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布衣書生走天下 復利人生 2025年08月23日 21:29 安徽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天底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在攻擊堅硬強固的東西時,沒有任何東西能超過它,因為水之性是不會被任何事物改變。 為什么總喜歡用水來打比方? 水,能夠依據周遭的環境靈活改變自身的形態,從不與環境形成對立,而是選擇融入其中,成為環境的一部分。水既是強大的——任何障礙都無法讓它停下前行;同時它又是柔弱的——總是順應外界而變化。 隨著溫度升降,水可化為汽、凝為水、固為冰;置于不同容器中,它或方或圓,或曲或直。水從不執著于某一種形態,環境需要它成為什么樣子,它就成為什么樣子。 水亦是不爭的。可上可下時,它甘居低位;遇到阻擋,它從容繞行;若被徹底攔住,便悄然停留,默默積蓄力量。正如“抽刀斷水水更流”,它的韌性從未被斬斷。 然而,水又是世間至強之力。滴水持久,可穿堅石;急流奔涌,能移巨石。滄海桑田,山形水勢,很多地形地貌的改變,都和水有關。水可以用時間改變高山和大地的形態,可以用速度裹挾萬噸巨石,甚至人們可以通過增加水的壓強,變水為刀,切割鋼鐵和鉆石。即使琢玉,也要用解玉砂,借助水流。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0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這種纖弱能戰勝強固、柔弱能戰勝剛強的道理,天下雖無人不知,可就是沒誰照著做。 為什么弱能勝強,柔能勝剛?你說水滴石穿,但難道沒聽過以卵擊石嗎? 水滴石穿的本質是,要有足夠多的量。要么是空間上的巨量,比如滔天巨浪可以掀翻巨輪;要么是時間上的巨量,用數十年的功夫,去滴穿石頭。 所以,水滴石穿,弱能勝強,柔能勝剛,實際上是量變產生質變。如果你用1億顆雞蛋去砸石頭,也有可能產生“水滴石穿”的效果。以卵擊石,是因為量不夠。 為什么天下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都不去做呢? 因為量變產生質變,是非常難的。就像毛主席說的:“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貫地有益于廣大群眾,一貫地有益于青年,一貫地有益于革命,艱苦奮斗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 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所以,圣人才會這樣說:只有能夠承受全國的屈辱,才配稱作國家的君主;只有能夠承擔全天下的災禍,才有資格做君臨天下的王者。 在組織中,領導者是權力最大,利益也最大的人,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關乎著很多人的福禍。同時,他也是承擔風險,忍辱負重,勇于擔責的那個人。 因為擁有的權力、財富越多,相應地,要承擔的責任、義務也就應該越重。“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欲握玫瑰,必承其傷。”一件事情,你在獲得它的好處的同時,也必須要承擔它可能伴隨的不良影響。 所以,不光要看到他的風光,也要看到他的兜底,承擔所有的“垢”與“不祥”。國家被滅,最倒霉的是天子,大臣則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論語》里記載了舜說的一番話,其中有一句“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世間的各個地方如果有罪過,那這些罪過的責任都在我這個帝王的身上。這句話不光是高風亮節,更表達了領導者要勇于承擔責任。 正言若反。 這些正面的話聽起來都像是反話。 什么是正言若反? 人們常說的“打是疼,罵是愛”,就是正言若反。事物發展到極致后,就會現出一種與自身相反的姿態。就像杜牧說的“多情卻似總無情”,或者納蘭容若說的 “誰道情多情轉薄”。 為什么正言若反? 因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唱反調,就是道的運動;居弱勢,就是道的運用。人要往低處走,結果是最高的;要往壞處想,結果是最好的。最柔弱的最堅強,最卑下的最崇高,最虛空的最實在,最原始的最先進。老子的思想方法,就是反過來想,反過來說,反過來做,反過來看問題。 總之,反著來,就對;反著來,就行;反著來,就能無往而不勝。 如果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不妨試著“反著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