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還剩最后幾天了。 家庭氛圍明顯有些變了。我,一個老母親,一邊暗搓搓地盼著“神獸歸籠”,一邊焦慮地盯著那個依然沉浸在假期模式中的娃。 他,我家十四歲的男主角,依然堅持著“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基本原則,理直氣壯地把“放假不就是用來休息的嗎”掛在嘴邊。 而我,不知不覺中,活成了自己小時候最討厭的大人模樣——催促、比較、嘮叨,甚至偶爾情緒失控。 這應該不只是我家的劇情,估摸是千千萬萬家庭在假期末日的標準配置。 我們仿佛被塞進了一個看不見的劇場,每個人都扮演著固定的角色,念著命中注定的臺詞,卻沒人愿意承認——這場戲,從一開始就可能拿錯了劇本。 ![]() ![]() 我們心中住著一個“假想的孩子” 夜深人靜時,我曾認真梳理過我發火的觸發點。每一次情緒爆發,背后都藏著一個巨大的落差—— 我內心中的“理想孩子”,與現實中的“親生娃”,簡直判若兩人。 我期待他是自律的標兵:早睡早起、熱愛學習、不碰手機、主動做家務、眼神清澈、行為端莊……最好還能偶爾讀讀唐詩宋詞,順便幫我捶捶肩。 可現實呢? 他癱在沙發上,像極了一只融化了的冰淇淋,甜的時候讓你心頭發軟,黏人的時候又讓你無處可逃。 最關鍵的是,他居然還學會了反擊:“我同學都這樣!”“你能不能別說了!”“假期不就是用來休息的嗎?”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們嘴上總說尊重孩子,可我們真正尊重的,或許根本不是眼前這個真實的孩子—— 而是我們憑借焦慮、幻想與社會標準,拼湊出的那個“假想的孩子”。 ![]() 如果我們真的“尊重天性” 發火歸發火,反思歸反思。 我逼自己誠實回答過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真的百分之百尊重“天性”,孩子的天性到底是什么? 是自律?愛學習?勤勞勇敢? 不,真相應該是——怕苦、怕累、怕學習,又饞、又懶、又貪玩,這才是更大比例的真相。 這不是批評,這甚至不是缺點,這叫作人性。 我們誰不是這樣長大?誰不曾偷偷躲在被窩看小說、謊報作業進度、逃避洗碗拖地?只不過如今角色調換,我們成了那個舉著“為你好”大旗、站在道德高地上瑟瑟發抖的大人。 我們忘了,自己也曾經是他們。 ![]() 兩個星球,兩種邏輯 孩子的邏輯系統非常簡單:“上學已經那么累了……放假不就是用來休息和玩的嗎?”這是他們的常識,他們的正義。 大人的邏輯則復雜得多:“現在不努力,將來就會被淘汰”“我不管你誰管你”“一切都是為你好”。 兩套邏輯,兩個星球。 沒有誰對誰錯,只是再也聽不見彼此。 問題也許不出在孩子“不達標”,而出在我們拿到的“說明書”,根本就不是為這個型號的孩子寫的。 我們照著“別人家孩子”的模板催肥、修剪、矯正,卻唯獨忘了——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 ![]() 從對抗到對話3個可操作改變 我曾有幸和一位從事兒童心理教育二十多年的老師交流過想法,她告訴我,真正困擾家庭的,往往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家長腦海中那個“標準孩子”的幻象。 她說:“我們總想'修正’孩子,卻忽略了——教育的本質,不是修剪,是澆灌。沒有一個孩子會靠著不斷的指責和修正變得更好。他們只會因被理解、被信任,而愿意努力。” 這番話點醒了我。她并不主張縱容,而是強調“匹配”——即看見真實的孩子,再因材施教。 ①用“可以”替代“應該”,把孩子拉進“合作模式” 不再說“你應該早睡”,而是試著問:“我們是現在一起讀本書然后睡覺,還是再放松十分鐘你自主安排?” 給孩子有限選擇,等于把部分掌控感歸還給他。合作不是妥協,而是邀請他參與構建自己的規則。 ②把“比較”換成“觀察”,從評判者轉變為陪伴者 停止說“別人早就做完了”,轉而好奇地問:“你覺得哪科作業最難?需不需要我坐旁邊陪你一刻鐘?” 很多時候,孩子抗拒的不是學習,而是學習帶來的孤立與壓力。你不需要替他扛,但可以陪他走。 ③接受沒有標準說明書,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來理解 教育的起點,是愿意相信:貪玩、怕累、想偷懶,不是缺陷,而是人性。 我們能做的,是在他放松時不過度焦慮,在他懈怠時不一味指責,像土地等待樹長那樣,給他陽光、水分和耐心。 ![]() 最后分享這位老師說的一句話,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你教育孩子,不是因為他不達標,而是因為他本來就可以更好—— 而那個“更好”的樣子,不是別人定義的,應該是在你幫助之下,他自己長出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