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要說清楚湖南西部的歷史,必須把懷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張家界和常德這四個地市放在一起,歷史才理得清楚。 原因很簡單,這四塊地方都屬于沅江和澧水流域,古代史里面,很難把他們分的開,而且,這些地方歷史沿革和區域劃分變動很大,不放在一起的話,就很難說清楚。 為了敘述方便,我把這些地方統稱為湘西。 翻開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我們會發現,在秦統一六國的時候(公元前221年),洞庭湖還只是個只有幾百平方公里的小湖,澧水還是沅水的支流,沒有獨立入湖,同樣,資水和汨羅江也還是湘水的支流。 從有明確記載的歷史來看,湘西才是湖南最先開發的地區,尤其是沅江流域,在先秦時期,發展程度要領先于湘江流域。 春秋戰國 湖南境內設立的第一個郡級行政單位就是沅江流域的黔中郡,戰國時期楚國所設。《史記正義》里的《蘇秦傳》載:"楚黔中郡,其故城在辰州西二十里,皆盤瓠之后也" 。 楚國的黔中郡很難考證出具體的邊界,管轄范圍大致為今湖南西部、貴州東部、湖北和重慶部分地區。楚國的黔中郡的郡治,史學界主流意見是在沅陵。沅陵位于沅水、酉水兩江之口,是對抗秦軍西進的重要堡壘。同時,沅陵盛產辰砂,而附近的麻陽,則有當時楚國的兩大銅礦之一,這兩項都是當時楚國的重要戰略物資。 秦楚兩國圍繞著黔中郡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公元前300年左右,秦國攻占巴蜀,威逼楚國,“欲得黔中地,欲以武關外易之。”楚國不同意換地,秦國就用武力奪取。公元前280年,秦國名將司馬錯率軍從四川出發,經過重慶逆烏江而上,在從沅江上游進軍,攻占了黔中。 楚國立即反攻,楚昭襄王發兵十萬,又把黔中奪了回來。這一次楚國是大勝。因為,此戰過后,司馬錯的名字再也沒在史書上出現了,估計在這一戰陣亡或者因敗而喪失領軍資格了。但是,公元前277年,秦國的張若很快又奪取了黔中郡。來來回回,圍繞黔中郡,秦楚兩國大戰不斷。公元前222年,秦國滅楚, 黔中郡的歸屬塵埃落定。 秦朝 秦朝統一天下以后,秦始皇在沅水流域設黔中郡,在湘水流域設長沙郡。但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簡記載,還有“洞庭郡”和“蒼梧郡”。這個洞庭郡究竟是黔中郡和長沙郡的改名,還是兩個新郡呢?歡迎大家討論。 秦朝在黔中郡(洞庭郡)設了以下十余個縣,分別是:遷陵縣(今湘西自治州保靖)、酉陽縣(今重慶酉陽)、臨沅縣(今常德市區)、陽陵縣(待考)、孱陵縣(今石首公安一帶)、索縣(今漢壽)、零陽縣(今慈利縣一帶)、竟陵縣(湖北鐘祥)、醴陽縣(湖北荊門)、沅陵縣(湖南懷化,吉首一帶)。黔中郡的郡衙則設在臨沅縣。 漢朝 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 漢時的武陵郡管轄范圍有多大? 《漢書·地理志》記載:"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屬荊州。(領)縣十三:索(今常德市武陵區、鼎城區、漢壽縣地)、孱陵(今湖北公安縣與湖南南縣、華容、岳陽、安鄉、澧縣等縣地)、臨沅(今常德市武陵區、鼎城區大部和桃源縣地)、沅陵(今沅陵、滬溪、吉首、麻陽等縣地)、鐔成(今洪江市和黔陽、靖縣、綏寧、會同、通道、懷化等縣地,錯入今貴州省境)、舞陽(今芷江、新晃、懷化等縣地,錯入今貴州省境)、遷陵(今保靖縣地,錯入今四川省境)、辰陽(今辰溪、麻陽、花垣、鳳凰等縣地)、酉陽(今永順、龍山、古丈等縣地,錯入今四川省境)、義陵(今溆浦縣地)、佷山(今湖北長陽縣地)、零陽(今澧縣、慈利、石門、臨澧等縣地)、充(今大庸、桑植縣地)。 我可以看出,漢朝時候的武陵郡,地跨湖南,湖北、貴州和重慶等四省市,但主體在湖南。武陵郡的地域在湖南省內,則跨越了今天的常德、湘西自治州、張家界、懷化、邵陽等地市,面積相接近半個湖南省。 這時候的武陵郡北面是湖北南郡,東面是洞庭湖區和資江中上游的“梅山蠻”,南面是南嶺,西面則是夜郎古國(后為牂牁郡)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期,武陵郡先屬于劉備,夷陵之戰后,改屬吳國。 關于武陵郡的索縣,有一個小插曲。東漢的時候,取“大漢長壽”之意,索縣改為了“漢壽縣”。到了東吳,吳國把縣名又改成“吳壽縣”,意思是吳國長壽。 三國時的武陵郡,治所仍在臨沅(今常德市市區)。但吳國對武陵郡進行拆分。 吳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在西部把零陵、充縣兩縣的地分一塊地設溇中縣;分孱陵縣地設南安縣,并設置了一個天門郡,治所在溇中縣(今慈利縣西和大庸縣地)。天門郡主要管轄澧水流域。 武陵郡所轄為沅水流域的臨沅、吳壽(轄今漢壽縣西部和鼎城區東部)、龍陽(分東漢漢壽縣地,轄今漢壽縣東部)、沅南、沅陵、辰陽、黔陽、遷陵、鐔城、酉陽、舞陽等縣,而不再轄有澧水流域各縣。 三國時期,澧水流域和沅水流域開始分治。 西晉時期,武陵郡的建置及所轄地區基本上無大變化。 南北朝宋時期,武陵郡原隸屬荊州改為隸屬郢州(州治武昌縣),歷時57年。 南北朝時期,沅江流域中上游和下游也進行了分拆。 陳朝(557-589年)時期,把武陵郡一拆為二,析原武陵郡所屬中上游地區設置沅陵郡,設置沅陵郡。