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 ![]() 注釋 ①燕歌行:樂府舊題。詩前有作者原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張公,指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曾拜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一般以為本詩所諷刺的是開元二十六年,張守珪部將趙堪等矯命,逼平盧軍使擊契丹余部,先勝后敗,守珪隱敗狀而妄奏功。這種看法并不很準確。 ②漢家:漢朝,唐人詩中經常借漢說唐。 ③煙塵:代指戰爭。 ④橫行:任意馳走,無所阻擋。 ⑤元戎:軍事元帥。 ⑥非常賜顏色:超過平常的厚賜禮遇。 ⑦摐:撞擊。 ⑧金:指鉦一類銅制打擊樂器。 ⑨伐:敲擊。 ⑩榆關:山海關,通往東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頭飾羽的旗。旆是末端狀如燕尾的旗。這里都是泛指各種旗幟。 ?逶迤:蜿蜒不絕的樣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將軍的武官。 ?羽書;(插有鳥羽的,軍用的)緊急文書。 ?瀚海;沙漠。這里指內蒙古東北西拉木倫河上游一帶的沙漠。 ?單于;匈奴首領稱號,也泛指北方少數民族首領。 ?獵火:打獵時點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舉行大規模校獵,作為軍事性的演習。 ?狼山:又稱狼居胥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西北。一說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縣境內。此處“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實指。 ?極:窮盡。 ?憑陵:仗勢侵凌。 ?雜風雨:形容敵人來勢兇猛,如風雨交加。一說,敵人乘風雨交加時沖過來。 ?半死生:意思是半生半死,傷亡慘重。 ?腓(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隴頭吟》:“窮求塞草腓,塞外胡塵飛” ?斗兵稀:作戰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當恩遇:指主將受朝廷的恩寵厚遇。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婦的淚水如注。 ?城南:京城長安的住宅區在城南。 ?薊北:唐薊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帶,此處當泛指唐朝東北邊地。 ?邊庭飄搖:形容邊塞戰場動蕩不安。庭,一作“風”。飄搖,一作“飄飄”,隨風飄蕩的樣子。 ?度:越過相隔的路程,回歸。 ?絕域:更遙遠的邊陲。 ?更何有:更加荒涼不毛。 ?三時:指晨、午、晚,即從早到夜(歷時很久。三,不表確數。)。 ?刁斗:軍中夜里巡更敲擊報時用的、煮飯時用的,兩用銅器。 ?陣云:戰場上象征殺氣的云,即戰云。 ?一夜:即整夜,徹夜。 ?血:一作“雪” ?死節:指為國捐軀。節,氣節。 ?豈顧勛:難道還顧及自己的功勛。 ?李將軍:指漢朝李廣,他能捍御強敵,愛撫士卒,匈奴稱他為漢之飛將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