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芷江侗族自治縣,隸屬于湖南省懷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地處武陵山系南麓云貴高原東部余脈延伸地帶,東經109°17′-109°54′,北緯27°04′-27°38′,東鄰中方縣、鶴城區,南接洪江市、會同縣及貴州省天柱縣,西連新晃侗族自治縣及貴州省萬山特區,北界麻陽苗族自治縣及貴州省銅仁市。縣城芷江鎮距懷化市僅37公里。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 ![]() 芷江古屬“五溪蠻地”,因著名詩人屈原“沅有芷兮澧有蘭”而得名。遠在舊石器時代,舞水沿岸就有原始人類活動。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無陽縣,(無河之陽,山多,難見陽光。蜀犬吠日的原因。)明清時曾為川、黔、滇、湖廣總督府和偏沅巡撫所在地,乾隆元年(1736年)始稱芷江縣,1986年改為芷江侗族自治縣。總面積2098.9平方公里,轄9鎮9鄉,總人口34.68萬,其中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55.8%。 注:五溪蠻,地名。指雄溪、溪、無溪、酉溪、辰溪。一說指雄溪、蒲溪、酉溪、沅溪、辰溪。五溪蠻亦稱“武陵蠻”,指的是兩漢時期,武陵郡內所屬五溪地域中的蠻夷。歷史上對兩漢時期武陵郡中的五溪蠻所屬五溪,考注紛繁,莫衷一是。南北朝是五溪蠻地。何為五溪蠻?文獻上指的就是兩漢時期,武陵郡內所屬五溪地域中的蠻夷。東漢光武中興,武陵蠻特盛。西漢末至東漢初,朝庭腐敗,官府過重的賦徭,迫使武陵郡內的蠻夷紛紛起來反抗。這時期的武陵郡,其郡治設在溆浦縣城南三里(即今縣城盧峰鎮梁家坡村),當時的武陵郡管轄地域很廣,它北至湖北宜昌以南,西連四川、貴州的東部,南達廣西的三江、龍勝,以及湖南境內的沅水和澧水流域的十三縣(涉及到現今這一區域四十余縣市)。東漢初,占據在湘西,沅陵、辰陽、溆浦之間的蠻夷,其反抗斗爭非常激烈。自東漢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至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五溪蠻夷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多次打敗朝庭的鎮壓大軍,攻郡克縣,占領了武陵郡下轄的許多縣城,并也攻占了武陵郡治所在地的義陵縣城(今溆浦)。東漢時期馬援將軍進攻五溪蠻地。這次戰爭,迫使東漢朝廷作出了遷郡廢縣的重大決定。據《溆浦縣志》載:后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廢縣(即義陵縣),縣界與夷接,為所攻破,至是移武陵郡東出治索縣(今漢壽),遂廢地,屬辰陽。也因為這次戰爭,才把武陵郡治搬遷到洞庭湖畔的漢壽,同時還廢了郡治所在地的義陵縣,把義陵縣地劃歸辰陽(今辰溪縣)管轄。在這東漢初期應該是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從而標志建于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的武陵郡治與義陵縣在溆浦徹底消失。 ![]() 芷江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遍布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出土的商周時期的編鐘、青銅鳳形器等珍品尚屬罕見;宋代古城墻、護城河歷歷在目;明代所建的龍津風雨橋巍然橫臥于舞水;內陸最大的媽祖廟——天后宮矗立于舞水之濱;文蘊豐厚的文廟和奎文閣等古建筑群分布于縣城各處。另外,蜚聲海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勝利的標志性建筑芷江抗戰勝利受降紀念坊以及盟軍第二大機場芷江機場、中美空軍聯隊俱樂部、受降堂、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六軍團司令部舊址、湘西剿匪烈士紀念塔等一大批紀念性建筑在境內熠熠生輝。 ![]() 建制沿革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始設無陽縣,屬武陵郡。東漢時裁無陽,并入辰陽縣。 晉太康年間(280~289),以故無陽縣地置舞陽縣。晉義熙年間(405~415),遷治于故鐔成縣,南朝宋因之,齊時(479~502)改舞陽為。梁時(502~557)改為龍(木票刂 )縣。 ![]() 唐貞觀八年(634),以辰州龍(木票刂 )置巫州,龍(木票刂 )改龍標,又析龍標置夜郎、朗溪、思微三縣。天授二年(691),改巫州為沅州,又析夜郎置渭溪縣。長安四年(704),分沅州夜郎、渭溪二縣置舞州。先天二年(713),析龍標置舞陽縣(治所在今芷江縣城),仍隸沅州。開玩十三年(725年),沅州復為巫州,舞州易名為業州。天寶元年(742),巫州改為潭陽郡,業州改為龍標郡。乾元元年(758),潭陽郡復改為巫州,龍標郡復改為業州。大歷五年(770),巫州更為敘州潭陽郡,領龍標、朗溪、潭陽三縣;業州更為獎州龍溪郡,領峨山、渭溪二縣。唐末,馬殷據湖南,敘州“蠻酋”昌師益附于楚。五代長興三年(932),楚王馬希范以敘州潭陽縣置懿州。乾祐三年(950),馬希萼襲位,改懿州為洽州。 ![]() 宋乾德三年(965),改洽州為懿州,遂為羈縻州。熙寧七年(1074),撤銷羈縻州,在懿州新城(今縣治)置沅州,又以潭陽郡地置盧陽縣。元豐三年(1080),沅州領盧陽、黔陽、麻陽、渠陽四縣,屬荊湖北路。 元至元十二年(1275),置沅州安撫司,十四年改為沅州路,領陽、黔陽、麻陽三縣,屬湖廣行中書省。 明初改沅州路為沅州府,洪武九年(1376),改府為州,以州治盧陽,縣省。 ![]() 清初置沅州,隸辰州府。乾隆元年(1736),升沅州為府,屬湖南布政使司,增置芷江縣附郭。清乾隆元年(1736年),置芷江縣。 民國元年(1912),裁縣存府;次年,裁府復縣,隸辰沅道。民國11年,廢辰沅道,芷江直隸于省。民國24年,屬芷黔麻晃行政督察區。民國25年,屬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次年屬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屬湖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 ![]() 新中國成立初,芷江縣屬會同專區。