而沅水下游地區的臨沅、沅南、漢壽、龍陽4縣為武陵郡,郡治臨沅。這一次變化,相當于沅江中上游和下游分治了。今懷化市和常德市的轄區基本成形。 澧水流域:南北朝時期的梁,罷天門郡,設澧州。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武陵郡的地名在“武陵郡”和“朗州”之間幾次變更。 隋開皇九年(589),廢沅陵郡為辰州,隋煬帝時,有把辰州改回沅陵郡。 楊堅和楊廣父子很喜歡折騰地名,唐朝的李家也差不多。 唐朝的時候,唐武德年間,李淵又把沅陵郡改回辰州,辰州轄瀘溪(今吉首市)、沅陵、麻陽、溆浦和辰溪縣。 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李世民分辰州的龍標縣置巫州,因巫山巫水而命名,治所在龍標縣城(今洪江)。巫州轄境相當今湖南省懷化市洪江、黔陽、芷江、會同、靖縣、通道、邵陽市綏寧、城步及貴州省天柱等市縣地。唐朝也喜歡折騰,巫州先被改為沅州,后又復稱為巫州。 唐朝的時候,巫州是著名流放之地,王昌齡,高力士曾被流放于此。 如此看來,唐朝的時候,全國設360州,沅江流域占三州。沅江流域被分為三段,從上游到下游分別為,巫州(懷化南部以及邵陽部分地區)、辰州(懷化北部)和朗州(常德)。 唐朝的時候,澧水流域的澧州和澧陽郡的地名也反復改來改去。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湖南全境歸屬馬楚割據政權。馬楚后被南唐攻滅。 宋朝 宋朝的時候,沅水和澧水流域全境屬于荊湖北路,荊湖北路的治所在今天武昌。朝廷對湖南境內的湘江和沅江流域進行了分拆,今天的岳陽、常德、湘西自治州、懷化、吉首等市全部歸屬于荊湖北路。 北宋把朗州更名為“鼎州”,后來又升級為“常德軍節度使”,南孝宗元年,被升級為“常德府”。常德的地面沿用至今。 澧州地名不變。 辰州地名不變。 巫州改為靖州。 元朝 元設中書省,省下設路、府、州、縣。 常德府改為常德路。 澧陽軍州改為澧陽路。 今懷化境內設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隸屬湖廣行省。 湘西一帶,元朝基本上繼承了宋朝時的行政區劃。 元朝的時候,忽必烈開通了滇黔古道,沅江顯得非常重要,具體見本人寫的《古代從中原進入云南最便捷的通道,從沅江到滇黔古道》 明朝 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 澧陽路改為澧陽府,后降為澧州。隸屬岳州府。此時的岳州府下轄:巴陵、臨湘、華容、平江、石門、慈利、安鄉、澧州。 明朝時,今懷化地區設一府二州。 辰州府,府治沅陵,轄沅陵縣、盧溪縣、辰溪縣、溆浦縣。 沅州,領黔陽、麻陽二縣; 靖州,領會同、元故、通道、綏寧四縣。 明萬歷年間,在湖南設置有“偏沅巡撫”之職,先駐偏橋鎮(今貴州施秉縣,),后遷駐黔、楚重鎮沅州(今湖南芷江),因此稱“偏沅巡撫”。此為湖廣分省的開始。 自唐朝的清朝,湘西地區一直設有兩個很大的宣慰司,永順宣慰司和保靖宣慰司,實行土司制度。 清朝 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 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現臨澧縣)、永定(現張家界永定區)五縣。 永順府。今天的永順縣默默無聞,過去卻是大名鼎鼎的永順府。它曾經管轄龍山、永順、保靖、古丈、桑植等5縣。 清朝在今懷化市設有二府和一州。 辰州府,直屬湖南省,治所為沅陵,領沅陵、盧溪、辰溪、溆浦四縣。 沅州府,治芷江,隸屬辰州府,領芷江(附郭縣)、黔陽、麻陽三縣。 靖州直隸州,治所為今靖州縣,領會同、通道、綏寧三縣 清朝在湘西設了四個直隸廳,代替了宣慰司、宣撫司的職能,實際上就是實行軍管。這四個直隸廳分別是: 鳳凰直隸廳,今鳳凰縣。 乾州直隸廳,今吉首市。 永綏直隸廳,今花垣縣。 晃州直隸廳,今新晃。 民國 民國初年,實行省縣兩級,府州均撤銷,省直轄各縣,后又設各專員公署和行政督查區。 建國后 1949年,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成立。1979年,常德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88年,常德地改市。 1988年5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將大庸市升為地級市,設立永定區、武陵源區,將原常德市的慈利縣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桑植縣劃歸大庸市。1994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準,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 1982年11月30日,湘西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撤銷吉首縣,設立吉首市。 1949年,懷化分設會同、沅陵兩個專區。1952年成立芷江專區,形成懷化市的雛型,后改名為黔陽專區,懷化地區。1998年撤銷懷化地區,改設地級懷化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