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抑郁癥患者常被誤解為軟弱無力,但臨床觀察卻揭示了相反的結論: 患者的內心深處蘊含著驚人的意志力和近乎嚴苛的忍耐力,正是這種強大的承受能力,反而成為了將他們拖入抑郁深淵的罪魁禍首。 ![]() 從業7年,我接觸了超過100個抑郁癥患者,我發現,他們通常都默默背負著遠超常人的重壓; 卻始終學不會如何卸下重擔,任由壓力在沉默中積累發酵,最終演變為無止境的痛苦。 抑郁的核心問題,往往是意志力被高度扭曲和過度使用的結果,他們以非凡的自我約束; 把外界的壓力和內心的負面情緒強行壓制在意識深處,當感到悲傷、焦慮、無價值時; 通通都被強行鎮壓,自己要求自己不能失控,必須忍耐,堅持下去,仿佛情感的流露就是在背叛自我。 這種對痛苦的忍耐力,表面上看是強大,實際是情緒調節機制的嚴重失衡; 心理學中關于情緒調節的理論清晰指出,健康的情緒管理需要靈活的策略; 既包含在適當情境下的暫時抑制,也需要適時、安全的表達和宣泄,而抑郁癥患者失去了釋放的方式,單一選擇了“抑制策略”,即: 個體通過自我控制能力,抑制即將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情緒表達行為,以符合社會期望或情境要求。 過度的忍耐和情緒壓制需要持續巨大的心理能量維持,最終導致身心資源的枯竭和崩潰; 致使情感麻木和活力喪失,表現出來的癥狀就是持續的低落、興趣的缺失、無盡的疲憊感。 ![]() 很大一部分的抑郁癥患者有著一套嚴厲的自我評判系統,他們將“需要幫助”和“感到脆弱”視為自身的重大缺陷與失??; 認為自己應該做得更好,不該如此軟弱,還覺得別人都行的為什么自己不行? 于是也不想向外界求助,他們以為任何尋求支持的舉動,都是在遠離那個“理想化自我”: 是個體通過幻想或投射構建的“完美自我形象”,承載著對全能感、無缺陷性和被無條件認可的渴望。 它是一種防御性心理機制,旨在逃避現實中的無力感、創傷或羞恥感,社會文化也常常贊美堅韌; 忽視表達脆弱和尋求情感支持的健康需求,不可否認的是,許多患者在成長過程中; 憑借著高要求和高忍耐,在學業和事業上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 但是生命境遇總會遇到更復雜的情況,例如長期的關系困境、深層的價值失落、難以調和的內心沖突。 那一套“忍耐策略”就有了局限性,此時強大的意志力非但無法成為解藥; 反而封鎖了真實情緒的表達,失衡的理想化自我不是成長的動力,而是心理困擾的根源,接納不了真實的自己,扛不住的人就生病了。 他們并非沒有情緒,只是失去了感受情緒和找到安全出口的能力,如果將難以承受的沖動和情感放在無意識里; 在抑郁時,這種壓抑常帶著內在攻擊性,那些無法向外表達的憤怒和失望; 最終掉頭指向自己,成為自我苛責和自我貶低的痛苦來源,等到想表達的時候,卻已經不會表達了,這就是“情感隔離”: 個體在面對強烈情緒壓力或情感創傷時,主動或被動切斷情感連接,表現出冷漠、疏離或麻木的狀態。 情感隔離是個體為避免情感痛苦而采取的自我保護策略,通過隔離情感來維持心理平衡。 它并非天生冷漠,而是長期壓抑情緒的結果,常見于童年情感忽視、創傷經歷或高壓環境適應等場景。 表面上看著沒問題,實際上切斷了內心和外界的連接,讓情緒能力積壓在內部,不懂得釋放壓力,加劇了抑郁程度。 抑郁癥患者的特征給了我們哪些警示? 首先要重新審視“堅強”的定義,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柔軟與放松,允許自己疲憊; 允許自己脆弱,也允許自己不完美,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張弛之道; 需要承受壓力和釋放壓力的動態平衡,學會在緊繃之后松弛,在付出之后休養。 ![]() 并且也要刻意練習表達情緒的技能,去識別并疏通內心堆積的情感,身心是一體的; 一旦心理出現問題,身體也會跟著遭殃,心理學上有個“軀體化反應”的概念,它指的是: 個體在面臨心理壓力、情緒困擾或心理沖突時,將內心的不安和不適轉化為身體上的各種癥狀,而非直接以心理癥狀表現出來。 這些癥狀通常難以用醫學手段找到明確的器質性病變,本質上是心理問題的身體化表現; 個體無意識地將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或情感沖突轉化為身體癥狀,避免直接面對內心的痛苦; 特別是在文化或社會背景下,直接表達情感不被接受,人們只能通過身體癥狀間接表達不適和需求。 ![]() 因此有意識地覺察身體的感覺很重要,比如覺察自己的肩膀會不會繃緊,胃部有沒有不適等; 從自己的身體基礎狀態慢慢接近背后的情緒,不要等到很不舒服了才意識到自己一直在忽視自己的身體感受。 不僅如此,建立社會支持系統也是至關重要的,再強大的人,也不可能獨自承擔生命的所有重量; 適時求助和坦誠表達自己需要支持才是真正的勇氣,在安全的關系里依賴; 允許他人看見自己的不堪,與我們分享快樂、分擔痛苦的人所組成的整體能接住我們; 如同一張無形的保護網,情感聯結可以緩沖壓力,增強心理韌性,同時降低抑郁風險。 當那類習慣以鋼鐵意志示人的抑郁癥患者能流露真實的疲憊和委屈時,看似軟弱的時刻其實是走向康復的起點; 他們開始嘗試脫下那身沉重的鎧甲,釋放壓力,學習以更本真、更柔軟的方式,與自我和世界重新連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