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曾說:“大概我所愛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時暄氣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也未陷入懔烈蕭瑟氣態,這是最值得賞樂的。” 初秋,沒有盛夏驕陽似火般的肆意張揚,亦不似深秋金風玉露般的靜謐悠然,它是季節更迭間最靈動的過渡,在夏的熾熱與秋的沉靜間,輕輕奏響悠揚的序曲。 此時,天地宛如被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撥動的調色盤,不經意間,秋天的色彩便暈染開來。 風拂過樹梢,將翠綠悄然揉進金黃,葉尖泛起的鵝黃,像是時光寫下的細密詩行。 蟬鳴漸弱,稻浪初染,空氣中飄散著草木成熟前的清甜與微苦,交織出專屬于初秋的獨特氣息。 下面唐代詩人孟浩然這首關于初秋的古詩,清雅舒逸,讀后令人心緒安寧。 ![]() 《初秋》 孟浩然〔唐代〕 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凄涼。 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 這首詩的大意是: 不知不覺就立秋了,夜也漸漸長了。清涼的風緩緩地吹著,又感到涼爽了。 酷熱的夏天熱氣終于消退,房子里也安靜了。臺階下的草叢也有了點點露水珠。 此詩為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所作,以細膩筆觸描繪初秋的物候變化與心境流轉。 全詩緊扣季節更迭的細節,通過“夜長”“風涼”“暑退”“露光”等意象,營造出恬淡寧靜的意境,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的敏銳觀察與悠然心境。 ![]() ?首句以“不覺”起筆,寫出了詩人對季節變化的敏感與對時間流逝的淡然。夜晚的漸長,預示著秋意的加深,為全詩奠定了恬淡的基調。 “不覺”二字點出時間推移的悄然無聲,暗含詩人對自然變化的敏感。夜長漸顯,暗示白晝縮短、秋意漸濃。 ?次句通過“清風習習”與“重凄涼”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初秋涼爽的喜愛與對秋意的感知。清風帶來的不僅是涼爽,還有一份內心的寧靜與滿足。 “清風習習”以觸覺寫秋風的涼爽輕柔,“重凄涼”則以觸覺與心理感受交織,既寫涼意漸生,又帶詩人對秋涼的偏愛。 此處的“凄涼”并非蕭瑟悲戚,而是初秋特有的清寂微涼,與夏日濕熱的黏膩形成對比,透露出身心通透的愉悅。 ?第三句通過“炎炎暑退”與“茅齋靜”的對比,展現了初秋時節自然環境的變化與詩人內心的寧靜。 暑熱的消退,讓茅屋恢復了寧靜,也象征著詩人內心的平和與閑適。 ?結句以“階下叢莎有露光”作結,通過視覺上的細節描繪,展現了初秋夜晚的清新與生機。 露珠的閃光,既增添了詩意的氛圍,也暗示新一天的開始,反映詩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對未來的期待。 這首詩,從觸覺、聽覺、視覺三方面,勾勒出一幅靜謐清爽的初秋圖景。秋夜、清風、暑退、齋靜以及露珠,寥寥幾筆,使讀者心生涼意,字里行間表達出詩人對自然的熱愛之情,是描繪初秋景象的佳作之一。 【聲明】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立即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