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一張紙上用俄語潦草地寫下了這樣的內容:“我正在黑暗中靠著感覺寫字。第六、七、八艙室的人全都來到了第九艙室,這里一共有23個人。我們生還的希望很渺茫了,也許最多10%到20%吧。希望至少有一天有人能看到這張字條。向所有人問好,不要感到絕望。” 最后的簽名是科列斯尼科夫。當他寫下這段話的時候,“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已經沉沒在了巴倫支海底。在它的上方,是一百米深的冰冷海水。 如果“泰坦尼克號”的沉沒被視為民用航運領域里的一場巨災,那么“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事故,無疑在世界軍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與“泰坦尼克號”事件類似,這場事故同樣被多次搬上大銀幕,但與前者相比,它卻鮮為人知。直到2018年,一部由法國與比利時聯手打造的影片《庫爾斯克》問世,才讓這段久遠的記憶得以復蘇。 本期節目為您講述——《魂斷巴倫支:“庫爾斯克號”沉沒之謎(中)》。 ![]() 救援行動要持續到“最后一分鐘” 英國與挪威雖然介入救援,但由于許多細節都需要得到莫斯科的同意,比如外國船只是否可以進入俄羅斯水域、外國軍機是否可以在北方艦隊基地降落等。 因此,直到2000年8月19日晚上,英國的救生艇LR5和挪威的救援專家才抵達“庫爾斯克號”失事海域附近。俄、英、挪三方共同擬訂了救援方案。 此前,挪威已派出兩名專家飛往俄海軍軍港,研究過與“庫爾斯克號”結構類似的另一艘潛艇,希望能找到打開潛艇逃生口的方法。 8月20日,英國和挪威派出潛水小組潛入巴倫支海底,實地勘察“庫爾斯克號”的受損狀況。救援人員想要知道,潛艇內部現在是否已經灌入了海水。最簡單的做法當然是把第九艙室的逃生口打開看一下,但如果現在潛艇內沒有水,打開逃生口就會使海水灌進潛艇。因此,他們需要一個更加謹慎的辦法。 在“庫爾斯克號”逃生口的蓋板上有一個減壓閥,轉動它,可以讓海水緩慢流動到蓋板的另一面。這個減壓閥原本的作用是讓艇員在逃生時從內部轉動它,讓海水灌到逃生塔內。 英國人決定,利用它來判斷逃生塔內是否已經充滿海水。潛水員把減壓閥稍微轉開一點,并在減壓閥四周擠出了一袋牛奶。 如果逃生塔內部沒有水,那么海水在壓力下就會緩慢地通過蓋板邊緣流入到逃生塔內。如果逃生塔內已經灌滿了海水,由于兩側的海水壓力相等,因此海水就不會流入到逃生塔內。也就是說,牛奶可以幫助潛水員觀察海水流動的方向。 潛水員緩慢地轉動減壓閥,但始終沒有觀測到海水向逃生塔內部流動。這意味著,逃生塔內部已經灌滿了海水。得知這一消息,俄羅斯方面認為,艇員們已沒有獲救的可能,催促英國人立刻結束救援。 ![]() 【“庫爾斯克號”圖紙】 俄國人的急躁情緒是可以理解的。這次軍事演習的目的本來是為了彰顯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但演習開始還沒幾天,“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就在巴倫支海域莫名其妙地沉沒了,而且俄羅斯還要求助于西方,才能展開有效的救援,這簡直就是一場公開處刑。 俄羅斯官員希望這場救援越早結束越好。 但英國人還沒有放棄。他們說,就算逃生塔里灌滿了海水,逃生塔底部還有一個密封門,第九艙室里可能現在還是沒有水的。