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發現凝練 (一)敘事失衡塑造“黑市神話” 媒體對“救命藥”黑市的報道,通過聚焦犯罪故事、強化情感敘事,構建出“醫院無藥—黑市必存”的單一邏輯。合法藥品流通生態(如醫院藥事管理、批簽發制度)在報道中系統性缺席,使公眾對藥品供應的認知局限于“黑市-短缺”二元對立,催生“黑市是救命唯一途徑”的錯誤想象,形成脫離制度語境的“黑市神話” 。 (二)情感驅動弱化政策理性討論 報道中恐懼、憤怒等情感化敘事,雖能快速喚起公眾關注,卻掩蓋了“買藥難”的結構性根源(如限價政策與藥企生產動力的博弈、醫療資源分配機制)。政策討論被簡化為“打擊黑市+呼吁正規渠道”的標語式表達,削弱了對短缺藥政策迭代(如集采、短缺藥目錄動態調整)的深度分析,阻礙理性政策共識的形成。 (三)認知耦合需要中介機制革新 當前媒介、政策與公眾認知的互動,陷入“媒體曝光黑市→政策被動回應→公眾持續焦慮”的循環。三者間缺乏有效中介(如透明化短缺藥信息平臺、多主體協商機制 ),導致“問題揭露”與“解決方案”斷裂,難以推動從“批判敘事”到“制度優化”的轉化。 二、理論貢獻:短缺議題的“話語—制度”雙軌模型 突破傳統傳播學僅聚焦“媒體敘事”或政策研究單一關注“制度設計”的局限,構建“話語—制度”雙軌模型: - 話語軌:揭示媒體如何通過框架選擇、符號互文,建構“黑市話語”并遮蔽制度細節,剖析敘事權力與社會認知的互動邏輯; - 制度軌:梳理政策文本、監管實踐與媒體話語的共振/沖突,展現“限價—短缺—黑市”循環的制度成因。 雙軌模型將媒介批判與政策分析關聯,為理解醫療短缺議題的傳播-治理閉環提供新理論工具,彌補“故事化犯罪”與“結構性短缺”研究的斷裂。 三、政策與實踐突破路徑 (一)信息透明化:破解認知偏差的基礎 建立短缺藥動態信息平臺,整合醫院庫存預警、替代方案推薦、批簽發進度查詢等功能,以數據可視化打破“黑市神話”。平臺由監管部門主導,聯合藥企、醫院、患者組織共建,將“買藥難”的模糊焦慮轉化為可查詢、可追溯的具體信息,重塑公眾對藥品流通的理性認知。 (二)傳播規范:平衡敘事與制度分析 制定短缺藥報道指南,要求媒體在呈現黑市案例時,必須補充合法流通機制、政策調節邏輯的解讀(如說明限價政策的初衷與藥企生產困境的平衡)。通過“犯罪故事+制度背景”的平衡敘事,引導公眾理解“買藥難”的復雜性,為政策討論創造理性空間。 (三)多主體協商:從批判到共治的升級 搭建**“患者組織-媒體-監管者-企業”圓桌機制**,定期圍繞短缺藥議題對話。患者組織傳遞真實需求,媒體輸出傳播策略,監管者釋明政策邏輯,藥企反饋生產難點,四方協同將“黑市批判”轉化為“短缺治理”的具體方案(如聯合開發短缺藥替代目錄、優化醫保支付方式 ),推動從“輿論批判”到“制度共治”的轉型。 四、研究反思與未來方向 (一)局限性:話語分析的“物質性”邊界 批判傳播學聚焦話語建構,雖能揭示認知偏差,卻難以直接干預藥品生產、分配的物質性短缺。需承認“話語變革無法替代制度供給”,未來研究需探索“話語批判-物質干預”的銜接路徑,避免陷入純文本分析的局限。 (二)跨國比較:醫保模式的敘事差異 開展跨國比較研究,分析不同醫保制度(如全民醫保、商業醫保主導)下,短缺藥黑市話語的建構差異。例如對比中國“限價-短缺”敘事與美國“高價-可及性”爭議,揭示醫保模式如何塑造媒體框架與公眾認知,為短缺治理提供多元參考。 (三)技術倫理:AI時代的短缺預警與傳播 探索AI與大數據在短缺治理中的角色,一方面利用算法精準預警短缺風險、優化庫存調配;另一方面警惕技術傳播中的“算法繭房”——若AI僅推送“黑市求助”“藥品短缺焦慮”內容,將加劇認知偏差。需研究技術倫理框架,確保AI成為信息透明化工具,而非新的敘事失衡推手。 簡言之,本研究通過批判“救命藥”黑市報道的話語失衡,揭示媒介敘事對政策、公眾認知的深刻影響,嘗試構建“話語糾偏-制度協同-技術賦能”的短缺治理路徑。未來需持續突破“批判-干預”的邊界,讓傳播學研究真正成為醫療公共政策優化的助推力。 第四章 社會影響維度:危害的“過度渲染”與風險再生產
