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行業正受到原料端變化影響,國際市場原料價格持續高位,主產區域受自然因素影響供應趨緊,國內本土種植則在品種優化與結構改善上逐步推進。 面對原料成本波動這一情況,相關品牌在產品策略、技術應用及產業鏈布局等方面的應對策略都可能影響行業后續走向。 ![]() 咖啡豆價格上漲,原料波動引發行業震蕩 近期某頭部咖啡品牌發布了一份通知稱,自8月1日,公司對旗下面向B端渠道的部分咖啡豆調價,包括旗下意式特濃烘焙咖啡豆、云南果香烘焙咖啡豆等,上調幅度為5%~20%。 咖啡豆價格走勢一直備受市場關注,近期處于一個相對高位的區間,對全球咖啡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5日,國際期貨基準價格為2.8145美元/磅,換算下來約3590-3595美元/噸。 受此影響多家咖啡品牌紛紛宣布調價計劃,某日本品牌宣布自2025年3月1日起,將對包括棒類咖啡和速溶咖啡在內的172種產品進行價格調整,漲幅預計在15%至30%之間,公司解釋稱此次漲價主要是由于咖啡豆等原材料成本的顯著上升,以及日元貶值導致的進口成本增加。 部分巴西咖啡烘焙商以及某意大利咖啡制造商也在2025年初相繼提高了咖啡豆及其產品的售價,某意大利品牌表示,在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的背景下,公司為保證產品質量不得不調整產品價格。 除了零售的咖啡豆和速溶咖啡產品,現制咖啡飲品市場近來也顯露出價格增長態勢,今年1月某連鎖咖啡品牌部分咖啡產品價格上調3元的消息在社交平臺引發關注,也有部分網友反饋其以往9.9元的優惠咖啡可選種類也有所減少。 可以看到面對原材料上漲的壓力,不僅咖啡行業的頭部品牌難以承受,中小型咖啡品牌所面臨的挑戰也較為明顯。 ![]() 極端氣候影響,主產國大規模減產 喝咖啡的文化由來已久,咖啡豆也已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筆者查詢,當前流行的咖啡類型有羅布斯塔咖啡、阿拉比卡咖啡和利比里亞咖啡,隨著人口增長和飲食習慣改變人們對咖啡飲料的需求也在增加,咖啡種植受到越來越多關注。 有關數據顯示全球咖啡供應鏈高度依賴巴西,當地產量占全球產量 33%,越南占 17%。其中巴西以阿拉比卡咖啡豆聞名,根據糧農組織的數據,2022年的產量達到了310萬噸;越南主要種植的是羅布斯塔咖啡,2022年其咖啡豆產量達到190萬噸。 但近兩年的極端氣候變化對兩國的咖啡產量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越南受干旱和臺風影響咖啡豆產量下降了20%,國際咖啡組織還預測,2025到2026年全球咖啡豆供給將出現850萬袋的缺口,而拉尼娜現象還有可能讓主產區的產量進一步減少。 同樣面臨挑戰的巴西在去年7月至9月間遭遇了70年來較為嚴重的干旱,緊接著10月又遭遇暴雨侵襲,這對當地咖啡樹的生長、果實的發育及采摘造成了嚴重影響,使得咖啡豆的產量和質量都大幅下降。 除了氣候因素,市場需求的變化也對價格上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關媒體報道,2023年全球咖啡消費量達到1062萬噸比上年增長2.2%,每天消費咖啡總量達31億杯,在全球咖啡消費量的持續上升的背景下,產量的增長難以同步跟上也會導致供應趨緊。 ![]() 國產咖啡崛起,云南豆加速突圍 在全球咖啡種植版圖中中國咖啡產業正嶄露頭角,截止至2024年,云南咖啡種植面積達126.7萬畝、產量14.6萬噸,種植面積與產量均在全國占比98%以上,2024年云南出口咖啡3.25萬噸,同比增長358%,遠銷荷蘭、德國、美國、越南等29個國家和地區。 云南咖啡種植主要分布在臨滄、普洱、保山、德宏、西雙版納、怒江等地,其中臨滄憑精品品質與莊園模式成業界焦點,推動“咖啡+”三產融合,精品莊園也成體驗、游學等熱門地。 