俄羅斯人反駁說,只要逃生塔進了水,救援人員就不可能進入“庫爾斯克號”了,因為救援潛水艇沒辦法從外面把逃生塔里的水抽干。雙方再次爆發激烈爭論。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北方艦隊司令波波夫邀請兩名英國潛水員到“庫爾斯克號”的姊妹艦“奧廖爾號”上,向他們演示了俄羅斯潛艇上逃生塔的工作機制。 俄羅斯人無意中向兩名英國人透露了一個細節:“庫爾斯克號”在靜止不動的時候,螺旋槳軸與艇體之間的空隙會有海水緩慢地滲入。當“庫爾斯克號”停泊在碼頭的時候,要把一個特制的塞子安裝在螺旋槳周圍,才能防止海水進入。但在一百米深的海底,這種塞子是不起作用的。 俄羅斯人嚴格的保密措施,有時不是怕別人知道自己的設備有多先進,而是怕別人知道自己的設備有多落后。 8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中斷了度假,返回莫斯科。當時,“庫爾斯克號”已經在海底被困了170多個小時。普京表態說,雖然希望渺茫,但救援工作將持續到最后一分鐘。 LR5也派不上用場了。因為它的作用是潛到“庫爾斯克號”附近,然后接通逃生艙。俄英達成協議,LR5將不再參加救援行動。現在,只剩下最后一種方案:潛水員徒手救援。 ![]() 【影片《庫爾斯克》中文版海報】 12具遺體出水 這一重任落到了三名挪威潛水員的身上。8月20日下午,挪威潛水員在現場勘探中發現,“庫爾斯克號”逃生艙損壞嚴重,通過出口進入潛艇的希望極為渺茫。挪威人表示,他們打算使用一個安裝在“海鷹號”救援船上的起重機把艙口打開。 8月21日早上,所有的爭論都結束了。在洋流的拉力下,逃生塔的第一道密封門自己打開了。 人們通過水下攝像機清楚地看到,第二道密封門在洋流的作用下微微地開合和關閉,意味著這道門兩側的壓力是相等的。換言之,第二道密封門的下面也已經充滿了海水。他們從潛艇內部殘存的氣泡里提取了空氣樣本。分析顯示,樣本中的含氧量為6.1%,一氧化碳含量為2.3%。 人類是無法在這樣的空氣中生存的,“庫爾斯克號”不可能有任何生還者。在核潛艇沉沒215個小時之后,救援行動應該終止了。 8月21日下午,俄羅斯軍方證實了挪威方面的調查結果,即“庫爾斯克號”潛艇內已灌滿海水,118名艇員全部遇難。這是俄羅斯官方第一次對潛艇艇員全部遇難予以證實。 俄羅斯軍方發言人說:由于不存在艇員生還希望,潛艇營救行動將被取消。俄羅斯方面已請求挪威潛水員協助打撈遇難者的遺體。 8月22日晚上,普京在科拉半島的維佳耶沃海軍基地會見了遇難艇員的家屬。家屬向普京發出了尖銳的質問:為什么俄羅斯最先進的核潛艇莫名其妙地沉了?為什么俄羅斯海軍不能在第一時間把艇員救出來?為什么直到第四天俄羅斯才向西方國家求助?面對這些問題,即使是俄羅斯最有權勢的人也顯得非常無助。 最后,普京向家屬保證,會把所有遇難艇員的尸體打撈上來,讓他們有個體面的葬禮。這是他現在唯一能夠做到的事情。 ![]() 【海底的“庫爾斯克號”】 8月23日,普京宣布,全國降半旗致哀。 但事情不能就此結束,俄羅斯必須搞清楚“庫爾斯克號”出事的前因后果。如果要做調查,就必須將“庫爾斯克號”打撈出來。這對當時的俄羅斯來說是個大難題:打撈“庫爾斯克號”要花費一筆巨額資金,即便俄羅斯咬牙拿出這筆錢,還有技術上的難關。 “庫爾斯克號”逃生口的尺寸很小,穿著潛水服的潛水員是沒辦法進去的。想要進入潛艇內部,必須先在“庫爾斯克號”的外殼上切開一個口子,而這種水下切割技術是俄羅斯沒有的。 美國的石油工業巨頭哈里伯頓提供了一種在海底使用高速噴射的砂子進行切割的技術。