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關注武宗 學 天下武功 樁派功 萬拳起于樁·無樁無功夫 ![]() 以武學打開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無懦夫 伏虎樁主要用于調和激發人體內部氣息(內氣)以及吸收外部自然之氣(外氣),讓內氣與外氣相互融合。通過人體自身的調節,使這種融合后的氣息不斷增強,再從手掌心釋放出來,所以伏虎樁還有 “掌心雷” 的別稱。 通過有規律地開合手掌心,能讓體內的氣息越來越強。另外,練習手掌心的開合動作,還能讓人可以隨心所欲地運用氣息、布置氣息。無論是給自己布氣治療,還是給他人布氣治療,都能達到手掌一打開氣息就發出、手掌一閉合氣息就停止的高水平境界。 在練習伏虎樁的過程中,只要功法姿勢保持正確,身體就會不斷地吸收外部之氣,同時不斷地釋放內部之氣,形成有序的氣息進出循環。通過活動手掌來積蓄能量,然后突然打開手掌,讓氣息的沖擊力大幅增強,形成一股強大的氣流。只有堅持這種有規律的運氣練功,之后在給他人運氣治療時,才能做到隨心所欲、得心應手。 【功法步驟】 一、起勢準備 身體自然站立,按照 “熨任督” 的方法操作九次(“熨任督” 指用手掌沿任脈(行于胸腹正中線)和督脈(行于腰背正中線)的走向輕輕揉搓、撫摸,以促進任督二脈氣血運行,是氣功練習中常見的熱身和氣息調理動作)。 二、形成伏虎樁姿勢 吸氣時,左腿向左前方邁出一步,呈左大丁步姿勢(大丁步是氣功中常見的樁功步型,左大丁步即重心偏向左腿,右腿腳尖點地,雙腿屈膝,身體保持穩定,具體步幅可根據個人身形調整)。同時,雙手從身體兩側伸直手臂向上抬起,直至頭頂上方,掌心相對(見圖 1)。 ![]() 呼氣時,左手順著任脈向下按壓,直至丹田位置,掌心朝下;右臂略微彎曲,掌心向前。與此同時,身體呈虛步下蹲,身體重心落在后腿(左腿)上,前腿(右腿)為虛步。 再次吸氣時,保持當前姿勢不動;呼氣時,雙手用暗勁呈虎爪形,此時伏虎樁姿勢即形成(見圖 2)。 ![]() 三、伏虎樁行功練習 保持伏虎樁的定樁姿勢,進行 36 次行氣(行氣指通過意念引導體內氣息在經脈中運行的過程,行氣次數需均勻、有節奏地完成)。 雙手用暗勁握拳,進行 3 次行氣。在第三次行氣、呼氣即將結束時,雙手猛地放開。 按照上述 “握拳行氣 3 次 + 第三次呼氣末猛放手” 的動作,連續做三遍,即掌心開合三次。最后,雙手恢復虎爪形手法。 以上一整套動作(定樁行氣 36 次 + 掌心開合三次 + 恢復虎爪形)為一輪行氣運功,需連續進行 3-5 輪定樁行功練習。 完成 3-5 輪行功后,再次保持定樁姿勢,進行 3 次行氣。 四、伏虎樁收式動作 吸氣時,身體站立起來,收回前腿(右腿),恢復自然站立的步型。同時,雙手變回手掌形態,自然向上收至頭頂位置,掌心朝下。 呼氣時,雙手順著任脈向下熨帖(即 “熨任督” 的簡化動作),最終恢復自然站立姿勢。之后,再完整進行三次 “熨任督” 動作。 五、變換為右大丁步伏虎樁 按照前面 “二、形成伏虎樁姿勢” 的方法,邁出右腿,呈右大丁步;同時,右手向下按壓至丹田,左手向上抬起,形成右大丁步伏虎樁姿勢(見圖 3)。 ![]() 六、右大丁步伏虎樁行功練習 按照前面 “三、伏虎樁行功練習” 的行氣運功方法,連續進行 3-5 輪定樁行功練習。完成后,再次保持定樁姿勢,進行 3 次行氣。 七、收功 按照前面 “四、伏虎樁收式動作” 的方法,恢復自然站立姿勢,然后進行三次 “熨任督” 動作。 進行 “搖山晃海” 動作(“搖山晃海” 是氣功收功中常見的放松動作,通常指身體緩慢地左右旋轉或前后晃動,以調和全身氣息,放松關節肌肉,具體動作需緩慢、平穩,幅度適中)。 雙手揉搓丹田和命門穴(命門穴位于腰部,后正中線上,第 2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與前丹田相對,是督脈上的重要穴位,揉搓丹田和命門穴可進一步鞏固內氣,滋養臟腑)。 再次進行九次 “熨任督” 動作,最后完成大收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