不難看出,在全球市場對咖啡品質要求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提升精品率成為云南各個產區的主要發展方向,2024年全省咖啡精品率已由2021年的8%提升至31.6%,這主要得益于優質品種的更新。 過去云南咖啡種植以卡蒂姆系列雜交種為主,占比曾高達95%,這個品種雖然抗病性強、產量高,但在精品咖啡發展方面有一定限制,2022年起云南省農業農村廳確定了105萬畝精品咖啡適宜種植區域,并推廣瑰夏、鐵皮卡等優良品種。 這一舉措成效顯著,截至2024年底全省優質咖啡品種種植面積已超過15萬畝,占比達12.8%,相較于2021年底5%的占比規模實現了翻倍,逐步扭轉單一種植結構。 品種結構優化也在驅動產業形成新的協作模式,種植端更注重品種特性與種植技術,加工端針對不同品種開發差異化工藝,同時也讓下游品牌有了更多本土優質原料選擇,推動國內咖啡供應鏈發展。 不過目前國內的咖啡產業鏈進展只是開始,優質品種的市場認可度、技術成熟度以及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效率都還需要時間打磨。 ![]() ![]() 咖啡品牌遭遇成本考驗 咖啡豆原料價格攀升使得眾多咖啡品牌成本壓力顯著加大,面對這一狀況不同企業采取了各異的應對辦法,有些選擇通過提價來分攤新增成本,另一些則調整產品結構減少咖啡豆的用量以減輕原料漲價帶來的負擔。 上文提到日本、意大利的不少咖啡企業已宣布產品價格上調15%到30%;而韓國一些餐飲品牌推出了用其他原料替代咖啡豆的“無豆咖啡”飲品,將制作成本比市面上的普通咖啡降低約20%~25%。 品牌成本壓力的分化部分源于對特定咖啡豆類型的依賴程度差異,一些高端現磨咖啡品牌主要使用阿拉比卡豆,其價格波動直接影響產品成本,而一部分速溶咖啡品牌使用羅布斯塔豆,價格上漲幅度相對來說較小,速溶咖啡產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原料上漲壓力。 在具體的應對策略上品牌間的差異也較為明顯,一些國際頭部品牌通過提價和供應鏈調整轉嫁成本,例如某品牌“1+2”系列速溶咖啡粉從119元漲至129元,還有品牌縮減9.9元促銷范圍;部分本土品牌則通過大規模采購對沖風險,某品牌與巴西簽訂5年24萬噸咖啡豆采購協議;還有品牌自建包裝材料生產線降低成本。 相比之下缺乏議價能力的中小品牌處境比較被動,部分被迫調整配方或縮減規模以求生存,有關媒體報道,衢州部分獨立咖啡店主表示如果接下來價格還是猛漲將會減少濃縮咖啡用量降低成本。 咖啡豆漲價對品牌成本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但并非所有品牌都陷入同等的被動,那些提前布局供應鏈、有長期成本管控機制的品牌抗風險能力明顯較強;而對原料價格波動敏感、應對滯后的品牌利潤空間會受到直接擠壓,這種應對能力差異也影響品牌競爭力,品牌能否在成本與品質間找到平衡成為當下經營的關鍵。 ![]() 跨界創新,非咖產品能否帶來新增長 在原料成本攀升的背景下,創新對企業的生存與行業發展依舊至關重要,企業除了采取調價、控本等常規手段還可以聚焦產品創新,如推出契合市場趨勢的非咖啡類飲品成為眾多咖啡品牌的重要選擇。 眾多品牌正積極布局茶類飲品、果味飲料和奶類制品等非咖啡品類,例如某品牌計劃重點拓展星冰樂、冰搖茶、茶拿鐵等主力非咖產品線,并調整夏季價格策略旨在覆蓋消費者全天不同時段的多樣化需求,如上午咖啡、下午其他飲品力求實現全面的場景覆蓋。 轉向非咖領域的策略主要是品類拓展,非咖產品本身有著扎實的市場基礎,部分人群對咖啡因較為敏感或是更傾向于茶、奶飲、果飲等其他風味飲品,布局非咖品類既是對消費場景的豐富也是對用戶群體的進一步拓展,有望為品牌打開新市場空間、創造新利潤增長點。 然而在推出非咖新品尋求突破的過程中品牌也面臨諸多挑戰,比如新口味可能難以得到大眾認可,進而影響品牌信任,還有創新研發本身需要投入成本,企業能否獲得相應的回報也存在不確定性。 