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青,原指古代竹簡制作中火烤青竹去濕防蛀的工序,后演變為竹簡代稱,并衍生出“史冊”的引申義。名稱源于火烤竹片時水分滲出如汗的現象,經刮青處理后便于書寫。紙張普及后,汗青從具體工序擴展為抽象文化符號,最終在語言體系中固化為歷史記載的經典喻體。 竹簡,啊,這個汗青也太早了,是不是我們只能在文獻中看到它的記載呢,或者去博物館看看竹簡,還有制作過程里的出汗、刮青就難得一見了? 其實,當代生活中也能見到“汗青”這個工序。 在農村,家家戶戶少不了扁擔,這可是一件很重要的工具啊,挑水、挑糞、挑麥捆...只要挑得動,萬物皆可挑。 一根好扁擔,省得三分力啊。好扁擔指的是重量要輕、表皮順滑、寬窄合適、彈性正好、有韌度、不易脆斷,學術話語來說就是要使用體驗好,咱老農話說的就是好使。 我小時候聽的歌曲里有一首叫做《挑擔茶葉上北京》,其中有歌詞:桑木扁擔~輕又輕哎~我挑擔茶葉~出啊洞庭~船家他問我是哪來的客呦~我湘江邊上種茶呀人~ 看起來桑木扁擔是個好東西,不過我老家澇壩峴長不出那些好材料,最多的樹木是白楊樹、榆樹、沙棗樹、棗樹、柳樹等...好像沒有合適做扁擔的。 米山上有松樹柏樹,那是不能隨便砍伐的。 我們用的比較好的扁擔大多都是買的,一般是竹子做的,我第一次見竹子,就是見的扁擔,我們那里沒有鮮活的竹林。 不講究的人多,大多用的是簡易的木棍木條木板做的扁擔。其實不是不講究,主要是哪有錢買好的扁擔呢。 我家的扁擔主要用來挑水。那時候農村里吃水是大問題,大大的問題。我家在村子最北面,泉眼在村子最南面,取水要穿過整個村子。因為年齡太小,我挑不起來扁擔。我就和妹妹給家里的水缸里抬水,一遍遍的,太累太枯燥。等到個頭長大些,能挑扁擔了,我給家里挑水吃,開始的時候,先挑半桶。 竹子扁擔彈性好,如果挑水的時候,步頻、身體晃動的幅度和竹扁擔彈晃的步子一致,那整體上會形成一種韻律感,挑起來就沒那么費勁了。 怕就怕那種共振模式,上下晃得太厲害,手沒抓穩的話,整個扁擔和水桶就會從肩上跳脫出去,清凌凌的山泉水灑在半路,太可惜啦。 其實,家里吃水主要還是父母挑得多,最喜歡家里拿架子車汽油桶去拉五道溝的礦泉水回來,那個水太好了,神仙水。 我看到介紹說,要制作好的扁擔,就得有出汗、刮青的步驟,這樣造出來的扁擔耐用好用?!昂骨唷辈襟E不僅僅可以用在竹子上、也可以用在其它木材上,道理都是一樣的。 選一根筆直的一臂之粗的材料、去皮,在煙火中煨烤使出汗、再陰干。木料定型后,再刨成長條扁平狀。這樣處理過后更有柔韌性,挑擔上路,兩頭重物上下彈動,再配合挑擔人的步法,不用彩排,直接上臺,就是最美的舞蹈。走山里的路,爬高、下坡、拐彎,全靠這純熟的“舞步”配合所挑之物的律動才穩當。如果走路累了,不用歇腳,只須將扁擔在后脖根上輕輕一捻就實現了左右換肩,簡直是在演雜技。 跳著重物換肩有難度,算是個技術活,經驗不足千萬不要嘗試,我見過村人、姑姑、表姐、叔叔挑水換肩換砸了的場景。 “哐啷”、“嘩”、“當啷啷”...“媽呀!氣死了!”再去一趟泉眼吧。 ![]() 1932年,甘肅臨潭河邊挑水的婦女。這是洛克拍攝的眾多照片中的一張,色彩是電腦上色的。 下面這些圖片是百度搜來的當代圖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