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去過倫敦的藝術愛好者,絕對不會錯過泰特現代美術館。 大名鼎鼎的杜尚“小便池”和達利的龍蝦電話都在這里,路易斯·布爾喬亞的巨型蜘蛛如蒼穹般矗立,還有蒙德里安、德加、馬蒂斯、莫蘭迪等無數大師的代表作,讓無數人趨之若鶩。 ![]() 作為全球參觀人數最多的當代藝術博物館之一,泰特現代(Tate Modern)與盧浮宮、梵蒂岡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并列為全球五大藝術場館,毫無疑問是這顆星球上舉足輕重的藝術地標。 但就是這樣一座圣殿級別的公立美術館,如今也遇到了經營危機。不久前,場館公布了由于客流量嚴重下降導致的預算赤字,并因此計劃裁員7%。 ![]() 在疫情后,全球的美術館大多陷入了長期的掙扎,客流量下降成了行業普遍現象。 從澳洲的新南威爾士到美國舊金山,最近都有頂級美術館陷入財務危機或裁員的新聞出現。 當代藝術是其中的重災區,同時在紐約和洛杉磯,則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畫廊倒閉潮,其中甚至包括Venus Over Manhattan、Tim Blum這樣的明星級私人畫廊。 國際藝術機構的結構性困境,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對于泰特來說,觀眾數量的嚴重下滑,可能背后有著更深層的原因。 ![]() 曾經最賺錢的美術館 國際游客暴跌61% 泰特現代美術館2000年開館,改變了英國乃至全球的藝術格局。其宣言是“讓藝術面向所有人”,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于MoMA和蓬皮杜的道路,為21世紀的當代美術館確定了基調。 生涯前20年中,泰特一直是英國Top 3的旅游目的地,每年能為倫敦帶來超1億英鎊的經濟收入,是世界上最賺錢的美術館之一。 ![]() 泰特有過無數載入人類文明史冊的藝術景觀,包括埃利亞松的人造暖陽《天氣計劃》,薩爾賽多讓大廳的地板開裂以詮釋人類世界的“分裂”,草間彌生的《無限鏡屋》在這里掀起觀展狂潮…… 從馬蒂斯到杜尚、大衛·霍克尼和安迪·沃霍爾,你能想到的一切當代大師的名字,都在這座場館里出現過。 今年,是泰特現代美術館成立25周年,現任館長瑪麗亞·巴爾肖卻高興不起來。 不久前,泰特發布了2024至2025年度的預算赤字,并宣布開始裁員。從今年3月開始,通過自愿離職和凍結招聘的方式裁剪7%員工,涉及約40個崗位。 這不僅是泰特現代一家場館的問題,而是整個泰特美術群面臨的現狀。 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相較2019年疫情前的高峰,如今泰特現代的參觀人數下降了25%,泰特不列顛美術館(Tate Britain)下降32%,泰特圣艾夫斯下降了40%,泰特利物浦則在整修中,要到2027年再開。 ![]() 泰特美術館館長瑪麗亞·巴爾肖 泰特現代美術館占到整個集團觀眾人數的四分之三,是絕對的支柱。 從2014年以來的十年中,它一直是地球上人氣最高的現當代美術館,除了2021年,當時蓬皮杜和MoMA排在了它前頭。 瑪麗亞·巴爾肖認為,疫情影響之余,2020年英國脫歐也是導致游客數量下滑的直接原因。官方統計稱,目前泰特的英國本土客流量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95%,但國際客流量卻下降了61%。 “尤其是來自歐洲的16至24歲年輕人,這個年齡段的觀眾數量從60.9萬降到35.7萬,英國脫歐改變了他們的教育和工作機會,疫情又影響了他們的生活方式,旅行次數大大減少。” ![]() 此外也有學者表示,近年來歐洲生活成本激增,對于千禧時代的沖擊遠超以往,因此他們在旅行與文化消費上的行為更趨向保守和謹慎。 