑之間,雖然還有悶熱,有二十四個秋老虎,但早晨和夜晚已有了涼氣,習習的涼風讓人們感到了初秋的舒適。 ![]() 一葉落而知秋,自古文人對秋非常敏感,有大量的詩歌吟詠早秋。他們寫秋天的累累收獲,寫秋天的唯美風景。也有一部分詩歌感嘆秋風蕭瑟,人生短暫,時光易逝。 唐代的京城長安曲江池是著名的游覽勝地,春日繁花似錦,秋日雖然略顯清寂,但也是游人如織。白居易在長安任職期間,于立秋處暑之際游歷曲江,想起世事無常人生艱難,觸景生情,寫下了一首早秋詩歌。 《早秋曲江感懷》白居易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朱顏易消歇,白日無窮已。 人壽不如山,年光忽于水。 青蕪與紅蓼,歲歲秋相似。 去歲此悲秋,今秋復來此。 白居易這首詩歌抓住早秋的時序特征,依次書寫暑氣消散,涼風漸起,池中荷花結子由盛轉衰,因自然的輪回引出人生的深刻思考,感嘆生命的脆弱與時光的無情。 ![]() 詩歌開頭四句,運用白描手法,以景起興,寫出自然時序里的悄然轉場。“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離離”表現暑云的濃密,“裊裊”寫涼風的輕柔,一“散”一“起”,將夏去秋來的轉折寫得生動感人。 暑氣的消散不是驟然的斷裂,而是如云霧般緩緩淡去。涼風的到來也非凜冽的侵襲,而是似有若無地拂過。這既是早秋獨有的溫柔,也暗合了時光流轉的漸進性。 接著詩人將目光移向曲江池,“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這“又來”二字看似平淡,卻藏著歲月的重量。秋光年年相似,可看花人的心境卻早已不同。 ![]() 夏日荷花別樣紅,而此刻已是初秋“半成子”的狀態,這正是生命力由絢爛轉向內斂的標志。花瓣或許還殘留著幾分艷麗,蓮蓬卻已悄然飽滿,自然界的代謝在此刻顯得如此從容。 接著后四句不再客觀描摹,而是由景入情,直接袒露和抒發內心的感情。“朱顏易消歇,白日無窮已”,上句寫人,下句寫天,對比鮮明。“朱顏”是青春的象征,卻“易消歇”,一個“易”字道盡生命的脆弱。 詩中的“白日”即時光,它“無窮已”,永恒流轉,從不因人的悲喜而停歇。白居易半生宦海沉浮,見過多少少年得志轉瞬落魄,歷過多少親友離散歲月催人。“朱顏”與“白日”的對峙,事實上是有限人生與無限時光的對話。 ![]() 其中的“人壽不如山,年光忽于水”,更是將這種感慨推向極致。山沉穩厚重,歷經千百年風雨而不倒。人卻如塵埃般渺小,生命長度與其無法相比。“年光”如水,忽然而逝,快得讓人來不及挽留。 詩歌的結尾四句,以景作結,指出無常中也有永恒。“青蕪與紅蓼,歲歲秋相似”,青蕪是秋日的雜草,紅蓼是水邊的野花,它們皆是尋常植物,卻裝扮出了秋天簡樸的綠葉紅花。 青蕪與紅蓼是平凡而又堅韌的,它們無論人事如何變遷,每年秋天都會如期而至,生長開花,成為曲江秋景中不變的底色。 “去歲此悲秋,今秋復來此”,時光易逝,悲秋乃人之常情。但是這種悲秋不只是對自然人生朱顏逝去的悲憫,更是人類共有的一種對時光的敬畏與珍惜。 ![]() 四季輪回,夏去秋來,自然界由轟轟烈烈轉為內斂沉寂。人生也是如此,有繁華,也有落幕。白居易曲江秋游這首詩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不必局限于春天那般繁華熱烈,而像青蕪紅蓼那樣順應時序、安然平靜地綻放也很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