1952年8月16日改屬芷江專署,是年12月,芷江專署易名黔陽專區。1968年改稱黔陽地區,1981年6月30日更名為懷化地區,芷江縣隨隸之。社建制改為鄉鎮建制,全縣轄1個鎮28個鄉。1985年末,全縣轄4個鎮25個鄉。1986年9月22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芷江縣,設立芷江侗族自治縣。1997年11月29日,懷化地區改設為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隨之改屬懷化市,至今無變。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芷江侗族自治縣位于湖南省西部,懷化市中部,?水中游。地理位置介于北緯27°04′12″~27°38′24″、東經109°17′31″~109°54′49″之間。地處武陵山南麓、雪峰山西脈與云貴高原東緣的結合地帶。東倚皇榜坡,與中方縣、鶴城區接壤,南界清水河,與洪江市、會同縣及貴州省天柱縣毗鄰,西界貴州苗嶺,與新晃侗族自治縣及貴州省萬山特區相連,北靠西晃山,與麻陽苗族自治縣及貴州省銅仁市交界。縣界極端位置:東起公坪順溪鋪村碾子垴上,西止上坪鄉仲黃坪村侖貴山,南起大龍鄉石榴溪村沙子吼,北至牛牯坪鄉界牌村齊天界。縣城東距懷化市治鶴城區39公里,距省會長沙505公里。 ![]() 縣城東西最大距離61.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63公里,全縣區域總面積2098.90平方公里,折合3148350畝,約占湖南省總面積的1%,占懷化市總面積的7.62%。區域總面積中,山地127344平方公里,丘陵620.97平方公里,崗地93.33平方公里,平原63.14平方公里,水面48.02平方公里,分別占全縣總面積60.67%、29.58%、4.45%、3.01%、2.29%。 ![]() 地形地貌 境內陸貌可分平地、崗地、丘陵和山地四種類型,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溪河縱橫。由于北受武陵山系影響,西受云貴高原天雷山脈控制,地勢由北、西向東南傾斜,中間形成凹陷的山間盆地。山地占60.67%、丘陵占29.58%、崗地占4.45%、平原占3.01%、水域占2.29%。山脈分南、北兩干支。北干支脈由西向東繞貴州省及麻陽縣邊境米公山經撐架坡、陽雀坳、西晃山(主峰金頂為芷江最高峰,海拔1405米)、通坳山、齊天界至上青坡入懷化市境,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上,其中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4座。南干支脈為新晃天雷山(海拔1136.6米)發脈入境,沿朝陽坳、千公牛、燕子巖、巽公坡、桅子頂入黔陽縣境,平均海拔為700余米。 ![]() 武陵山脈:位于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的交界地帶,屬云貴高原云霧山的東延部分,山系呈東北-西南延伸。武陵山脈的主峰為梵凈山,海拔2572米。走向為北北東,斜貫近500千米,寬43—140千米,整個山體呈向北西凸出的弧形彎曲。 武陵山脈面積約為10萬平方千米。山系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類型氣候,素有“華中動植物基因庫”之稱,是中國亞熱帶森林系統核心區、長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屏障。境內主要山峰有八大公山、星斗山、七姊妹山等。境內主要河流有烏江、清江、資水等。是烏江、沅江、澧水的分水嶺,是國家級3A景區。山體形態呈現出頂平,坡陡,谷深的特點,山區地質、地貌類型復雜,主要由古生代的沉積巖和部分沉積變質巖組成,喀斯特地貌特征明顯,礦產資源品種多樣,錳、銻、汞、鋁等礦產儲量居中國前列。山區分布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30多個少數民族。區域的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現象嚴重,是典型的老少邊貧地區。武陵山地區是《變形金剛4》《爸爸去那兒2》取景地。 ![]() 米公山:主峰海拔1149米。位于湖南與貴州兩省邊境地區,因舊時山上有米公祠,故名。山體為地質構造隆起地帶,山體走向為南北向,綿延8公里。 ![]() 天雷山:位于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西部邊緣,離西鄰新晃縣城約40公里,處于云貴高原東麓,屬苗嶺余脈,山脈由西向東延伸,主峰海拔1136.3米,為新晃縣最高山峰。山上林木繁茂,許多的動物在這里繁衍生息,山頂有廟宇一座,每逢農歷六月十九,傳說那天是觀音菩薩的生日,四面八方的百姓將登上天雷山去祭拜乞福,情景頗為壯觀。 ![]() 水文 芷江境內有潕水、清水江、辰水3大流域,大小溪河294條,河流總長1468.3公里。潕水河又名武陽河,無水河,為沅江一級支流,全長444 km ,發源于貴州省佛頂山東麓的福泉縣羅柳塘,自新晃縣市鎮流入懷化市內。 “貴州流下一條河,彎出一個窮山窩;山路陡峭跑斷腳,水路灘險累背駝。”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碧涌鎮清江村位于清水江畔,“腳踏兩省、雞鳴四縣”清水江上的托口電站蓄水發電后,清江村整體后移,村民告別了祖輩生活的院落搬進移民新村。 ![]() 黔陽古城文星門遺址,潕水河邊 ![]() 龍王廟 ![]() ![]() ![]() ![]() 清澈的潕水河柔柔緩緩地從城邊流過 其壯闊,其潔凈,其遼遠,令每一個生活在芷江縣城的人都感覺到驕傲、自豪。白天的舞水,在陽光下波光粼粼,與蔚藍天空互映。 夜幕下的舞水,在芷江璀璨的燈光中更顯寧靜、深邃 氣候 芷江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為15.8°C~17.3°C,年降雨量1156.4~1432.9毫米。平均日照1527.7小時,年無霜期279天。 民族 芷江侗族自治縣于1986年9月22日經國務院批準建立,1987年9月24日舉行了成立慶典,后經國家民委批準,每年的9月24日為自治縣成立紀念日。全縣總人口39.1萬人,少數民族人口24.6萬人,占總人口62.9%;其中,侗族人口21萬,占總人口53.7%;苗族2.9萬人、土家族0.7萬人,另有回、瑤、壯、蒙古等共計26個少數民族,是一個以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縣。 