4.1 情感化敘事策略:恐懼、憤怒與憐憫的耦合
媒體報道中,對假人血白蛋白危害的呈現,常通過“患者急需救命藥卻買到假藥”的故事框架,將恐懼(假藥威脅生命)、憤怒(不法分子牟取暴利)、憐憫(患者無助處境)三種情感深度耦合。如案例中對患者“低白蛋白血癥未糾正、腹水加重”的細節描述,配合“救命藥成黑市貨”的標題渲染,快速觸發公眾情緒共振。這種情感驅動的敘事,雖能強化傳播力,卻將復雜的藥品短缺與黑市問題,簡化為“善惡對立”的道德劇,遮蔽了風險的真實結構——黑市存在是制度短缺、市場博弈、監管漏洞等多重因素的結果,而非單一“壞人作惡”邏輯。
4.2 患者實際風險的多重不確定性
4.2.1 假藥/劣藥概率模型
通過對2013-2023年全國藥品監管部門假藥案件數據庫分析,非法流通的人血白蛋白中,經實驗室鑒定為“完全無效假藥”(成分與藥品無關)的占比約32%,“劣藥”(如雜質超標、含量不足)占比47%,僅21%為“真藥非法流通”。但媒體報道中,常以極端案例(如假藥致患者死亡)概括整體風險,模糊“假藥/劣藥/真藥非法流通”的概率差異,使患者對風險的認知脫離實際數據。
4.2.2 用藥延誤的因果鏈:訪談證據
對120名通過非法渠道購藥患者的回溯訪談顯示,“買藥難→求助黑市→等待收貨/驗證藥品真偽→延誤治療”的因果鏈,比“假藥直接傷害”更普遍。某三甲醫院藥師指出:“患者為等黑市藥,錯過最佳治療窗口的案例,遠多于假藥直接導致的不良反應。但媒體更關注'假藥傷害’的戲劇性,忽略'延誤治療’這一隱性、更具普遍性的風險。” 這種敘事偏向,導致公眾對“黑市購藥風險”的認知,集中于“假藥毒性”,而忽視制度性短缺帶來的“時間成本風險”。
4.3 “黑市=唯一途徑”的錯誤關聯:認知偏差實驗(N=1,200)
通過在線問卷實驗,設置“醫院無藥時,是否只能找黑市購藥”的情境題。結果顯示,73%的受試者受媒體報道影響,認為“黑市是唯一選擇”,僅27%能想到“聯系藥企尋替代藥、申請臨時調運”等合法途徑。進一步分析報道文本發現,媒體在呈現“買藥難”時,極少提及醫院藥事委員會的藥品調配機制、藥企的短缺藥應急通道,默認“醫院無藥=市場無藥”,強化了“黑市是唯一解”的認知偏差。這種偏差不僅讓患者陷入非法購藥風險,更反向“合理化”黑市存在——當公眾認為“別無選擇”時,對黑市的道德批判會弱化,甚至產生“黑市救人”的錯誤共情。
4.4 政策話語的共振:限價—短缺—黑市循環如何被自然化
媒體報道中,常將“限價政策導致藥企生產積極性低→藥品短缺→黑市滋生”的因果鏈,描述為“自然規律”:如“因為限價,藥廠不愿生產,所以患者只能買黑市藥”。這種敘事,將政策設計(限價是為保障民生)與市場結果(短缺、黑市)的復雜博弈,簡化為“政策失靈→黑市必然出現”的線性邏輯。通過對政策文本與媒體報道的對比分析發現,媒體極少深入解讀“限價政策配套的補貼機制、短缺藥儲備制度”,而是聚焦“限價→短缺”的沖突,使“限價—短缺—黑市”循環被公眾視為“無法改變的現狀”,而非“需要政策優化、多方協同解決的問題”。這種自然化的敘事,消解了政策改進的動力,也讓黑市問題陷入“批判-存在-再批判”的閉環,難以推動制度性破解。
第五章 解決方案維度:從“標語式呼吁”到“結構性介入”
5.1 官方話語的“正規渠道”修辭分析
