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長三角地區持續遭遇高溫與高濕的雙重壓力,伊蚊(俗稱“花蚊子”)活動頻繁,導致基孔肯雅熱的防控形勢更為嚴峻。 近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基孔肯雅熱防控技術指南(2025年版),浙江省被歸類為基孔肯雅熱防控的Ⅰ類地區,上海市、江蘇省均被歸類為基孔肯雅熱防控的Ⅱ類地區,有一定聚集性疫情發生風險。 ![]() 當前,全球至少有119個國家報告了基孔肯雅熱的本地疫情,境外輸入風險持續存在。在我國,廣東省佛山市累計報告的確診病例已超過3000例,跨省傳播的風險亦為長三角地區帶來了潛在的健康威脅。 這種通過蚊蟲叮咬傳播的傳染病,其特征為突發高燒至39℃以及劇烈的關節痛,因此,提前識別風險并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對于保障公眾健康至關重要。 ![]()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發的急性傳染病,可影響所有年齡段的人群。該病毒僅通過伊蚊叮咬傳播,不涉及人際間的直接接觸、咳嗽或打噴嚏等途徑,亦無空氣傳播的風險。 白紋伊蚊:在我國廣泛分布,尤其在華東、華南及華中地區較為常見,是本地傳播的主要媒介。 埃及伊蚊:主要活躍于熱帶地區,是境外流行區的主要傳播媒介。 傳播流程:蚊子叮咬確診患者→病毒在蚊體內存活8-12天→蚊子再次叮咬健康人,引發感染; 孳生環境:伊蚊主要在小型積水容器中繁殖,例如陽臺花盆托盤、廢棄輪胎、閑置水桶、積水洼地等; 叮咬高峰:蚊子在日出后2小時和日落前2小時活動最為頻繁,此時段外出需特別注意防蚊措施。 ![]() 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通常為3-7天(最短1天,最長12天),其典型癥狀主要表現為“高熱、皮疹和劇烈關節痛”三大核心癥狀,其中“劇烈關節痛”具有很高的辨識度。 體溫迅速升高至39℃-40℃,持續時間為5-7天,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雙峰熱”(退燒后1-2天再次發熱); 基孔肯雅熱的皮疹通常在發熱后2-5天出現。初期多為針尖大小的紅色斑疹,隨后可發展為直徑2-5毫米的粉紅色斑丘疹,略高出皮膚,按壓時顏色會暫時消退,常伴瘙癢。皮疹形態多樣,還可能出現點狀紅斑或融合性皮疹,部分患者在皮疹消退期會有細小脫屑現象。 這是最顯著的癥狀,多影響手腕、手指、腳踝等小關節,疼痛劇烈且呈游走性,常伴有關節腫脹,部分患者的疼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 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均通過伊蚊傳播,初期癥狀相似,包括高熱、頭痛和肌肉痛。同時,頭痛、肌肉酸痛、惡心、結膜充血(眼睛發紅)等又是基孔肯雅熱的伴隨癥狀,容易和普通感冒混淆。因此,準確識別疾病非常關鍵,在治療方面,千萬不能冒然用藥。 關節痛更為嚴重且持續時間較長(可能持續數月),無明顯出血傾向。 更易出現牙齦出血、皮膚瘀斑等出血癥狀,關節痛相對較輕。 常伴隨流鼻涕、打噴嚏、喉嚨痛等癥狀,與蚊子叮咬史無關聯。 ![]() 目前,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均無特異性治療藥物,也無上市疫苗,預防措施至關重要。如果出現皮疹、關節肌肉疼痛,可以進行對癥支持治療,如使用賽庚啶乳膏緩解皮膚瘙癢,或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物/貼劑緩解關節痛。 ? 外出時穿著淺色長袖衣物,盡量覆蓋手臂和腳踝; ? 暴露的皮膚涂抹合格的驅蚊液(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兒童和孕婦需選用專為特定人群設計的產品; ? 室內安裝紗門紗窗,夜間睡眠時使用蚊帳(特別是在無空調的房間),在蚊蟲較多時可配合使用電蚊拍和滅蚊燈。 ![]() ? 居家環境:每周定期清理積水容器,清空陽臺、窗臺的積水瓶罐,水培植物每3天更換一次水并清洗容器內壁; ? 社區或集體單位:清理公共區域雜物,回填或封閉閑置基坑,疏通排水溝和雨水井,避免積水滯留; ? 化學/生物滅蚊:傍晚使用擬除蟲菊酯類噴霧劑滅蚊,水缸、池塘等可放養食蚊魚或使用球形芽孢桿菌殺滅幼蟲。 ? 出行警惕:前往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基孔肯雅熱流行區,或國內高發省份如廣東時,全程采取防蚊措施;歸來后2周內仍需防蚊,以避免病毒潛伏后被叮咬傳播; ? 自我監測:有上述旅居史者,需自我健康監測12天(覆蓋最長潛伏期); ? 及時就醫:一旦出現“高熱+關節痛+皮疹”等癥狀,應立即就醫并主動告知醫生旅居史,以避免診療延誤;確診后需防蚊隔離至少7天,防止蚊子叮咬后的二次傳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