芷江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之地。早在殷商時期,這里就是古代百越民族的聚居地,其中一支駱越人逐漸發展成今天的侗族。苗族由黃河流域南遷,也早于商周時期進入五溪之地,即今天湘黔邊境地區。以后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開發,在這里繁衍生息。自宋末元初,湘西北土家族因戰亂有一支遷入沅州,即今天芷江公坪一帶。明、清時期,沅州成為通往滇黔的門戶,逐漸成為湘西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物流中心。頻繁的軍事活動和繁華的商業貿易,使許多少數民族和漢族大量遷入。有的在此長期定居,與芷江侗族、苗族等早期聚居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以侗族為主體的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長期的融合與相互學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是漢族人民的先進文化,對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不但學習漢族先進生產技術,而且把漢族的先進文化思想和交際語言融入到自己民族的生活當中。今天的芷江,各少數民族在擁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同時擁有當地漢族的文化特征,使用當地漢族的語言,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精神。 侗族:居住于芷江的侗族自稱“金”,與古代百越人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是古代百越人的一支駱越人在融合當地其他部族和早期遷入該地區的漢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與漢族一樣具有多元一體的典型特征。在芷江民間,許多侗族大姓自稱早年從江西遷入,也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元末明初,湖南貴州一帶發生大規模戰亂,加上饑餓與瘟疫,人口銳減,田地荒蕪。為了開發這一地區,鞏固西南地區的統一,明朝廷廣泛實施屯田、屯軍制度,從人口較多的中南地區大量向邊遠地區移民,有“江西填湖南,湖廣填四川”之說,正是此一時期的反映。一些漢人遷入芷江定居后,一部分被當地土著侗族所融合,成為今天侗族的組成部分。 苗族:居住于芷江的苗族自稱“牡”、“蒙”、“毛”等,歷史上曾因地而異,在“苗”字前冠以不同的名稱,如“紅苗”、“黑苗”等。漢族典籍很早就有記載,商周時期就稱為“苗”,后苗民南遷,其中進入今天湘黔邊境地區的一支在秦和漢代與其他少數民族一道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芷江的苗族與貴州東部地區的苗族有密切的淵源關系,芷江部分苗族大姓自稱從貴州遷入。也有部分說從江西遷入,這與侗族大姓中江西遷入說基本一致,也是部分漢人進入苗族地區被苗族融合所至。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的意思。芷江的土家族是在宋末、元初從今天的湘西永順、保靖等地遷入的。據芷江公坪鎮《彭氏族譜》記載,其祖先彭三郎于元朝至元九年(1272年)由保靖遷入沅州,其子彭亨達進入公坪“落擔丘”定居。由于土家人生性剽悍、勇敢,官府常征其為兵。因其作戰勇敢、為人豪氣,由居于沅州東部地區,因此,芷江人稱之為“東鄉桿子”。 歷史文化 民俗文化 芷江自宋朝熙寧六年(1073年)筑城屯兵以來,一直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員統治,歷經八百余年從未間斷,加上當時沅州的中原地區漢族商人絡繹不絕。受漢族文化影響既久遠又深刻,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相互融合程度很大。酒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是日趨統一,相互滲透,原來固有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今天芷江在物質民俗方面,各民族之間基本已沒有太大區別。雖然精神民俗保留較為完整,但也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 服 飾 現在芷江境內的侗族,在服飾上與其他各民族之間已基本沒有什么區別,現代漢族服飾已成為縣境內各族人民的普遍著裝,但在少數偏遠農村地區,現今仍能看到者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群眾,并且芷江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還很有地方特色。 侗族服裝的布料多系家機布,染青藍色。婦女身穿左衽大襟衣,衣長過膝,比較寬大,有矮領和無領兩種,下著大筒褲,衣肩、袖口和褲腳綴繡花卉或云勾,或鑲花邊,胸前掛繡花圍腰,錦帶子系于腰間;老年婦女頭包絲帕,穿攀尖花鞋;中青年婦女,手戴銀戒指、手鐲,胸右邊內袋別銀針筒,針筒上有放針的筒、響鈴、牙簽、挖耳勺,有三節、五節、七節之分,設計美觀大方,做工精細。腳穿繡花鞋,夏穿自制麻布涼鞋。男人穿對襟衣,前下方兩邊有口袋,胸前佩銀牙簽,褲頭為大頭大筒褲,白褲頭、大褲腳。腳包4寸寬1丈2尺長的綁腳。頭上包大頭帕,帕長8尺到1丈2尺,腰間系斜紋板帶。 苗族婦女穿著與侗族基本相同,但褲腳繡的是三道花卉或鑲三道花邊,喜歡戴分量重的銀飾品,穿繡花鞋;中老年婦女用長帕或短帕包頭。男子夏天穿白色対襟衣,下身著大管長褲,冬天頭包長帕,著對襟棉衣。 土家族婦女穿著樸素,上穿大襟衣,下著長褲,暖和天氣喜歡打赤腳,冬天穿棉襪布鞋,有部分人戴耳環手釧,制作粗放且重。男子著対襟衣,穿長褲,戴帽子,有的用窄布帕貫頭。 侗族、苗族小孩夏天戴繡花涼帽,冬天戴繡花棉帽,帽前檐嵌十八羅漢像,下配18朵梅花,意為羅漢護身,易養成人。帽后檐有10多條銀鏈,系著響鈴、四方印、仙桃、荷包、葫蘆、鷹爪、鰲魚等,帽兩邊各釘一“獅子望月”,孩子一動,銀光閃閃,叮當作響,逗人喜愛。土家族兒童在暖和天氣,戴花涼帽,冷天戴狗腦帽,“夏遮涼、冬遮腦”,穿対襟衣、開襠褲,項掛長命鎖。 飲食 芷江盛產稻谷,所以各族人民均以大米為主食,山區糧田較少的地方,間以玉米、紅薯、麥子、粟米等雜糧。飲食有大米飯、糯米飯,也有大米拌紅薯煮的“紅薯飯”,還有大米與野菜、臘肉等煮制的“社飯”。 