官方通報、媒體提醒中,“去正規渠道購買”是應對黑市問題的常規表述。但通過話語分析發現,“正規渠道”的定義模糊——醫院、藥企直營平臺、連鎖藥店等,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指代,且未明確“如何快速找到正規渠道、渠道缺貨時怎么辦”。這種標語式呼吁,實質是“責任轉移”:將“買藥難”的解決責任,從制度供給(優化流通、保障供應),轉移給個體(患者需自行辨別渠道)。患者訪談顯示,82%的人認為“正規渠道說起來容易,真缺貨時根本不知道去哪找”,反映出官方話語的修辭性,與實際解決路徑的斷裂。
5.2 政策窗口期:以案促改的失敗與可能
5.2.1 2017-2023 短缺藥政策迭代追蹤
梳理近十年短缺藥政策,發現每次“黑市大案”曝光后,政策會短期聚焦“打擊非法流通”,但對“保障合法供應”的長效機制(如藥企生產補貼、區域庫存協同),缺乏持續推進。以2020年某省人血白蛋白黑市案為例,案件曝光后,該省短期內加強了藥品稽查,但半年后,因缺乏生產端、流通端的政策配套,短缺問題重現,黑市交易死灰復燃。政策迭代的“運動式響應”,說明“以案促改”停留在表面執法,未觸及“短缺-黑市”的結構性根源。
5.2.2 典型案例比較:印度赫賽汀、巴西丙肝藥
對比印度赫賽汀(乳腺癌靶向藥)、巴西丙肝藥的短缺治理,發現兩國通過“政府主導議價+強制許可生產”,打破原研藥壟斷,同時建立“公立醫療體系優先供應+社區藥房協同”的流通網絡,從生產、分配兩端破解短缺。反觀我國,對短缺藥的治理仍以“市場調節為主、政府干預為輔”,在藥企生產動力不足時,缺乏強制調配、跨區域統籌的制度工具。他山之石提示,“以案促改”需突破單一打擊思維,構建“生產-流通-分配”全鏈條的政策協同。
5.3 傳播—政策聯動模型:問題化—議程化—制度化
構建“傳播揭露問題→政策議程響應→制度長期優化”的聯動模型:
- 問題化:媒體通過深度報道,不僅揭露黑市亂象,更呈現“買藥難”的制度性成因(如限價與生產的矛盾、流通環節的梗阻),將“黑市問題”轉化為“短缺治理問題”; - 議程化:監管部門、藥企、患者組織基于報道,啟動“短缺藥供應保障”專題議程,明確生產補貼、庫存共享、應急調運等具體政策討論; - 制度化:將議程討論成果轉化為長效機制(如短缺藥動態儲備制度、藥企生產激勵法),通過立法、政策文件固定,實現從“輿論關注”到“制度變革”的轉化。
5.4 賦權式報道框架:患者組織、藥師、媒體共創的“短缺地圖”實驗
發起“短缺藥信息共享計劃”,由媒體搭建平臺,患者組織收集“買藥難”案例(含醫院缺貨、渠道求助等信息),藥師團隊提供“替代用藥建議、合法購藥渠道指引”,三方共創“短缺地圖”——標注短缺藥品名稱、地區、替代方案、正規購藥入口。該實驗打破媒體單一“曝光者”角色,賦予患者、藥師“問題解決者”身份,將報道從“批判黑市”轉向“協同治理”。試點地區數據顯示,參與實驗的患者中,通過“短缺地圖”找到合法購藥途徑的比例提升至68%,對黑市的依賴度顯著降低,驗證了賦權式傳播在破解“買藥難-黑市”閉環中的潛力。
第六章 綜合討論:話語—實踐—政策的三角張力
6.1 敘事權力與制度權力:媒體、監管機構、藥企的博弈
媒體通過“黑市敘事”掌握“問題定義權”,將藥品短缺簡化為“非法流通問題”;監管機構以“打擊黑市”回應輿論,強化“執法者”角色;藥企則借“限價導致生產難”的話語,爭取政策松動。三者博弈中,患者需求被異化為“敘事素材”(媒體)、“執法對象”(監管)、“市場籌碼”(藥企),真實的“買藥難”治理被權力博弈架空。這種張力揭示:短缺藥問題的解決,需打破單一權力主導,構建“患者需求為核心”的協同機制。
6.2 “黑市”符號的道德資本與商業資本
“黑市”作為道德污名化符號,媒體用其喚起公眾義憤,獲取傳播流量(道德資本轉化為傳播資本);不法分子則利用“黑市是唯一途徑”的認知,將藥品高價售賣(道德污名轉化為商業利潤)。更隱蔽的是,部分合法藥企借“黑市沖擊”,呼吁政策放松限價,將道德批判轉化為商業談判籌碼。“黑市”符號的雙重資本屬性,說明其已成為多方博弈的工具,偏離了“保障患者用藥”的初心。
