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還功 沈岳武 返還功是古代道家功法,具有強身延年的功效,由湖南瀏陽縣中知院沈岳武老中醫繼承下來。練功只需一席平坦場地,以空氣新鮮、潔靜之處為宜。靠山水花木之處更好。早晚面向規定方向。排除雜念,須無為中求有為,立正,兩目直觀。以意回光返照,以目內視,意守祖竅(臍內三寸,亦稱天根,俗稱三叉路口、地產),獨自練功。 返還功分動功與靜功,動靜功法均以意守和調整呼吸為關鍵。 (一)動功 動功分八個動作(每個動作反復四次)。 (1)一氣三清: 詩曰: 一氣三清透頂門,任其百脈自調勻。 周身輾轉舒經絡,氣在先天法自通。 保持立正姿勢;兩足與肩平開,足趾作抓地狀。兩手自然垂直,氣沉丹田,意守祖竅。中正安舒,兩手向前如托東西一樣,掌心向天,緩緩伸直向頭頂,讓氣從足趾伸到頂尖(頭頂)后,再緩緩以意降下,手緩緩向下歸還原狀。 (2)橫擔日月: 詩曰: 橫擔日月向前推,吐納綿綿著急催。 齒落發頒空嘆息,快把長生法奮追。 保持立正姿勢:兩足與肩平開,氣沉丹田,兩手向前伸平,掌心向上,兩手平開如一字,掌心向左右,氣隨動作均勻吸入,氣吸足時,再兩手回歸,向前伸平(掌心向下)。再作轆轤式(立圈式)將手收縮平耳,又如推球一樣運出,緩緩歸還原式,氣隨動作徐徐呼出。 (3)霸王舉鼎: 詩曰: 霸王舉鼎練纏功,內練功夫無止境。 柔中剛化引虛門,彼此之中動中靜。 保持立正姿勢: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徐徐下降,吸氣,腹向后(命門)收回,動作做完,吸氣止。左腳向左踏開一步兩手向左抱圈狀,目視兩手圈中,氣徐徐胸放腹,左右反復四次。 (4)FL常轉: 詩曰: FL常轉象圓周,守法殷勤靠自修。 洗髓九年除色相,左右盤旋萬事休。 保持立正姿勢:氣沉丹田,一手放于臍部,一手貼于命門,右手隨身向左轉90度,再向右轉90度,頸、背、脊、腰椎隨身轉動,每一圓周一息,左右動作交替。 (5)彭祖抹須: 詩曰: 彭祖抹須走內旋,借撩須式易坤乾。 支撐弓步隨身換,變化全憑意在沾。 保持立正姿勢:氣沉丹田,兩手分別在胸前作撩須式,吸氣后動作起,呼氣隨動作完。左腳向左邁出一步,身向左轉90度,呈弓箭步,雙手從兩腮做抹須動作,握須從乳部向前推出。 (6)金剛伏虎: 詩曰: 金剛伏虎走腳功,挑纏勾跨側腰伸。 頻頻穩扎金雞立,伏虎全憑剎那中。 保持立正姿式:氣沉丹田,左腳向前挑起,再屈膝,收回平臍。然而兩手握拳向上,腳向側提起,身體向前稍俯,似金雞獨立狀。然后左腳向前伸出,兩手平開,左腳落地,再作右側,左右交替。 (7)銀河入海: 詩曰: 銀河入海練大元,送寶歸還母腹邊。 爐中火暖填高坎,全功就在蒂中玄。 保持立正姿勢:氣沉丹田,收腹合胸,左腳向前伸直,仰身,重心落在右腳上,吸氣,兩手與肩平開。落式再呼氣,兩手合掌,掌背相貼,掌心向兩側,內旋,從頭向腹部緩緩插下,呼氣亦隨動作,左右交替。 (8)臥學希夷: 詩曰: 臥學希夷很自然,壺中日月性中天。 河東運上昆侖頂,無物何塵便是仙。 保持立正姿勢:氣沉丹田,左腳伸出,屈膝,兩手伸出,掌背相貼,手指向下,附于胸前。側睡,右手舉作枕,左手放于髂部,隨左腳緩伸出,呈睡眠狀,緩呼緩吸,左右交替。 收功時,兩手搓掌后,放在鬢角,兩大拇指在風池、風府兩穴橫擦數次,咽津一次,下達丹田。 (二)靜功 靜功分調息,胎息,乾元,純陽等四層功夫,由淺入深。其功法有坐法、立法、睡、行法等。為適應臨床之需要,本文主要簡介坐法的調息和胎息功法。 靜坐式有單盤法坐、雙盤坐、木馬坐、一字坐、平坐等。坐式雖殊,練意則一。練功前,排除大小便。選擇一定的位置:如床上、坐椅等。寬衣解帶,正身,兩膝兩手按坐式選擇,兩目向前平視并屏息片刻,讓頭腦清靜,滌除一切雜念,做到正中安舒。 (1)調息功 詩曰: 靜坐少思寡欲,冥心調息存神。 此是返還妙訣,學者可以體會。 舌平,舌尖抵于天河(上腭近門齒部位)。兩目垂簾,松腹,意守祖竅。勻其鼻息,使呼吸柔細勻長。鼻吸口呼時,吸氣收腹,使丹田之氣上行。呼氣放腹,以意運氣下達丹田,在調息功練就時,自有口中津液增多等現象,則為胎息功打好基礎。 (2)胎息功 詩曰: 法練乾坤祖,陰陽本是宗。 殷勤持此法,長壽貌如童。 姿勢如前,在調息功呼吸深細柔長的基礎上,易后天呼吸為先天之呼吸(即胎息呼吸,內呼吸,又曰屏呼吸)。做內呼吸時,呼氣舌尖抵“天河”,吸氣舌尖轉下,練至“口中沾沾潤,唾液咽下腹中涼”,則為乾元功奠定了基礎。 至于乾元和純陽功法,較為繁復,暫不詳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