品牌在推出非咖產品應對成本壓力時也要兼顧產品口感、效益與消費信任,短期內可以通過調整配方和拓展應用場景來快速見到成效,而長期來看則需要依靠技術革新和構建可持續的供應鏈體系。 ![]() 工藝優化,降低咖啡損耗 咖啡豆價格持續攀升正促使咖啡行業從上游原料到加工生產進行系統性變革,有關數據顯示,美國紐約洲際交易所ICE的阿拉比卡咖啡期貨價格突破每磅430美分,創下47年來歷史新高,近一年的漲幅高達118.57%。成本上漲直接壓縮企業利潤空間,通過工藝優化降低成本成為行業的應對策略。 傳統加工中咖啡原料因高溫處理易出現成分流失,導致實際出粉率偏低,通過凍干技術可在低溫環境下鎖住咖啡成分減少原料損耗,有數據顯示,采用該技術后出粉率能提升5%,這意味著相同原料能產出較多的咖啡粉從生產過程中降低原料浪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節省成本。 降低咖啡損耗還可以通過精準控制用量、采用全自動咖啡機等設備精確控制每杯咖啡的咖啡粉用量等方式減少人為誤差導致的浪費;還可以通過優化萃取技術,根據不同種類的咖啡豆進行優化調整,減少因萃取不充分而需要額外增加咖啡豆的情況。 工藝優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原料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也能夠實現資源高效轉化,為咖啡生產的可持續性提供扎實基礎。 ![]() 掌控上游原料的重要性 面對咖啡豆原料價格波動時就體現出了掌握上游原料供應的重要性,為了降低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部分品牌開始深入布局上游種植環節。 某頭部品牌與埃塞俄比亞、巴西、哥倫比亞等全球優質咖啡豆原產地建立深度合作并直接參與種植,其派遣專業尋豆師團隊入駐埃塞俄比亞辦公室,深度參與種植采收、生豆處理等環節從源頭把控咖啡質量;一些新興精品咖啡品牌也選擇與咖農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指導他們種植高品質咖啡豆品種。 除了布局上游種植,切入加工環節也是品牌加強對原料供應掌控的關鍵策略,某品牌不僅建設了1900畝連片精品咖啡種植區種植“云咖2號”及瑰夏、鐵皮卡等品種,還引入數字化種植手段,運用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無人機應用等技術手段推動咖啡初加工。 另一品牌在普洱設有咖啡鮮果處理中心,采用咖啡預干燥技術等先進工藝,配備自動生產線,可對咖啡鮮果進行漂洗、脫皮等處理,提升加工產出的一致性及品質,年產達到5000~6000噸。 某品牌在云南保山的咖啡鮮果處理廠還引入巴西、哥倫比亞的微水生產線年處理量可達5000噸;并在福建和江蘇昆山布局兩大烘焙基地年產能超4.5萬噸,形成自加工烘焙供應網絡;其中江蘇基地已經成為國內已投產產能較大的單體咖啡烘焙基地,采用智能化、自動化生產年烘焙產能3萬噸占全國咖啡烘焙產能的近20%。 這種“全產業鏈掌控”能有效降低品牌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當咖啡豆價格上漲時,擁有上游資源的品牌擁有應對風險能力可以靈活調整各環節策略,較好地維持利潤空間與市場競爭力,在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完備的供應鏈體系已然成為咖啡品牌核心競爭力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運營:鐵兵 監審:香君 ![]() 有探索 有觀點 有態度 食品產業新媒體 ![]() 研究行業 / 客觀報道 / 推動發展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