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認得繁體字,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很簡單。因為“穩”的繁體寫做“穩”,右邊根本不是“急”,這兩個字完全沒有關系,但是簡化字看起來就一樣。
因為漢字本有內在的邏輯,簡化字破壞了漢字的內在結構,它是“殘疾”的。
看下“穩”的篆書,繁體。
《說文》里講:蹂róu榖(谷)聚也。一曰安也。從禾,隱(隱)省。古通用安隱。
“蹂榖聚也。”就是聚集搓蹉的谷粒,防止谷粒濺散。?意味著通過某種方式(可能是手工或工具)將谷物聚集并防止其散開,從而保持穩定狀態。
這揭示了“穩”字在古代與農業生產的直接關聯,體現了古人對于穩定、固定的追求,尤其是在農業生產中保持谷物穩定的重要性。?
看下篆書“穩”右邊的“?yǐn”,下面是“心”,當然和“心”有關,上面部分是上下兩個“手”中間是“工”,可能表示上面所說的手在揉搓谷物。
我們經常聽說“富貴險中求”,其實不對,應該是“穩中求”才對。穩當,穩重,這樣才不會出錯。
那我們再來看下“急”字,看下篆書,上面是“及”,表音兼表義,及就是趕得及,急著去完成;下面是“心”,心里很急。
《說文》里講:褊也。從心及聲。
《說文》這個解釋是心胸狹窄,褊急。
這下我們就清楚了,也知道了為什么至少要認得繁體字,為什么要這樣來認字。
南懷瑾先生講:中國文化的財產太大了,古文不懂,繁體字不懂,等于丟了鑰匙,這個財庫的鎖打不開了。
簡化字其實只是一個過渡,當初那些人的目的其實是想廢除漢字的,所謂的漢字拉丁化,所以我們得重新學習漢字,需要每一個中國人來好好傳承。
杜忠誥在《漢字沿革與文化重建》一書中講:
《簡化字》的推行,同時廢除了“繁體字”的教育,其最慘痛的代價是,它讓華夏子孫割斷了跟自身傳統文化的臍帶,造成文化的斷裂現象。
據說曾經有一位老教授要一個年輕人到圖書館去借一本《後漢書》,這位年輕人去了半天,回來竟然說:“圖書館沒有這本書。”老人大感錯愕。
原來“後漢書”這三個字,全是繁體字,年輕人沒學過,所以不認識,他們只知道有“后漢書”。這雖是一則笑話,但其背后所凸顯的,則是一個攸關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慧命存亡續絕的大議題,不容等閑視之。
1992年,時任北京圖書館館長的任繼愈就曾感慨地指出:“同樣的中文系,臺灣來的中文系比我們的中文系看古書強得多。”這難道不是一大警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