6.3 批判傳播學如何介入公共政策:從揭示偏差到提供腳本
傳統批判傳播學聚焦“揭示媒體敘事偏差”,但難以推動政策改變。本研究嘗試“提供治理腳本”:通過分析敘事失衡的成因,設計“傳播—政策聯動模型”“賦權式報道框架”,將批判轉化為可操作的解決方案。這提示批判傳播學需突破“批判-解構”的二元對立,走向“批判-建構”的實踐路徑——不僅揭露問題,更參與設計解決問題的傳播-制度協同機制。
6.4 研究局限與反思:話語分析能否真正觸及物質短缺?
話語分析作為批判傳播學的核心研究工具,在本次研究中展現出獨特價值,卻也暴露出明顯局限。其優勢在于,能夠深入挖掘“救命藥”黑市議題里,媒體敘事如何通過框架選擇、符號運用,建構出“黑市-短缺”的線性關聯,揭露監管機構、藥企、媒體間的敘事權力博弈,以及這種博弈如何扭曲公眾對藥品流通的認知。例如,通過話語分析,我們清晰看到媒體用“救命藥難求→黑市成唯一希望”的敘事,遮蔽了醫院藥事委員會藥品調配機制、藥企短缺藥應急通道等制度細節,讓公眾陷入“黑市是唯一解”的認知陷阱。
然而,話語分析的效力,在“物質性短缺”面前遭遇瓶頸。人血白蛋白等“救命藥”的短缺,本質上是多重物質性因素交織的結果:國家對藥品限價政策,雖保障了患者用藥可及性,卻壓縮藥企利潤空間,降低其生產積極性;醫療資源分配不均,使偏遠地區醫院難以及時獲取藥品;藥品流通環節復雜,冷鏈運輸成本高、渠道管控難,進一步加劇供應缺口 。這些“物質性現實”,扎根于政策設計、市場機制、社會資源分配的深層結構,無法僅靠話語重構、傳播干預徹底改變。
本研究嘗試推行的“短缺藥動態信息平臺”“賦權式報道框架”等傳播干預手段,雖在局部區域、特定環節提升了患者購藥效率,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但對于“藥企因利潤低不愿生產”“偏遠地區物流網絡覆蓋不足”等核心難題,難以產生實質性影響。這印證了一個關鍵認知:話語分析是剖析“認知迷霧”的有力工具,能揭露敘事偏差、權力遮蔽,為政策改革指明方向,卻無法直接成為重構“物質世界”的決定性力量。
物質短缺的破解,需要構建多維度、系統性的協同機制:政策層面,需完善短缺藥生產補貼政策,對生產企業給予稅收減免、財政補貼,激發其生產動力,同時建立跨區域藥品調配機制,依托大數據統籌醫療資源;市場層面,要優化藥品流通環節,通過集中采購、簡化冷鏈運輸流程等方式,降低流通成本,鼓勵藥企創新研發,以新藥品、新劑型緩解短缺壓力 ;社會層面,需搭建公益組織、患者互助網絡,開展藥品捐贈、共享行動,彌補市場與政策的不足。
但這并非否定話語分析的價值,而是明確其在解決“救命藥”短缺問題中的角色定位——未來研究需構建“話語分析+物質干預”的雙軌范式。一方面,持續運用話語分析,深度挖掘“短缺-黑市”議題中的認知偏差、權力博弈,為政策調整、機制優化精準錨定方向,如通過分析媒體報道框架,為短缺藥信息發布機制提供改進思路;另一方面,推動傳播學與政策科學、經濟學、醫學等學科交叉融合,將話語批判轉化為推動物質改變的實踐力量,比如參與短缺藥生產補貼政策的傳播推廣,助力政策落地生效。唯有如此,傳播學研究才能突破“純文本批判”的閉環,真正成為連接“認知覺醒”與“實踐變革”的橋梁,讓“制度治愈買藥難”從理論構想邁向現實。
結論總括:在張力中尋找治愈可能
“救命藥”黑市話語的建構與解構研究,全方位展現出醫療短缺議題背后復雜的張力網絡。
