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點:上海中華藝術宮之“萬象本色”中國白·德化瓷上海藝術大展 我一直以為德化窯自宋朝開始燒制,沒想到德化于3700年前夏商時期就開始青瓷的燒制,不過到宋朝開始,德化白瓷才開始聲名遠播。在不同時期涌現了廣受推崇的特色瓷種,釉色其實并不僅僅只是潔白。 ![]() 象牙白相對于純白,有一點偏黃,白中向暖,乳白與凝脂;豬油白,油滑明亮,白如凝固的豬油,呈現油脂般溫潤的厚重感;孩兒紅,這是明代德化窯最為珍貴的窯變瓷,通體呈肉紅色,白中微泛粉紅,如嬰兒肌膚般粉嫩透紅;蔥根白,白中微微泛青,明凈優雅,光亮柔嫩;鵝絨白,胎色如鵝毛般潔白,色白清正,晶瑩剔透;建白瓷,又稱白建,源于明代象牙白,1963年重新研制成功,白中微黃,類似于象牙白、豬油白;高白瓷,又稱高級白度瓷,新中國成立后研制成功,白度高達88.1度,為白瓷之冠;羊脂玉瓷,質地近似軟玉極品的羊脂白玉而得名,釉色帶有油脂光澤,溫潤透亮;冰種玉瓷,簡約而雅致的素瓷,透光度特別好。 ![]() “歷史鉤沉”展示的泉州博物館的歷代德化陶瓷珍品,主要是以泰興號沉船遺珍為主,這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物證。 ![]() 唐代青瓷雙系罐不夠精致,卻讓我挺意外,我還以為德化瓷從宋代才開始燒制,看來人家燒制的時間要早得多。宋青白釉印花粉盒式樣簡潔,但釉色很漂亮。 ![]() 明代象牙白自在彌勒、蔥根白龍虎杯、鴨蛋青竹節爐、孩兒紅乳足詩文杯、豬油白(林枰柏西款)觀音,把它們放在同一個展柜里,倒是讓我們分辨出了各種白瓷的釉色差別,豬油白和蔥根白其實差異非常小,我尤其關注孩兒紅,這還是我頭一次看到德化瓷的這種釉色,以前在博物館,沒有特別注意這種釉色,雖然有個“紅”,但紅的并不明顯,可能被我當成象牙白了。 ![]() 明代象牙白回紋花瓶式樣簡單,釉色很暖。蔥根白螭龍瓶顏色更亮,螭龍的雕飾是點睛之筆。 ![]() 象牙白饕餮紋鼎式爐算是德化瓷的代表作品了,鼎是四足的款式,落在黑色底座上。鼎身雕飾精美,刻畫細致。鼎蓋黑色,蓋鈕是瑪瑙的顏色,也許人家用的就是瑪瑙。歡喜彌勒(林場監制款)是德化瓷比較常見的佛像。 ![]() 清代青白瓷(博及漁人款)漁翁雕刻精細,人物形象非常生動,尤其是衣服的部分,衣飄袂舉,形態自然。 ![]() 明代豬油白鑲銅鎏金雕(獸耳筒瓶)是瓷與金屬的結合,瓶子本身不出奇,底座和兩耳很出彩。 ![]() 清粉彩人物故事紋蓋碗在同類型的器物中算是比較大的,口徑23厘米,底徑13.2厘米。雖然人物眾多,但德化瓷在粉彩系列中倒算不得很出彩。 ![]() 德化月記窯青花牡丹紋盤比較清雅,月記窯是福建德化縣三班鎮蔡徑村的古法柴燒龍窯,始建于1619年,現存窯體43米,由窯頭、窯室、窯尾構成,是德化境內唯一仍在運行的龍窯,被譽為德化窯“活化石”,主要生產青花瓷,牡丹鳳紋盤是其代表作品。 ![]() 旁邊還有幾件清德化窯青花作品,“志在書”人物盤、“晨興半柱茗香”人物紋盤、花籃紋小碟、山水人物紋盤、壽字紋盤、靈芝紋盤、雙喜纏枝紋盤、月記窯青花折枝花卉紋盤、月記窯青花魚紋盤、靈芝紋小碟、“月吉”款風穿牡丹紋盤、花卉紋克拉克小碟,倒沒有什么特別出彩的地方。 ![]() 在“泰興號”沉船上,打撈出了大量的月記窯青花瓷,看來雖然此窯名聲不顯,但產量很高,而且很受海外客戶的歡迎。 ![]() 明末青花梅竹紋瓷杯、白釉浮雕梅花瓜棱形瓷壺很符合明朝的審美,簡潔不浮夸,造型也比較傳統。 ![]() 清醬釉“壽”字橢圓形龜粿印看起來實在不像一枚印章,上方居然是凹進去的。白釉蒼天花紋圓形粿印更大,我很懷疑這粿印其實并不是印章的意思。想到我吃過的粿條,當場就上網搜索,果然此印并非印章之“印”,而是制作傳統糕點的模具,就是制作粿品的。好在我與朋友走散了,這會兒沒能和她交流心得,否則就鬧了一個大笑話。 ![]() 清青花菊花紋雙獅首雙耳罐很小,但制作很精致,倒是看不出青花,像是用的青釉。白釉刻梅花紋六角盆款沒有什么雕飾,像是一只花盆。 ![]() 青花山水紋三足爐、青花山水人物三足爐、青花海藻雙蝦紋筆洗、青花花鳥紋雙獅首雙耳蓋罐、白釉雙獅首雙耳罐等青花瓷,讓我頗感意外。以前只知道德化白瓷,沒想到明清時期的德化窯,燒制了這么多青花作品。 ![]() 明德化窯白釉渡海觀音立像、清白釉童子觀音立像、白釉持經觀音坐像、白釉送子觀音是德化窯的傳統作品,德化窯的佛像有很多精品。 ![]() 明德化窯白釉雙耳瓷瓶大概是沁色的緣故,這一對瓷瓶都沒有德化窯標志性的潔白,倒有點像青瓷。 ![]() 明德化窯白釉牡丹紋粉盒有四個,我原來以為是一套的,不過看其形狀,似乎都是獨立的,只是收集到了這么多件而已。 ![]() 明末青花山水人物紋瓷碗和青花麒麟雜寶紋瓷碗都有破損,這種碗看起來像是民間日常使用的。 ![]() 明醬釉湯匙、青白釉湯匙共有四個,看著也像是我們日常盛湯用的,醬色的比較少見,青白色的我們現在也常用。 ![]() 元德化窯青白釉弦紋碟、青白釉凸弦紋碟也有破損,口沿有缺口,大概是日常使用的時候碰擦的。 ![]() 元德化窯青白釉軍持器形有些特別,軍持是梵語的音譯,屬于佛教僧人十八物之一,隋唐時期傳入中國,宋代定窯生產這種瓷器最多,元明清時期有大量外銷。 ![]() 宋德化窯青白釉小盤造型簡單,釉色溫潤,沒有花紋,不過看著很漂亮。有一對夫妻走過來,也看了很久,看來也很喜歡這件文物。 ![]() 宋朝的青白釉小瓶和白釉小瓶釉色都很漂亮,瓶子線條流暢。每次看到宋朝的瓷器,我都贊嘆宋朝的審美。 ![]() 在這些史海鉤沉里探尋的時候,還可以拿個墊子坐下來,正中放映著關于德化白瓷的介紹,“泰興號”沉船的打撈情況。里面還有一個影廳,不過規模比較小,介紹著德化白瓷的燒制工藝。 ![]() 參觀完展廳,我還舍不得離去。如果不是“玉漱公主”的隊伍排得太長,我真想再去看一遍。最終,還是到門口去看了“和鼎”才戀戀不舍地離開。 自由行:上海中華藝術宮之“萬象本色” 8月盛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