西方人提議,由他們的潛水員進入“庫爾斯克號”取出尸體,但被俄羅斯人斷然拒絕:西方人可以提供技術和設備,但只有俄羅斯人可以進入“庫爾斯克號”的內部。 俄羅斯海軍招募了12名愿意進入一片漆黑、飄滿尸體的失事潛艇的潛水員。 在“庫爾斯克號”的姊妹艦“奧廖爾號”里,他們蒙著眼睛,用手摸著潛艇內壁,一次次地從艇首走到艇尾,直到把“庫爾斯克號”的內部結構牢牢地刻在腦子里。在圣彼得堡的軍事醫學院中,軍醫向他們展示了各種各樣的尸體,以消除他們的不適感。 兩個月后,俄羅斯潛水員做好了準備。10月26日,來自英國和挪威石油公司的潛水員在水下切開了“庫爾斯克號”的雙層外殼,俄羅斯潛水員帶著鹵素潛水燈輪流鉆進這艘核潛艇中,用特制的鉤子把遺體拖至海面。用這種方法,他們把12具遺體送到了岸上。 其中一具遺體的口袋中,有一張用塑料袋包起來的字條。看過字條,人們才知道,至少有23名艇員在第一次事故中活了下來,并在第九艙室等待救援。 ![]() 【俄海軍水兵與“庫爾斯克號”的合影】 一封寫給新婚妻子的遺書 經身份辨認,字條的書寫者是“庫爾斯克號”七號隔艙的指揮員、海軍大尉科列斯尼科夫。科列斯尼科夫當年4月剛剛走入婚姻殿堂,這是他寫給新婚妻子的遺書。 科列斯尼科夫稱,當船頭爆炸后,他們逃到了潛艇尾部的第九隔艙。他寫道,“奧利佳,我愛你!請你不要太失望。現在是13點16分。所有在第六、七及第八隔艙的船員都已經轉移到了第九隔艙,這里一共有23個人。我們決定在這里等待救援,因為我們中間沒有人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逃出去。” 科列斯尼科夫是在黑暗中摸索著寫下這張字條的: “15時45分,這里面很黑,但我嘗試摸著寫。逃生的機會似乎沒有了,因為只有10%到20%的希望。我們希望能有人看到我寫的這張字條。這里有位于第九隔艙人員的名單,他們將嘗試著逃出去。向大家問好,請不要為此絕望。” 一時間,字條的內容被世界媒體廣泛報道。科列斯尼科夫一夜之間成了全球矚目的焦點。 他在潛艇沉沒后某一時刻寫下的這封遺書,不但與新婚的妻子和家人作最后道別,更重要的是記下了事發后許多艇員仍然活著的驚人事實。字跡越到后面就越是模糊,可能是海水浸泡的緣故,也可能因為氧氣及體力都在逐漸耗盡。 不過,23名幸存者到最后一刻,并沒有放棄生的希望。因為,科列斯尼科夫大尉在這封信里寫下的最后一句話是:“我們現在要試著出去。別放棄希望。” 而且,在對第九隔艙進行檢查的時候,救援人員也發現,所有的救生設備都有被打開過的痕跡。可見,幸存者們并沒有坐以待斃,他們嘗試了所有的方法。只可惜,奇跡并沒有發生。在第九隔艙里被困了30個小時之后,由于氧氣耗盡,他們還是死在了深海之中。 ![]() 【第九隔艙示意圖】 實際上,早在這次演習開始之前,科列斯尼科夫就有某種不祥的預感。科列斯尼科夫的妻子奧利佳之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透露說,她的新婚丈夫在“庫爾斯克號”最后一次出航前似乎預感到了死亡,并且留下了一首十分凄涼的訣別詩。 當俄羅斯官方證實其中一具尸體是科列斯尼科夫,并在他的衣袋里發現了那封遺書后,挪威電視臺在數小時內播出了這一采訪。 科列斯尼科夫的妻子奧利佳流著淚說: “就在踏上死亡之航前不久,他悄悄給我寫了一首訣別詩,其中最不祥的幾句是這樣寫的:'雖然我真的不愿意想到死亡,可當死亡的時刻即將來臨的時候,我真想悄悄地對你說:親愛的,愛你到永遠!’他悄悄把這首詩留在了家里,是他出事后我才發現的。我真不知道他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也許在冥冥中確實預感到了什么。” 