芷江侗鄉有過“社節”吃社飯的風俗。在農歷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是社日,也叫春社節,侗語叫“打下”。傳說,立春之后是春耕時節,將田地里各式野菜連同種子一起煮吃干凈,田里不長野草,生產就會豐收。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人們采摘新鮮蒿菜,切碎并揉去苦水,加鹽炒干,粳米三分之一,糯米三分之二,現將粳米煮一下,然后將浸泡過的糯米拌入,配上臘肉丁、豆腐干、花生米、野蔥、豬油等與炒好的蒿菜一起拌勻,用溫水燜煮即成。它不僅調料豐富,而且調料搭配、制作功夫也特別有奧妙,因此社飯芳香撲鼻,鮮美可口,回味悠長,多食不膩。芷江吃社飯歷史悠久,據《沅州府志》記載:“宋仁宗太后呼左右賜呂大坊等社飯,郡中猶仿此意,社日農家煮社飯,他郡無有也。”由此可見,芷江侗鄉吃社飯的由來可追溯到宋仁宗天圣年間,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每逢社節,芷江人喜歡邀上親朋還有,擺宴設酒,同吃社飯,一連數日,還將社飯當作禮品,饋贈他人。 芷江人在飲食方面好酸喜辣,民間有俗語“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酪川('酪川’,芷江地方方言,即'打踉蹌’之意)”、“吃菜不怕辣,就怕菜不辣”。幾乎家家有腌菜壇子、酸水罐子,有腌青菜、腌蘿卜、腌茄子、腌蕨菜、腌辣子、腌豇豆等。有泡辣椒、泡刀巴豆、泡生姜、泡蘿卜、泡包菜等。凡可食用之菜,均可腌可泡,又酸又辣。辣椒有剁辣椒、油熗辣椒、擂缽辣椒、豆豉辣椒、馇辣椒、油潑辣子等等,五花八門。 芷江人講究飲食,其菜肴很有地方特色,且歷史悠久,最有名的要數“芷江炒鴨”。“芷江炒鴨”主料取自芷江地方特色品種芷江麻鴨,配料有五花豬肉、仔姜、辣椒、蔥等,隨季節不同還有板栗'黃豆等。其色金黃、湯香濃,帶辣味,極可口。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必做,凡來芷江客人必點此菜。有道是:到芷江不吃芷江炒鴨,等于不到芷江,芷江鴨成為芷江的一道招牌菜,遠近聞名。芷江人甚至遠赴他鄉,開辦“芷江鴨館”,但因原材料不是芷江的其色香味無法與芷江本地相比。如今,芷江利用現代食品加工技術和保鮮工藝制作包裝“芷江炒鴨”,年加工量200萬羽,銷往全國各地,已成為芷江重要的支柱產業。 芷江民間飲料分為茶類和酒類,茶類飲料有油茶、甜茶、甜酒等。油茶制作工藝要求比較復雜,有些材料要事先準備。茶葉在初春時取自山上野茶、野桑嫩葉,洗凈曬干腌制,以備常年使用。成品為黑色,味略苦,有清肺潤目功效。制作油茶,先備主料,大紅喜事大多用玉米、黃豆、飯豆等,平時多用紅薯、蘿卜等。煮油茶時,先用油炸好香米,作為香料。在燒好的大火鍋上,放入豬油少量,再放生大米炒黃,加水和茶葉煮開,或者直接用稀飯拌入茶葉,再放水煮開,加入主料、放鹽,熟后盛入碗,放入香米。其色墨黑,清香可口,夏可解暑,冬則去寒。敬油茶已成為今天招待貴賓的一項重要禮節之一。 在芷江西北山區大樹坳等鄉鎮的侗族、苗族則喜飲甜茶,當地人稱觀音茶。因茶葉香甜可解暑,遇人中暑時取其葉嚼食可救命,猶如觀音菩薩,故名。甜茶葉取自細葉荊木,書名多穗石柯葉,常綠喬木,其莖葉富含果糖。初春時摘其嫩葉,大的切碎,開水中撩一水,曬干,置壇中備用。飲用時取幾片葉,開水沖開即可,色黃,味甜而清爽。富含有硒、鋅等微量元素,常飲用對降血脂和高血壓有特效。現在運用現代茶葉加工技術制作的天然有機茶,其色綠香甜,已成為芷江著名的地方品牌,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茶博會、農博會金獎,產品已銷往海內外,供不應求。 酒類有自制米酒、泡酒等。芷江氣候多雨潮濕,飲酒既是待客的需要,又能預防風濕等病,因此,芷江各族人民尤其是侗族、苗族不論男女老少善飲酒,酒文化相當濃厚。飲酒、斟酒均有講究,第一杯酒必須往地上倒一點,外人不知,甚覺奇怪。其實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敬土地神,制酒之糧來自土地,土地神保佑來年豐收;其二是敬祖宗,酒為祖宗之傳,祖宗保佑歲歲平安。給客人敬酒時以先干為敬以示對客人的誠意。斟酒也是有學問的,壺仙(斟酒人)坐在邊席靠上席一側,酒壺壺嘴要對著自己,對著客人則失禮。斟酒一只手執壺,另一只手在壺口上一二寸處以手板蓋住,以防酒氣傷客,斟酒時兩手一抬一收,動作干凈利落,顯示壺仙的“水平”。侗族、苗族未婚女婿上門,岳父家常以此考察其禮數家教。 芷江酒宴有許多特殊的規矩,如結婚酒宴,正堂屋三桌呈“品”字形擺放。芷江有句俗語:“天上雷公大,地上舅爺大”,故正神龕一桌為大舅公的,大舅公為祖輩舅爺,左側一桌為二舅公的,為父輩舅爺,右側一桌是小舅公的,為本輩舅爺。其他賓客則在廂房、側屋酒席入座。入座時,由司儀(主持人)高聲朗誦吉語恭請舅爺依次入座。新娘新郎以及主人賓客前往敬酒須從大舅公開始,依次而過。芷江的酒宴忌擺六個菜,六個菜是芷江祭拜亡靈死者時擺的,請芷江人吃飯如不知其禮俗,擺上六個菜,多會使其不高興。芷江興喝酒不吃飯,吃飯不喝酒。吃菜常用雞、鴨的頭、腳和翹敬客。飯畢以雙筷置于碗上,或以一支筷架于空酒杯上,表示恭候的意思,未吃完的人常主動抓其筷子放下,以示不必客氣。 侗族還興擺“合攏宴”,這是侗家人一種集體招待貴賓的習俗。過去在農村,侗族人興“走寨”,“走寨”意即一個寨子的歌手們或鼓鑼隊或舞龍舞獅舞牛的隊伍到另一個寨子比賽演出,因隊伍較大,一家人難以接待,就每家人出幾個菜,帶上桌子、板凳、碗筷和酒,集中到寨中鼓樓、祠堂或風雨橋上,一字擺開,主客兩邊入座,相互敬酒對歌,十分熱鬧,逢年過節,你來我往。芷江在以前,有十年祭譜、三十年續譜一次的傳統。每到祭譜之日,來自各地家族代表少則數十人,多則百余人,約到某族長的寨內聚會。因客多,族長吩咐寨中族人每戶準備幾個菜,帶上桌子、板凳、碗筷和酒集中到祠堂或族長家,圍成幾圈,相互對飲。如今形成接待遠方賓客的儀式,成為侗族待客最高禮儀。 侗族在待人接客方面,還有“茶三酒四煙八桿”之俗,即進屋即喝三碗茶(甜酒、油茶),開席先喝四杯酒,席間要敬八袋煙。正月來客,請客人吃“過橋肉”(即長而寬的豬頭肉,意為常來常往),以示對客人的敬重。 過年還有吃年庚飯的習慣。過年時,有的讓老人先吃,有的讓狗先吃。大年三十,裝碗飯,每一碗菜夾一筷子,讓狗先嘗。相傳很早以前,這里沒有谷種,不種田,沒有飯吃,只有大海那邊有谷種,人又過不去,只有請狗過海取谷種,狗過海后,在曬谷種的坪里,打了幾個滾,滿身滿尾都沾滿了谷種,回來時,要渡海,身上的谷種落水了,只有翹在水面上的尾巴所沾的谷種帶回來了,人們才得以生產糧食,才有飯吃。過海取谷種,狗是有功勞的,為了感謝,在過年吃年庚飯時,故有讓狗先嘗之習俗。 民居 芷江侗族、苗族、土家族也包括部分漢族喜歡聚族而居,一村一寨基本上是同一血緣的關系。