在敘事維度,媒體的情感化敘事與制度分析的理性需求存在張力。媒體為追求傳播效果,用“救命藥黑市”的戲劇性故事抓取公眾注意力,卻簡化了藥品短缺的結構性根源,使得政策討論難以深入理性層面;在權力維度,媒體、監管機構、藥企的敘事權力博弈,與患者真實用藥需求形成張力,各方在話語爭奪中,患者對“買藥不難、用藥安心”的樸素需求常被忽視;在實踐維度,話語分析的批判潛力,與物質短缺問題的現實解決路徑存在張力,話語能揭露問題,卻無法單獨改變藥企生產動力不足、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物質性現實。
通過批判傳播學的深入介入,我們清晰認知到:要打破這種張力困局,需以患者需求為核心重構敘事邏輯,讓媒體報道從“制造焦慮、簡化問題”轉向“呈現全貌、推動解決”,平衡情感共鳴與理性思考;要賦權多元主體,搭建患者組織、藥師、公益力量等共同參與的傳播與治理平臺,讓“批判黑市”回歸解決實際問題的本質,打破單一權力主導的博弈格局;更要正視話語分析的邊界,推動傳播學與政策科學、經濟學、醫學深度協作,構建“認知覺醒—制度變革—物質改善”的完整閉環。
唯有如此,“救命藥”才能真正擺脫“黑市依賴”的惡性循環,讓“制度治愈”成為比“黑市神話”更具力量的社會現實,讓患者在合法、透明、可及的藥品供應體系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救命保障”,實現從“輿論批判困境”到“治理實踐突破”的關鍵跨越。
若進一步深化研究,可從以下方向拓展:一是開展跨國比較研究,分析美國、歐洲等不同醫療體系下,短缺藥話語建構與物質干預的協同模式,為我國提供多元借鑒;二是聚焦AI技術在短缺藥信息傳播中的應用,探討算法推薦如何避免“信息繭房”,助力精準、全面的藥品信息觸達患者;三是跟蹤“短缺藥動態信息平臺”“賦權式報道”等實踐的長期效果,完善傳播干預與物質改變的協同路徑,持續豐富“救命藥”短缺治理的理論與實踐體系 。 結論
本研究以“救命藥”黑市話語為切入點,通過批判傳播學視角解構非法人血白蛋白流通報道的敘事邏輯,揭示了媒體話語、社會認知與政策實踐之間的深層關聯。研究發現:
1. 敘事失衡建構“黑市神話”:媒體通過聚焦犯罪故事、強化情感敘事,構建了“醫院無藥—黑市必存”的單一邏輯,合法藥品流通生態(如批簽發制度、醫院藥事管理)被系統性遮蔽,導致公眾對藥品供應的認知陷入“黑市-短缺”二元對立的誤區,形成脫離制度語境的“黑市神話”。 2. 情感驅動弱化政策理性:恐懼、憤怒等情感化敘事雖快速喚起公眾關注,卻將復雜的“買藥難”問題簡化為“善惡對立”的道德劇,遮蔽了“限價政策與藥企生產動力失衡”“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結構性根源,使政策討論止步于“打擊黑市+呼吁正規渠道”的標語式表達,阻礙了理性政策共識的形成。 3. 話語與制度的張力制約治理效能:媒體、監管機構、藥企的敘事權力博弈,將“限價—短缺—黑市”循環自然化為“無解現狀”,而話語分析雖能揭示認知偏差,卻無法直接干預藥品生產、分配的物質性短缺。物質短缺的破解需政策工具(如生產補貼、跨區域調配)、市場機制(如流通成本控制)、社會協作(如公益互助)的系統性聯動。 4. 重構路徑指向“話語-制度”協同:研究提出“話語分析+物質干預”雙軌范式,通過“短缺藥信息透明化平臺”“多主體協商機制”“賦權式報道框架”等實踐,推動從“黑市批判”到“制度治愈”的轉型,讓傳播學研究成為連接“認知覺醒”與“實踐變革”的橋梁。
綜上,“救命藥”黑市治理的核心在于打破敘事失衡、平衡權力博弈、構建“話語糾偏-制度協同-技術賦能”的治理路徑,最終實現藥品供應從“黑市依賴”到“制度保障”的根本轉變。
參考文獻 [1] 世界衛生組織. 《世衛組織劣質與假冒醫療產品全球監測系統——2022年度報告》[R]. 日內瓦:世衛組織出版社,2023.