科列斯尼科夫時年27歲,在圣彼得堡出生長大。他身強體壯,性格溫和樂觀,很體貼妻子,胖胖的臉上總是帶著燦爛的笑容。他也是一位出色的軍人,與同事間的關系融洽。 然而,在最后出航前,他卻留下了這首凄涼的訣別詩。跟這首詩放在一起的,還有他從不離身的身份證和一個妻子從來沒有見過的十字架。 19歲的阿列克謝·涅克拉索夫是“庫爾斯克號”潛艇遇難官兵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他的媽媽尼古拉索娃說:“當聽到那封遺書的時候,我立即反應過來,科列斯尼科夫不正是我兒子的直接長官嗎?所以我的兒子在災難發生的時候肯定就在他的身邊,而且那時一定還活著!” 尼古拉索娃說:“我的兒子對他的長官和他身邊的一切都感到非常滿意。他在寫給我的信中曾經驕傲地說,他們是俄羅斯最棒潛艇上最出色的艇員!” ![]() 【出海前的“庫爾斯克號”】 當時,23名艇員只知道“庫爾斯克號”發生了爆炸,失去了動力,無法與外界聯系。他們聚集在第九艙室,是因為一個逃生口位于這個艙室的頂部。 他們有兩個選擇,其一是穿上逃生專用的潛水服,爬進逃生塔里。頂部和底部各有一個密封門,艇員要把腳下的密封門關上,然后把頭頂的密封門打開,讓海水灌進逃生塔內,等海水灌滿后,就可憑借救生衣的浮力上升到水面。后面的艇員再重復這一過程。 這種選擇存在兩種危險。 首先,當一個人從一百米深的海底快速浮到海面時,由于壓力減小,原本溶解于血液中的部分氮氣會變成氣泡。這些氣泡大量堆積在血管和組織中,會對人體產生嚴重傷害,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那可能是致命的。其次,就算安全浮到水面上,在北冰洋接近零度的海水中,在一個小時內也會死于失溫癥。 他們的另一個選擇,是留在第九艙室等待救援。留在“庫爾斯克號”里最大的危險是窒息而死。因為“庫爾斯克號”的制氧設備已經停止工作了,可供呼吸的氧氣每一秒鐘都在減少。 但在干燥的環境中,至少他們可以比較容易維持體溫。經過討論之后,23名艇員一致決定,留在“庫爾斯克號”內等待救援。 畢竟,“庫爾斯克號”并不是在遙遠的大洋中單獨行動時沉沒的。在他們的頭頂,有30多艘參加演習的艦艇,出事海域距離北方艦隊的母港只有區區一百多公里的距離。他們相信,指揮部很快就會注意到“庫爾斯克號”發生了事故,并派人來救援他們。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很難說他們做出的選擇是錯誤的。然而遺憾的是,直到事發后第七天,攜帶深海潛水裝置的挪威和英國救援人員才到來,但此時已錯過最佳救援時機。 ![]() 【俄羅斯北方艦隊】 真相何時重見天日 由于“庫爾斯克號”內散布的金屬構件阻礙了潛水員的活動范圍,所以他們沒辦法把剩余的遇難者遺體帶出艇外。要想取回剩余的遺體,必須要把“庫爾斯克號”整體打撈上來才行。 這時,北冰洋的冬天馬上就要來了,俄羅斯決定暫時中止這項工作。2000年11月7日,英國和挪威潛水員把“庫爾斯克號”艇身上切割出的開口封堵了起來。 2001年7月,俄羅斯終于下定了決心。普京總統批準了一項大膽的打撈計劃,從海底打撈起“庫爾斯克號”。俄羅斯為此次打撈行動撥出了1.3億美元的專款,這比整個北方艦隊的年度預算還要多。他們把這項工作外包給了一家荷蘭公司。 這是一項極其艱巨和復雜的工程,所用到的幾乎每一項技術都是俄羅斯所沒有的。這家荷蘭公司花了五個月的時間,來設計和制造完成這項工作所需要的各種設備。 