那么,去往歐盟之外的地方——比如英國——參觀美術館,對于年輕人來說就成了奢侈的選擇。 ![]() 除了外患,更有內憂 藝術被社會議題裹挾 雖然泰特官方將客流下降的原因歸結為這些外部因素,但在媒體和藝評人們看來,泰特有著更深層的內部問題需要解決。 查看倫敦其他藝術機構就能發現,有些場館如大英博物館和國家肖像館,國際觀眾分別只下降了3%和4%,疫情后都恢復得很好,為什么同級別的泰特會受到這么嚴重的影響? 批評家馬丁·赫伯特就一針見血地指出:近年來,泰特在展覽主題上大幅偏向社會正義、矯正不平等的社會議題,使得更多人遠離展覽現場。 ![]() 在為《藝術評論》撰寫的專欄文章中,他列舉了從2021年“霍加斯與歐洲”到最近一次的透納獎展覽的多個例子。 “對觀者而言,視覺呈現上極其沉悶,主題充滿說教色彩,全圍繞身份認同和殖民主義展開。同時,泰特現代美術館逐漸成了女性藝術家的一站式商鋪,展出各種方式在'男性陰影下工作’的藝術家。” 在藝評人們看來,泰特的整體基調成了“你得多吃蔬菜”的說教,導致肅穆空蕩的展廳成了自說自話的演講角,滿墻作品讓觀眾感到內疚,而公眾用雙腳投票。 ![]() 對于這樣的批評,泰特官方給出的解釋是:觀眾流失并非單因展覽內容,而是綜合性社會結構與行為轉變的結果。 “過去十年來,觀眾畫像的轉變十分明顯,年輕觀眾開始偏好更多互動、數字化、可參與的展演形態?!碧┨赜^眾與創新總監利亞姆·達爾邦說道。 “16至35歲的觀眾對于藝術空間的想象不同于過往,他們不滿足于純粹觀賞,更希望進入一個能引起社交參與、文化反思和自我對話的空間?!?/span> ![]() ![]() 消極情緒蔓延全球 多家知名畫廊倒閉 不管是內憂還是外患,如今泰特的現狀顯然不容樂觀。與此同時,世界范圍內,有多家美術館都陷入了類似的困境。 就在幾天前,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美術館宣布裁員,涉及約50個崗位。該機構有著154年悠久歷史,三年前新館“悉尼現代”剛盛大開幕,如今卻因財務困境不得不縮減開支。 ![]() 上個月,美國舊金山美術博物館宣布將裁剪12名員工。該機構旗下管理笛洋美術館、榮譽軍團博物館等知名場館,官方聲明稱,裁員原因是舊金山旅游業的長期低迷導致訪客數量下滑。 更早之前的5月,同城的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宣布裁員了29人,并裁撤了13個編外職位。 全球美術館出現裁員潮,體量更小的私人畫廊機構,則迎來更嚴峻的倒閉潮。 一個月前,紐約明星畫廊Venus Over Manhattan結束了13年歷程,蒂姆·布魯姆的Tim Blum Gallery包括洛杉磯、東京和紐約三地的空間都因不堪重負宣告退出。 ![]() 隨后,2010年代布魯克林藝術崛起的代表之一Clearing畫廊,也宣布關閉其紐約及洛杉磯空間。運營了35年的老牌畫廊Kasmin,也在本月宣布關閉,它曾代理、展出過夏皮羅、波洛克、馬蒂斯等大師作品。 巴黎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根據法國畫廊專業委員會的市場調查,過去18個月中,有12%的法國畫廊遭遇過“重大困難”并申請破產。 受到畫廊倒閉潮影響,今年夏天已經有多家知名藝術博覽會宣布取消,其中包括2025紐約藝術博覽會,2026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等。 ![]() 在這些藝博會原本的參展名單中,也有大量畫廊因為憚于高額的參展費用而提前退出,令展會規模大幅縮減,于是暫停成了是更體面的選擇。 當下的國際藝術界,就被這樣一種普遍的恐慌情緒所籠罩。全球藝術市場尤其是當代藝術市場規模的縮減,令不少從業者衍生出對于市場崩盤的焦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