山區多是依山傍水,依山勢建房,一層緊挨一層;中部平地,則選小山丘,圍祠堂而建;有些大姓,還有圍墻寨門。 侗族特別注重公共設施的建設,寨內建有“禾堂”,“禾堂”是族眾議事、娛樂和曬物的地方;為方便往來行人,在常人經過的溪河上、山坳上建風雨橋和涼亭,并為往來客人提供拐杖、草鞋和飲水。 房屋多為木結構,山區侗族、苗族以二層、三層吊腳樓為主。居住平地的則多為一層,上有較高通風放物的木板層。房屋高與寬有一丈六八、一丈八八、二丈零八等,取“發”的祥瑞數;有單進三開間或二進三開間。正中間為堂屋,為擺酒席會客的地方,后屋置火鋪。 芷江侗族、苗族農家以前有專門做的架空火鋪,侗語稱“洋”,為冬季取暖做飯會客之用。長七尺二、寬六尺八、高二尺一寸四,取二與四,二乘四得八,也是“發”的意思。其中兩面靠墻,一面留著做飯,另一面便于燒柴火。靠做飯一側正中有長寬二尺二寸四的火堂,火堂正中是三角鐵架,煮飯時,鼎罐置于架上,到六成熟時退于鐵架邊烤,一刻鐘轉一次,直到熟,柴火鼎罐煮的飯很香。火鋪右邊離火堂近,靠墻,為老人和客人坐的地方,主人不請而坐被視為有失禮貌。火堂正上方為吊炕,大小與火堂一樣,木制兩層,離火堂1.5米高,用于炕柴火和熏臘肉。現在因為保護森林,火鋪逐漸消失,只有邊遠山區部分人家還有保留。 選址建房講究“風水”,常選后背有山、前面開闊之地,建房布局依地勢地形而定。附屬建筑有“屋后建倉不吉利,屋前有圈不安康”的禁忌。芷江歷來是產糧大縣,農村屋前大多建有單獨的谷倉,視自家產糧多少,有大有小,大的可藏糧百余擔。 侗族建筑很有特色。木匠師傅用一根一丈二尺的半塊竹竿做尺,叫“墨桿”,用數百根竹簽做記號代表房屋每一個構件,沒有圖紙,不用一顆鐵釘,眾木匠按掌墨師傅(類似總設計師)發給的竹簽各自完成任務,以柱、梁、方、瓜、檁、櫞、鉚、閂等組成,一氣呵成,平穩牢固,分毫不差。鼓樓、風雨橋、涼亭是侗族建筑藝術的代表作,被譽為侗族建筑藝術“三寶”。 建房時,許多儀式、吉言、規矩獨具特色。掌墨師傅發墨時,主人要買一副新墨斗線、兩塊香墨、兩支毛筆給掌墨師,并置“牙盤”(祭祀用品)和“利式”(給墨師的紅包),墨師祭祀之后,封贈主人,高唱“起造新華堂,與日月同輝,與天地長久,世代享榮昌”。主東大聲答謝:“承蒙貴言。”建房過程以上梁最為隆重。上梁是新房落成最重要的環節,上梁過程中吉語、民歌貫穿始終,饒有風趣。芷江包括漢族在內,上梁儀式基本相同,只是在步驟上有簡有繁,吉語講話有別。 節日 芷江的節日很多,大多與漢族基本相同,其中春社、三月三廟會、七月半鬼節較有特色。 芷江對立春之后的第五個戊日稱為社日,也叫春社,吃社飯。每到社日這天,走親訪友,連住幾日,意即春社之后,即為農忙,沒有空走親訪友了。還有社飯祭新亡人之說,俗稱“新墳掃墓不過社”,即在社日前,而不是等到清明節去祭掃。每年春社前后十多天,芷江家家戶戶打蒿菜、做社飯、擺酒席,請親朋好友相聚,十分熱鬧。 芷江每逢農歷三月初三,興朝明山廟會,有“三月三,朝明山”之說。明山位于城北10公里,為芷江著名風景區之一。山頂建有明山觀,祀真武大帝。始建于北宋,盛于明、清,傳說甚為靈驗,香火旺盛,芷江及鄰縣善男信女每逢三月初三來朝拜,數百年來經久不衰,形成了芷江民間固定的節日。每逢這天,朝明山的人,少則數萬,多則超過十萬,人山人海,規模十分壯觀,是芷江除春節外最盛大的節日。 農歷七月十二日至農歷七月十五日,為芷江“七月半”,也叫“鬼節”、“亡人節”。據說死去的人七月十二日從陰間陸續趕回陽間家中團聚。這一天,陽間男女老少需回家與老人相聚擺家宴,祭祖先。隨后三天就給老人封包燒包。同時,也要給土地公公封包,讓他當“郵差”,送給沒回來或客死他鄉的親人。十五日這天全家人再擺宴,燒紙祭酒,送走亡人靈魂。這雖是各民族共同的節日,但在芷江其特別之處在于七月十二至十四日三天,家家戶戶將冥錢封包,寫上某個已故親人的名字親收,在郊外空地,下墊稻草,擺上冥錢包,燒香祭拜之后,燒掉冥錢包,燃放鞭炮。據說只有這三天燒包,親人亡靈才能領走。雖然其他地方也有類似活動,但芷江規模特大,每戶封包至少數十封。在這三天,不管是城區還是農村,河邊、曠野、空地到處火光沖天,煙霧騰騰,炮聲連天,通宵達旦。 芷江侗族、苗族還有自己的節日。大垅一帶,農歷三月初一、初二、初三為禁火節,節日期間把家里的蓑衣、鋤頭、木棒棒(洗衣服的木棒和扛打谷桶的木棒)等藏起來,把飯端到房屋外面吃,比春節還講究。初一這天,天亮前,就把飯煮好,準備好三天吃的,三天內不能見煙火,飯中摻些豆子和青菜,天還未亮時就吃早飯,封火關門,上山勞動,做到天黑,不見人影,才能回家。三天如此,禁止生火,不準出煙,不準接客。 大垅的禁火節是為紀念祖宗龍冠保的。傳說很久前,芷江大垅侗民龍冠保為人正直、勇敢,他的未婚妻侯氏,長得漂亮,聰明能干,被皇上看中了,把她抓進了宮,侯氏要求見龍冠保一面,皇上便派兵來抓龍冠保,雙方打起來,龍冠保寡不敵眾,與母親潘氏逃進深山,被包圍三天三夜不降。后官兵放火燒山,龍冠保母子葬身于火海。為紀念龍冠保的英雄行為,約定每年農歷二月末一天做好飲食,三月初一起連續三天不生火、不會客、不走親,直至三月初三日。過去祠堂把百畝田的收入拿出作為紀念開支,殺豬宰羊買紙香燭祭他,向龍冠保舉行隆重祭祀后,才能生火做飯。此俗延續至今。 板山一帶,每年農歷三月初七,四面八方的人特別是青年男女,身著盛裝趕坳,唱歌、丟帶子搶帶子(談情說愛互送的信物)。梨溪口一帶,六月十九日舉行歌會,互相對歌,同板山的趕坳一樣。 名優特產 芷江鴨:是芷江縣的一大傳統基礎產業,已初步形成了加工企業+芷江鴨基地+農戶的格局。芷江鴨已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芷江鴨相對飼養周期較長,室外放養,其肉質較好,深受消費者的喜愛。2013年全縣芷江鴨存籠127萬羽、出籠560萬羽。芷江鴨養殖主要分布的鄉鎮為芷江鎮、巖橋、竹坪鋪、麻纓塘等,占全縣年出籠量的60%。 芷江野生甜茶:《多穗柯》芷江甜茶高甜、低熱、不含糖成份。富含其它植物不能生成的人體急需補充的活性成份二氫查耳酮根皮苷、三葉苷及3一羥基根皮苷。成份具有三降三抗<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腫瘤、抗衰老>疏通軟化心腦血管的作用,尤其對咽炎患者有輔助功能。 芷江白蠟:芷江白蠟即蟲白蠟,國際上稱中國蠟,在工業、軍事、航空上有極其廣泛的用途。芷江歷來就有“白蠟之鄉”的美稱。每年的八月,白蠟林豐產的時候,遠遠望去猶如皚皚白雪,“侗鄉八月雪”的美譽由此而來。芷江的自然氣候、地理條件,均宜白蠟生產,早在明萬歷年間,就有“年產白蠟幾百擔”的記載。 明山筍干:芷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芷江春之藍筍業開發有限明山筍干公司創立于2014年1月,其前身為芷江明山雷竹筍技術開發中心。公司占地1.2公頃,建筑面積5700平方米,固定資產2000萬元。