他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庫爾斯克號”頭部的魚雷室整體切割下來,以避免在打撈過程中有魚雷被意外引爆。為此,他們專門開發了一種可以在水下切割鋼板的巨型金屬鏈條。 在把“庫爾斯克號”的頭部切掉以后,荷蘭人借助水下切割技術,在“庫爾斯克號”的外殼上鉆了26個孔,然后在每一個孔內安裝了一個巨大的鋼纜鎖頭。每一個這樣的鎖頭中都有54根鋼纜和水面上的駁船相連接。 停泊在“庫爾斯克號”上方海面的,是一艘排水量達2.4萬噸的大型駁船。為了這次任務,荷蘭人已經對這艘大型駁船進行了必要的改裝。 駁船上的26束鋼纜,每一束所連接的液壓裝置都可以提起900噸重的物體。每一束鋼纜都由一臺單獨的電腦進行控制,電腦會保證每束鋼纜所受到的拉力相等,以避免“庫爾斯克號”在拉升過程中側翻。 ![]() 【水下打撈作業】 3000人日夜操勞,耗費了三個月的時間,動用了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打撈技術。最終,26臺液壓起重器在持續不停地運行了15個小時之后,9600噸重的“庫爾斯克號”總算被打撈出了水面。 西方的潛水員在海底放置了一塊大理石紀念碑和一個花圈,以紀念“庫爾斯克號”上遇難的118名艇員。這些潛水員不是政客,也不是軍人,對俄羅斯的軍事機密不感興趣。對他們來說,在這里遇難的是118個和他們一樣終年冒著生命危險在水下工作的人。 這一天是2001年10月8日,距離“庫爾斯克號”沉沒已經過去了差不多14個月。盡管花費了巨大的代價,但普京總統兌現了他的承諾。 被打撈出水后,“庫爾斯克號”的殘骸被運送到科拉半島的一個秘密軍港。在這里,俄羅斯政府調集各路專家,對“庫爾斯克號”的事故原因展開了緊鑼密鼓的調查。 整個世界都在關注著救援過程的最新進展。最初,人們關心的是如何能夠盡快救岀深海中的118名潛艇官兵。當俄方確認艇員沒有生存的可能后,世人開始探究“庫爾斯克號”到底是如何失事的? 對普通百姓來說,戰略核潛艇本身就極具神秘感。“庫爾斯克號”沉沒后,俄羅斯軍方一直避免正面公布事發經過。其營救工作磕磕碰碰,歷經曲折,實在不得已,才求助于西方,似乎是想隱瞞什么。 與揭示前蘇聯核電站事故內幕的美劇《切爾諾貝利》相比,2018年上映的電影《庫爾斯克》并沒有深入探討事故的具體細節,只是簡略地將其歸因于魚雷彈體過熱所引發的爆炸。 電影還將俄羅斯救援不力部分歸因于裝備不足。軍方為了維持生計,出售了僅有的幾艘深海救援潛艇,唯一保留的那艘甚至沒有配備用電池,嚴重限制了其救援能力。 ![]() 【被打撈出水的“庫爾斯克號”】 令世人感到疑惑的幾個問題是:第一,“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在爆炸之前,到底有沒有撞到什么巨大的物體,才受到如此致命的損傷?到底撞到了什么呢,是巨大的海礁,還是另外一艘潛艇? 第二,俄羅斯政府和軍方始終想低調處理此事,其幕后原因究竟是什么?“庫爾斯克號”的救援過程為何失敗?為什么普京總統一定要在俄羅斯軍方三次救援行動失敗后,才向西方國家求援,并一再拒絕美國提出的救援計劃? 第三,據稱海底曾發生了兩次威力巨大的爆炸,這會不會導致潛艇中的核反應堆受損,導致核泄漏?救援各方會不會私下達成協議,將事實掩蓋起來,以免引起全球性的災難恐慌? 第四,俄羅斯在這次大規模軍演中出動了最大和最先進的核潛艇,參與演練的潛艇當時掛沒掛核彈頭?俄軍方堅持說沒掛,事實到底如何? (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