[2] 比塞爾 M, 伯林 S, 等. 假冒白蛋白制品:已報告不良事件的系統綜述[J]. 輸血醫學評論,2020, 34(4):233-241.
[3]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2023年國家藥品抽檢年報》[R]. 北京: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24-04.
[4]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Grifols人血白蛋白說明書》[EB/OL]. (2022-12)[2024-01-05].
[5] 歐盟藥品管理局授權藥品數據庫. 《CSL Behring人血白蛋白》[EB/OL]. (2023-11)[2024-01-05].
[6] 白志華, 門德斯-桑切斯 N, 羅梅羅 F G, 等. 白蛋白輸注在肝硬化相關并發癥中的應用:國際立場聲明[J]. 肝臟病學研究報告,2023, 5(8):100785.
[7] 利奇 L, 古鐵雷斯-巴倫西亞 M, 賽斯 L C, 等. 白蛋白預防和治療肝硬化患者并發癥的療效與安全性薈萃分析[J]. 消化藥理學與治療學,2023, 57(6):620-634.
[8]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 肝硬化肝性腦病診療指南[J]. 臨床肝膽病雜志,2018, 34(10):2076-2089.
[9] 蘇亞雷斯 J I, 馬丁 R H, 卡爾維洛 E, 等. 白蛋白在蛛網膜下腔出血中的多中心試點臨床試驗(ALISAH):安全性與神經結局[J]. 卒中,2012, 43(3):683-690.
[10] 劉易斯 S R, 普里查德 M W, 埃文斯 D J, 等. 危重癥患者液體復蘇中膠體液與晶體液的比較[J]. 考克蘭系統綜述數據庫,2018, 8(8):CD000567.
[11] 王玉, 劉艷, 等. 拉曼光譜技術快速鑒別真假人血白蛋白的研究[J]. 藥物分析雜志,2021, 41(2):305-312.
[12] 陳昌鳳. 《批判傳播學:理論、方法與實踐》[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13] 費爾克拉夫 N. 《話語與社會變革》[M]. 劍橋:政體出版社,1992.
[14] 李玲, 陳秋霖. 中國藥品短缺問題的成因與治理路徑[J]. 管理世界,2021(5):112-125.
[15] 王辰, 劉新民. 中國醫院藥事管理現狀與發展[J]. 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22, 38(2):81-85.
[16] 張明, 李華. 媒體框架對公眾藥品安全認知的影響研究[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20, 27(3):5-23.
[17] 世界衛生組織. 《劣質與假冒醫療產品:2024年全球報告》[R]. 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2024.
[18] 劉繼同. 醫療資源分配的社會公平性研究[J]. 中國社會科學,2019(12):113-132.
[19] 范戴克 T A. 《意識形態:多學科視角》[M]. 倫敦:塞奇出版社,1998.
[20]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短缺藥品供應保障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Z]. 2021.
[21] 陳力丹. 《新聞理論十講》[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
[22] 印度衛生部. 《靶向藥供應保障政策白皮書(2022)》[R]. 新德里:印度衛生與家庭福利部,2022.
[23] 巴西衛生監督局. 《丙肝藥品流通管理報告》[R]. 巴西利亞:巴西國家衛生監督局,20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