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堅持走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集基地種植、新品研發、成果轉化、鮮筍加工、儲運銷售于一體。 高山葡萄:近些年來,芷江根據自己的地理條件大力發展高山葡萄,在大樹坳、楊公廟、木葉溪等鄉高山葡萄已形成一定規模,全縣栽培面積達8000余畝。其中大樹坳鄉達到3000畝,年產量125萬公斤,已初步走向高山葡萄產業化。芷江高山葡萄原產于芷江本地高山地區,經過近幾年的精心培育,品種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斷得到優化。 綠殼雞蛋:芷江綠殼蛋雞是從當地烏骨雞中選擇產綠殼雞蛋的品系,經純繁選育而成,因綠殼蛋是我地放養的地方品種所產,營養價值高,是高檔土雞蛋的象征和代表,市場潛力巨大。綠殼蛋雞的生產,多年來經縣、鄉政府的引導,畜牧部門指導,現已逐漸形成一個特色產業。2013年全縣綠殼蛋雞飼養量達5萬羽,年產綠殼雞蛋600余萬枚。綠殼蛋雞養殖主要分布在大洪山、巖橋、新店坪、五郎溪、土橋、羅舊、楊公廟、木葉溪、芷江鎮等10多個鄉鎮。 在芷江縣,有種“垂涎欲滴”,叫芷江酸蘿卜! 在芷江縣,有種“具特色的米粑”,叫葉子粑! 在芷江縣,有種“扶貧致富一方果農的冰糖橙”,叫興夢橙! 在芷江縣,有種“果中之王”,叫芷江紅心獼猴桃! 在芷江縣,有種“高山致富桃”,叫芷江高山黃桃! 在芷江縣,有種“血蜜酥仙桃”,叫冷水溪仙桃! 在芷江縣,有種“漿果之王”,叫巖橋藍莓! 在芷江縣,有種“上品時鮮”,叫馬竹楊梅! 風景名勝 芷江縣,一個有歷史故事有山有水有美景還有百吃不厭的美食的地方。 在懷化有這么一個地方,它位于懷化市西部,湖南省西部。古屬“五溪蠻地”,因著名詩人屈原"沅有芷兮澧有蘭"而得名。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 芷江自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縣城所在地芷江鎮六度為州府治所在地。1945年8月,中國抗戰勝利洽降在芷江舉行,芷江因此聲名遠播,成為抗戰歷史名城。 芷江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遍布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出土的商周時期的編鐘、青銅鳳形器等珍品尚屬罕見;宋代古城墻、護城河歷歷在目。芷江山清水秀,風光幽雅。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7.53%,是全國少數民族自治縣中第一個“生態示范縣”。縣城依山傍水,“一湖兩岸”風光綺麗。 在芷江縣,有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叫抗戰受降紀念舊址! 芷江抗戰受降紀念舊址,位于芷江侗族自治縣七里橋境內,面積4萬多平方米。舊址主要包括抗日勝利受降紀念坊、中國戰區受降舊址(包括受降會場舊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舊址,何應欽辦公室舊址)、蕭毅肅陳列室、受降史料陳列館、兵器陳列館、受降亭和援華飛虎隊紀念館等紀念性構筑物和輔助建筑。 在芷江縣,有處“中國凱旋門”,叫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坊! 芷江受降紀念坊建于1946年2月,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標志,是中華民族偉大不朽的歷史豐碑,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歷史見證,是全球六座凱旋門(羅馬、柏林、米蘭、巴黎、芷江、平壤)之一。坊上嵌刻有蔣中正、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于右任、孫科、王東原、居正、王云五等軍政要人的題詞和《芷江受降坊記》206字銘文。坊上銘文的文采、對仗、用典有著耐人尋味的賞析價值。 在芷江縣,有處“抗日歷史博覽館”,叫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而建于1995年。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館內設“八年抗戰”、“中國受降”、“毋忘歷史”三展廳。展出二戰文物214件,照片、圖表、電文291幅,中、美、英、蘇、德、捷、法、日等八國二戰時期的兵器一批。陳列文物這珍貴,資料之齊全,內涵之獨特,堪稱國內“抗日歷史博覽館”。 在芷江縣,有處“中國抗戰勝利受降博覽窗”,叫中國戰區受降舊址! 建于1938年,由受降會場、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何應欽辦公室三棟魚鱗板雙層木結構平房組成。1945年8月21日至9月8日,何應欽在這里舉行了震驚中外的日本投降典禮,簽發了載有投降詳細規定命令備忘錄24份,部署了全國十六受降區102處繳械點的受降工作;收受處理了與蔣介石、岡村寧茨、冷欣等人來往電函40余份;確定了日本投降各項具體條款,受降簽字時間、地點,完成了接收日軍投降全部實質性工作。室內陳列的桌、椅、沙發等均屬原物。 在芷江縣,有處“中華和諧與和平文化的標志性建筑”,叫太和塔! 太和塔位于芷江和平文化園,太和塔高56.19米,占地面積7680平方米,基部為方形,四面設門,門兩側為窗。門與窗均用中國式木格柵的方式,以均勻的方格,及方格中明或暗、烏蒙或透明兩種方式,隱隱顯出“和”與“平”兩個中文大字。湖南抗日戰爭紀念館利用太和塔內部1、2層空間建成,占地10532平方米,布展面積5000余平方米。 在芷江縣,有處“援華抗戰的專題性紀念館”,叫飛虎隊紀念館! 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全面反映陳納德及所率領得飛虎隊援華抗戰的專題性紀念館。主要由抗戰時期的中美空軍指揮塔、中美空軍聯隊俱樂部、飛虎隊紀念館組成。 在芷江縣,有處“當今世界第一大風雨橋”,叫龍津風雨橋! 明朝萬歷十九年由沅州城高僧寬云帶頭捐建,史稱“西南三楚第一橋”。位于古沅州“西津渡口”舊址,曾以“龍津春浪”列入古沅州外八景之一。全木質結構,無一釘一鉚,長246.7米,寬12.2米,橋脊上有七個五疊四層屋面的大樓亭,高17.99米,取吉祥之意。2000年12月,上海大基尼斯總部授予該橋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在芷江縣,有處“尋幽探險的洞天福地”,叫三道坑原始生態旅游區! 