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要追求精益求精,對不良現象要“零容忍”,這當然是對的。但在實際操作中,不能理想化,不能有“潔癖”。對于大事、要事,確實要認真對待、做到最好;但對于小事,則沒有必要過度反應。 那么,什么是小事呢?主要有三種: 1.偶然發生,且影響不大的事情。 很多年前,黨校曾經發生過一件事:有一位學員的司機用學員的飯卡在黨校食堂吃飯,學員畢業時,司機通過不正當手段把飯卡里的幾十元錢退出來,自己裝兜里了。這些錢有一部分是黨校補貼給學員的,所以這件事性質很惡劣。 事情被發現之后,會計、教務處長、副校長等幾個人一起研究,要制定制度,堵住管理漏洞。我當時提出一個問題:這件事以前發生過嗎?答案是沒有。我又問:以后再發生的概率有多大?答案是極小。既然如此,有必要制定一個制度? 解決問題當然要靠制度,但制度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手段。其實,只要校領導嚴肅地批評食堂管理人員,明確不允許學員提取卡內現金,這件事就解決了!當然,出臺一個制度也未嘗不可,這樣顯得管理嚴格,上級檢查時也有材料可展示,還能體現我們對學院管理的重視,但實際效果幾乎沒有。 2.看起來很好,實際上卻沒有太大價值的事情。 比如一把手清單式工作交接,設計了各種清單:有職能工作清單、風險清單、黨的建設清單、個性化清單等,交接時還要搞個儀式,上一任和下一任都要簽字。 這種做法看上去很不錯,既莊重又規范,還能避免交接不清的問題。但實際操作起來是怎樣的呢?可想而知,即將離任的一把手不會真正重視這件事,那些非常隱秘、單位內部的關鍵事項,是絕對不會寫到清單上的,這一點毫無疑問。同樣,新來的領導對這些清單也不會太在意,真正了解情況,主要還是通過與上任領導的交流,以及現任的副職、中層干部談話中獲取信息。僅靠幾張清單,怎么可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單位的實際情況?如果真能靠書面清單解決問題,那調查研究還有什么意義呢? 結果,填寫清單的重任就落在了相關部門的身上。他們需要花大量精力調整事項的顆粒度,既要具體,又要全面,還要兼顧宏觀層面;組織部門也付出了很多的時間精力,要仔細審閱,提出修改意見。更尷尬的是,真正需要交代的隱秘問題還不能寫在清單上。而他們做的這些工作,就是對新領導的匯報,這是費了兩遍事。 一把手交接本是一項很常規的工作,即使偶爾有個別人交接時不夠認真,也不會對整體工作產生太大影響,因為后任領導總會通過其他途徑了解情況。且絕大多數前任一把手都會認真向后任交代工作,這是一把手的個人素質決定的,如果連交接工作都做不好,那么組織部就需要反思:為何會選拔這樣的人擔任一把手? 3.成本過高,得不償失的事。 就以開會為例,一些全體會議場面宏大、非常隆重,但很多單位參不參加都無所謂。以科技大會為例,黨校、老干部局、網信辦等單位是否必須參加?會議時間通常為2個小時,加上來回交通時間和提前到會等待時間,總計約3個小時。按與會者(通常是一把手)月工資1萬元計算,與會者的每小時價值為57元,三個小時就是170元。全市100多個單位,一次會議僅人力成本就高達2萬元,這還不包括場地費、前期準備等其他費用;如果再加上每個人開車往返會場的費用,以及因此造成的污染成本,總費用就更大了。此外,還有一筆難以計算的機會成本,因為參加會議就無法從事其他工作,因此造成的損失無法估算。 還有一些單位需要列席常委會等重要會議,而事項僅是走一下流程,因為這類會議大多屬于決策性會議,不是工作研究會。比如全年干部培訓工作規劃,工作會議已經反復研究制定好了,常委會多是確認生效。這樣的會議有時也會讓黨校這樣的部門列席相關議題,會議時間不到5分鐘,而路上來回開車就要花費2個小時。還有一位部門的領導講,他去列席會議,前后不到1分鐘,剛坐下來會議就結束了,因為他列席的議題只是在會上念了一下。這種會議完全可以事后由相關部門轉達一下,轉達也就是一個電話的事,告訴相關事項常委會通過生效,一分鐘就說完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很復雜,有規避責任的本能驅動,有公共資源“非市場化”的核算邏輯,有科層管理中的低效傳導,有對傳統工作模式的路徑依賴,但歸結起來原因也很簡單:形式主義的背后是官僚主義,以及扭曲的政績觀。為了政績工作,而不是為了實際成效,加上干部的智力水平較高,各種形式主義花樣翻新也就不奇怪了。 ![]() 本人拙作,敬請指點! ![]() 體制內的各種規矩、慣例、行為方式很難一一學到,可行的方式是了解底層邏輯,看到水下的冰山,即事物的規律,然后舉一反三。這是本系列寫作的初衷,也是我30年工作的體會,希望對年輕朋友有所幫助。 ![]() ![]() 好友需要,分享給T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