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城茶事(YCCS0597)——以茶會友,研究茶事。百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關注“巖城茶事”,我們將為您提供不一樣的茶事。 ![]() ![]() ![]() ![]() ![]() > 掌握火候,才能鎖住春天的芬芳 在福建漳平,有一種茶以獨特的方形身姿、清幽的蘭花香和醇厚的滋味,在烏龍茶家族中獨樹一幟 ![]() ![]() 漳平水仙的制作工藝融合了閩北與閩南烏龍茶的技藝精華,從采摘到成品需經歷十余道工序。 炒青,在茶學中又稱“殺青”,是茶葉制作過程中利用高溫破壞鮮葉中氧化酶活性的工序。 及時固定做青成果:在炒青之前,茶葉經歷了曬青、晾青、搖青等做青工序,已初步形成了花香和“紅邊綠腹”的特征。 提升成茶香氣:高溫能夠激發并固定茶葉的芳香物質,將做青階段形成的花香、果香進一步升華。 促進“三色茶”形成:漳平水仙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干茶呈現“三色茶顯” ![]() ![]() 漳平水仙的炒青是一場與高溫的共舞。 機械炒青:當使用滾筒殺青機時,溫度需達到**270-300℃**,投葉量嚴格控制(110型滾筒機不超過15公斤鮮葉)。 手工炒青:傳統手工炒青分兩次進行,第一次鍋溫130-140℃,持續4-5分鐘;第二次溫度稍低,約120℃,持續5分鐘左右。 溫度控制是炒青成敗的關鍵。 ![]() ![]() 炒青如同烹飪中的火候掌握,“適度”二字是核心精髓。 觸感標準:手握炒青葉有粘手感,能捏成團,且折梗不斷。 嗅覺標準:青草氣完全消失,代之以微顯的茶香,無任何青臭味。 含水量標準:經驗豐富的師傅會憑手感判斷水分,專業測量則顯示炒青葉含水率降至58%-60%為最佳。 當這些特征同時呈現,就是結束炒青的完美時刻。 ![]() ![]() 炒青不是孤立的工序,它的成敗直接影響后續步驟的效果: 揉捻的默契:炒青葉出鍋后必須趁熱揉捻,遵循“重壓、短時”原則。 造型的基礎:漳平水仙的獨特方形造型需要將揉捻葉放入特制木模(4cm×4cm×1cm)中壓制。 烘焙的前提:炒青后茶葉仍含大量水分,需經初烘、復烘、足干三個階段。 ![]() ![]() 漳平水仙的炒青工藝蘊含著中國傳統制茶智慧,對現代茶人有著重要啟示: 精準的時機把握:炒青必須在做青達到最佳狀態時進行,過早則香氣未足,過遲則發酵過度。 平衡的藝術:炒青需平衡溫度與時間、殺透與保潤的關系。 承前啟后的智慧:炒青既要鞏固前期成果,又要為后續工序鋪路。 在漳平,茶農們稱水仙為“懶水仙” ,不是因為種植容易,而是指其制作過程中需要更精細的控制。 ![]() ![]() 當你下次品嘗漳平水仙時,不妨多一分對炒青工藝的感悟: 觀察那“三色茶顯”的干茶——烏褐間金黃或青褐間蜜黃的色澤,正是炒青到位的表現; 品味那清雅悠長的蘭花香或甜潤的桂花香——炒青鎖住了做青階段形成的最佳香氣; 感受那醇厚鮮爽、回味甘甜的滋味——適度炒青使各種成分達到完美平衡。 每一杯漳平水仙的香氣,都始于茶山上春風拂過的嫩芽,歷經曬青的溫柔、搖青的磨礪,最終在炒青的烈火中定格為永恒。 巖城茶事小編結語: 一盞漳平水仙,凝聚著天地精華與匠人智慧。 在您的生活中,有沒有像“炒青”這樣需要精準把握的關鍵時刻? ![]() ![]() 文字 | 包茶工老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