三道坑原始次森林景區位于芷江縣五郎溪鄉境內,規劃總面積11.8平方公里,景區內森林覆蓋率達90%,地勢險峻,山巒疊嶂,有三道坑百米高瀑布、飛龍瀑布、虎嘯瀑布、橫生橋、情人巖、夫妻樹、萬縷根等幾十處景觀和許多珍貴樹種及眾多的野生動物。 在芷江縣,有處“世界第一美峽”,叫佰瀑峽! 佰瀑峽景區位于芷江縣三道坑鎮小漁溪村,被美國飛虎陳納德將軍、中國科學院專家毛德馳譽為“世界第一美峽”,該景區由“玖峰拾溝佰條瀑”組合而成,很適合人們休閑、度假、避暑、旅游、探險、野營。因景區擁有大大小小佰余條瀑布,又曾有佰余名美國籍、中國籍飛虎隊隊員曾經駐扎于此,佰字又有百名將士之意,因此當地人稱之為佰瀑峽。 在芷江縣,有處“全國內陸最大的媽祖廟”,叫天后宮! 芷江天后宮坐落于舞水河西岸,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至今已有250多年歷史,由福建客民所建,內陸最大媽祖廟。前坊后宮的石坊上刻有五十幅浮雕,栩栩如生,雕刻技藝精湛,有“江南一絕”之稱。 在芷江縣,有處“祭祀孔子的圣廟”,叫芷江文廟! 芷江文廟位于學府廣場旁邊,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是祭祀我國古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圣廟。校經書院原舊址保存在民族中學內,后遷移至文廟,熊希嶺、張學濟等皆為書院高材生。校經書院在清朝湖南書院教育的發展史上,是湖南省內唯一能夠與湘水校經堂相提并論的書院,合稱湘、沅兩校經。 在芷江縣,有處“名族特色的吊腳樓”,叫索子街! 芷江老街之一,重建于2010年,位于風雨橋旁。現在是芷江風情客棧和特色清吧聚集地,也是懷化市清吧最多的小鎮。白天選一家客棧,逛逛景點吃吃美食;夜間選一家清吧,喝喝小酒聊聊人生。 在芷江縣,有處“侗族標志性建筑鼓樓群”,叫萬和鼓樓! 萬和鼓樓建于2005年,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侗族標志性建筑鼓樓群。鼓樓為全木質結構,無一釘一鉚,主要由中心蘆笙樓、琵琶樓、地簡樓與兩個對歌樓組成。 在芷江縣,有處“紀念沈從文的江閣”,叫叢文閣! 叢文閣位于舞水河西岸,修建于2007年。上世紀處,沈從文從湘西鳳凰到芷江投奔親戚,居住三年多時間,足跡遍及芷江大街小巷,留下許多趣事佳話,尤其是在《湘西》一文中深情描述過芷江的山山水水、名塔名寺、芷草香花等。為紀念沈從文,表達芷江人民對他的敬仰和懷念之情,特修建此閣。 在芷江縣,有處“祭祀文曲星的場所”,叫奎文閣! 奎文閣位于芷江東北隅(現人民醫院內),原名昭忠祠。為全城的至高點,號"奎文", 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至二十八年期間(公元1653年-1763年)。原址在城東南隅水東門頂,為當時文人學士祭祀文曲星及休閑之場所,因嫌其地狹,于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由芷江簡師移遷至昭忠祠。1989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芷江縣,有處“最佳避暑野營地”,叫西晃山! 西晃山金頂,海拔1405米,為芷江最高點。從金頂俯瞰,西晃山嶺模亙天宇,氣勢巍峨,一覽眾山。1000多米的海撥,為芷江山嶺之冠。相傳仙人的游憩之地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的第六十七福地就為晃山。 在芷江縣,有處“西王母圣泉瑤池”,叫西晃山山塘! 西晃山金頂下面的這口山塘,應是芷江海撥最高的山塘了。傳說這是西王母的一處圣泉瑤池,因而西晃山也稱西王山。 在芷江縣,有處“抗戰時期中美空軍重要軍事基地”,叫芷江機場! 懷化芷江機場為4C級民用機場,是湖南省支線機場之一。 機場跑道為水泥道面,跑道長2600米,寬45米,站坪面積萬余平方米,可起降B737-300型等中型客機,年設計客流量20萬人次。 芷江機場在抗戰時期為中美空軍重要軍事基地,有“遠東第二大機場” 之稱。1945年,中日雙方曾在此舉行了舉世矚目的“洽降會議”,宣告侵華日軍的最后失敗。 在芷江縣,有處“沅州八景之一的森林公園”,叫明山! 芷江明山位于縣城北面10公里處,主峰海拔1008.2米。前臨五士坡,后倚西晃山。從脈蜿蜒曲折,峰起巒回,委蛇層迭。登上山頂,全城風光盡收眼底。明清時期,多有文人登峰游覽,吟詩填詞,稱明山為沅州八景之一,稱為“明山迭翠”。有蓮花閹、遇仙橋、二天門等景點。山頂建有真武殿,每逢農歷三月三日,周邊各地上山觀光朝拜人數達數萬人,蔚為壯觀。 在芷江縣,有處“宋元古街”,叫黃甲街! 黃甲接坐落在芷江城河西龍津橋頭,是一條古老街道,修建于宋元時代。街深八百多米,寬五米,都是青石巖板鋪成。世事蒼桑,宋元時代的建筑已無蹤跡,如今在風雨中飄搖的是明清殘存的青磚窯子屋。 在芷江縣,有處“商周文化遺址”,叫一里街! 一里街是一個有歷史有故事的地方,這里是商周文化遺址,出土過東周編鐘。明清時期,這里是湘黔古道上的便水驛。一里街的便水渡是一個古渡口,1936年元月5日,紅二、六軍團長征時渡過此渡口,在芷、晃交界處進行了由湘入黔的最后一場大規模戰斗——便水戰役。 在芷江縣,有處“丹霞地貌景區”,叫花山寨! 羅舊鎮花山寨為典型丹霞地貌,面積約150萬平方米。景區內峰巒相望,崗嶺相連,主峰于一望平疇中突兀而起,蔚為奇觀。古時為羅舊驛,是從沅江逆流而上通往夜郎古國(今新晃)然后再西行滇黔必經之道,歷史上被貶官員王昌齡、李白、王明陽、林則徐等發配到五溪之地時都曾從這里走過,也許他們曾經登臨過花山寨,至少王明陽寫下了《過羅舊驛》一詩盛贊了花山寨。 在芷江縣,有處“和文化主題民俗村落”,叫楊溪云樹國際和平村! 以楊溪云樹為核心的景區,以“和文化”為主題,以本區域鄉土民俗、民族風情為特色,集文化觀光、民俗體驗和休閑度假于一身的主題民俗村落。楊溪云樹為西漢時期所植,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該樹高達16米,胸圍11.5米。古代許多文人墨客曾有賦詩,如清代舉人楊鳳鳴等。如今,該樹雖主干內部已空,但樹葉仍然茂郁蔥蘢。 在芷江縣,有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叫和平湖! 和平湖是芷江打造和平文化品牌。十里長湖、百里綠廊、千畝濕地、萬畝水面。遼闊的水域,寧靜的水面,綠色的防洪坡岸,翩飛的鷺影,倒映在水中的藍天、白云、彩燈,相映成趣,構成水天一色、城水交融的美麗畫卷。 在芷江縣,有處“風景秀美的高峽平湖”,叫蟒塘溪! 蟒塘溪電站建成后,在兩岸青山相對出的舞水河形成一個風景秀美的高峽平湖。盛夏時節,你可以乘游船觀賞湖光山色,也可以駕快艇沖浪戲水。 在芷江縣,有處“水上舞蹈第一漂”,叫茅叢河漂流! 