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師周春梅,著有《把自己和書關起來》《一間遼闊的教室》。她的小標題分類很有新意: 電影類:“這里面一定有你自己” 戲劇類:乘著“海鷗”的翅膀 詩歌類:詩意的自由舞蹈 外國小說類:另一種真實 藝術類:師生共赴“美的歷程” 跨界類:批判性思維與跨界學習 一、三句最受感觸的話 1.閱讀幫助我們以不一樣的角度觀察世界,思考生命,從而真實而是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現實生活。 我們可以透過歷史書看到不同時代的生存邏輯,借文學作品共情他人的悲歡,從哲學著作中碰撞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這些視角的拓展,會悄悄改變我們看待現實的方式:曾糾結的瑣事,可能因書中人物的豁達而釋懷;面對選擇的迷茫,或許能從某段論述中找到方向。 2.跨界學習,往往能突破原有的知識結構、思維定式,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跨界學習則像為思維打開“新窗口”,不同領域知識的碰撞,能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式,催生“意想不到的收獲”。 它的價值不僅在于補充新知識,更在于重構思維方式。跨界過程中,我們被迫用新視角審視原有領域,發現曾被忽略的關聯,最終實現從“單一技能者”到“復合型思考者”的轉變,為解決復雜問題、實現創新突破提供更多可能。 3.批判性思維可與寫作教學結合,如請學生從金錢與幸福、學歷與能力、學習時間與學習成績等關系中任選一個,做調查研究與辨析。 將批判性思維融入寫作,關鍵在于避開空泛的理論討論,選擇“金錢與幸福”這類貼近生活且無絕對答案的議題。這類議題的價值的在于,它不要求學生給出唯一結論,而是引導他們跳出“非黑即白”的認知:比如探討“學歷與能力”,學生不能只憑主觀判斷下結論。 二、兩點我的思考 1.作者說,戲劇與教學的結合,可將閱讀、評論、創作、表演綜合進行。如高二的戲劇節可先布置這樣一次作業:完整閱讀——劇本創作——寫評論——設計海報。 我想小學語文的課本劇也可以如此操作,而不僅僅在于表演,有讀,有寫,有作品,還有思考。 2.帶學生一起品讀詩人杜涯的《琴歌》,分兩次活動進行,中間間隔一周。第一次請他們反復默念或者反復誦讀,形成一種情緒一種氛圍,一種節奏,一段旋律,第二次活動,可清唱詩歌或以合適的樂器演奏,或兩者結合。 小學里面的詩歌也不少,自己不能急于一兩節課搞定一首詩,可以加強單元主題意識,整體規劃。 三、一個我的問題 我發現語文學習方法,大同小異,從這篇文章發現高中語文和小學語文有共通之處,關鍵是自己能不能一如既往堅持實踐、反思、總結。我缺少的就是這三項堅持。 四、一個我的行動 堅持梳理完這本書的所有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