茅叢河漂流景區位于芷江大樹坳鄉茅叢河河道內,有著“休閑避暑勝地,漂流度假天堂”之稱,因整個景區屬于舞水河的支流,一年四季河水湍急,駕舟河上或漂流其中,如同翩翩起舞,蔚為欣然愉悅,因此被譽為“一條會跳舞的河”。茅叢河漂流全長8公里的漂流航道,將為體驗者帶來長達3個小時的快樂航程。 在芷江縣,有處“侗民族文化旅游主題景區”,叫中國侗文化城! 中國侗文化城為國家2A級景區,位于芷江侗族自治縣象獅坡省級森林公園內,整個景區占地3500畝,陽光、松林、溪流、草灘構成了這里獨特而優美的自然景觀。景區突出侗民族文化旅游主題,是集民俗風情、現代娛樂、度假休閑、森林觀光為一體的旅游大世界。 在芷江縣,有處“山清水秀的神仙窩”,叫金廠坪水庫! 芷江明山與西晃山遙相對望,形成一個幽深的山谷。莽莽蒼蒼的原始次森林,孕育出美麗的三道坑和黨洞坑,兩個坑谷的山溪匯流一處,蓄積成一個山清水秀的高峽平湖——金廠坪水庫。村民沿湖而居,青山作伴、碧水為鄰,過著閑云野鶴般的神仙日子。 在芷江縣,有處“十里幽谷”,叫桃花谷! 在芷江牛牯坪鄉桃花林村落泥田組有一處群山環抱的幽谷,與芷江鎮垅口村的毛公坡相接,整個山谷約有10公里。由于桃花谷頂屬桃花林村、多種桃樹,而溪谷下游的垅口村也多植桃林,因而此山谷便傳名為桃花谷。 在芷江縣,有處“彩色山溪”,叫地婆溪! 在芷江縣城以北,明山腳下,有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叫地婆溪。地婆溪發源于大山深處,流經叢林密布的山谷,沒有污染的山泉烏青烏亮,清澈見底,猛然一看,還以為這密密麻麻的小石子是沒有水流覆蓋的沙灘。 在芷江縣,有處“最佳踏青地”,叫木葉溪! 明山腳下,蟒塘溪庫區旁的木葉溪,是芷江踏青的最佳去處。這里森林茂盛、溪谷縱模、流泉飛瀑、山花爛漫。 在芷江縣,有處“生態康養旅游基地”,叫神鶴養生谷!
在芷江縣,有處“沁人心脾的桃花香”,叫艾頭坪! 在芷江縣,有處“萬畝玫瑰園”,叫芷江玫瑰花莊園! 在芷江縣,有處“夏日戲水天堂”,叫公坪舞水! 在芷江縣,有處“花海金浪人間勝景”,叫黃沙梯田! 在芷江縣,有處“秋收時節最美景色”,叫牛牯坪千丘田! 在芷江縣,有處“綜合性休閑旅游度假區”,叫明山湖! 在芷江縣,有很多“原生態侗寨”,它們叫黃沙侗寨、碧河侗寨、堯坪侗寨、白毛侗寨... 在芷江縣,有3處“湖南省五星級鄉村旅游區”,它們叫阿德山莊、富王山莊、樂燕山莊! 受降名地 1945年8月15日,正午12時,日本放送協會正式對外廣播天皇裕仁宣讀的《終戰詔書》錄音,宣告了日本的投降,中國人民迎來了14年抗戰的勝利。一紙降書落芷江,今湖南省懷化市芷江縣,成為了當時中日洽降的地點,是中國接受日本投降的開端。 ![]() ![]() 芷江地處湖南省西部,以境內芷水(古稱無水、巫水、舞水等)兩岸,多芷草而得名。《方輿勝覽》:芷水。即沅水之別派,其兩岸多生杜蘅并白芷。 ![]() ![]() 芷江素有“黔楚咽喉”之稱,具有“控荊湘,扼滇貴,拊蜀而復粵”的戰略地位,古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戰期間更是戰機密布,重兵云集。 ![]() 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芷江境內各種軍隊及大小軍事單位多達 220個。其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所轄的5個,軍政部所轄的28個,后勤部所轄的15個,空軍指揮部所轄的33個,憲兵總部所轄的28個,西南聯勤總部所 轄的12個,軍事院校3所,軍隊醫院、榮軍教養院8所,第六戰區所轄的3個,第一集團軍所轄的5個,蘇空軍1個,美軍13個,其它中央軍、地方軍連、營以上單位66個。 ![]() 1944年夏,大批援華美軍來芷,在七里橋、竹坪鋪等處分別設立“美空軍司令部”和 “美軍后勤司令部”,并修有倉庫、營房、俱樂部,最多時達6000人,1945年秋撤走。 ![]() ![]() 1945年4月9日,正面戰場的最后一次大型會戰“湘西會戰”又稱“雪峰山會戰”打響。為摧毀芷江機場,威逼四川,劍指重慶,日軍兵分三路,向芷江地區發動進攻。 ![]() 此役日軍出動5個師團及3個獨立混成旅團,配備各式飛機135架,動員兵力近10萬人。中國方面集中8個軍20個師,飛機400架,兵力近20萬人。 ![]() 中國軍隊依托雪峰山有利地形,采取誘敵深入、分割包圍、防守反擊的戰術,經2個月激戰,至6月7日敵軍敗退。此戰我軍以傷亡1.9萬余人(其中陣亡7737人)的代價,斃、傷敵人28174人(其中斃12498人),俘敵247人,繳獲大小火炮24門,步槍1300余支,機槍100挺,戰馬347匹,其他戰利品20余噸,粉碎了日軍攻占芷江機場的企圖。 ![]() 從此攻守易型,中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日軍被迫進行防御收縮。芷江,可謂是中日戰爭的轉折點。 ![]() 1945年8月18日,蔣介石電令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派代表于21日飛芷江洽降。8月19日岡村寧次復電遵辦。定21日派今井武夫總參謀次長及隨員飛芷江洽降。 ![]() 8月20日上午,各戰區及各方面軍長官張發奎、盧漢、王耀武、余漢謀、顧祝同、湯恩伯、孫蔚如等陸續到達芷江。黃昏,國民革命軍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率蕭毅肅等和行政院顧問團及新聞記者50余人由渝分乘四架運輸機,飛抵芷江,隨即成立“陸軍前方指揮部”,負責全部受降事宜。 ![]() ![]() 下午3時至5時,國民黨陸軍總部參謀長蕭毅肅,美軍作戰參謀長柏德諾準將等與今井武夫在七里橋陸軍總部會場舉行洽降會談。 ![]() 8月22?2 3 日,中美軍方代表與日軍代表進行事務性 會談,何應欽接見今井武夫,23日下午日方代表離芷飛返南京。 ![]() ![]() 8月25日,各方面軍司令長官張發奎、湯恩伯、王耀武、盧漢 、杜聿明及高級將領黃琪翔、吳奇偉、廖耀湘等返回各自防區,準備接收日軍之軍用武器裝備。 ![]() 9月5日4時 ,美 空 軍 第 十 航 空 隊 首 批 運 輸 機32架,由芷江機場起飛,為蔣介石空運新六軍至南京,至9月底止,共運兵員3萬人。 ![]() 9月8日8時,何應欽及美軍中國作戰司令麥克魯,由芷江乘機飛往南京,接受日本正式簽字投降。是年秋,美軍撤離芷江時,將藥品、被服、電信器等大批軍用物資轉移至天主堂。1946年,為紀念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的歷史事件,在七里橋原洽降地動工修建“受降紀念坊”,于翌年2月竣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