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多年,見慣了尿頻尿急者的窘迫——白天頻頻如廁誤了正事,夜里起夜難安枕,小腹墜脹如墜鉛,尿道灼痛似火燎,苦不堪言。而海金沙這味藥,這看似尋常的草藥,其實藏著化解尿路困頓的智慧,可為無數人重拾順暢。 在中醫看來,其性寒涼,歸膀胱、小腸經,能直趨下焦,清利濕熱而通淋,將其磨成粉用,更是取 “粉性易滲” 之妙,專攻尿路瘀滯,《本草綱目》載其 “治濕熱腫滿,小便熱淋、膏淋、血淋、石淋,莖痛”。 ![]() 曾接診一位49歲楊先生,主訴尿頻尿急2月余,每小時需如廁1次,尿量少,伴尿道灼熱,小腹墜脹,晨起口苦,大便偏干。望其舌質紅,苔黃膩;聞之氣息略濁;切其脈滑數。綜合四診,中醫辨證為濕熱下注、膀胱氣化失司 —— 濕熱之邪盤踞下焦,膀胱水道受阻,故而尿頻尿急、尿道灼熱;濕濁阻滯氣機,則小腹墜脹;熱邪傷津,故口苦便干。 處方以海金沙(研末沖服)為君藥,專攻通淋散結;配伍車前子(包煎)、瞿麥利尿通淋,助濕熱從尿而出;梔子清熱瀉火,大黃(后下)通腑瀉熱,使濕熱有上下出路;烏藥行氣散寒,緩解小腹墜脹。全方共奏清熱利濕、通淋散結之效,既清利膀胱濕熱,又恢復其氣化功能。 5劑后,患者尿頻次數減少,尿道灼熱減輕。二診時,減大黃,加茯苓健脾利濕,續10劑。三診時,患者訴白天如廁間隔延長至2-3小時,夜尿僅1次,小腹墜脹基本消失,舌淡紅,苔薄黃,脈滑。守方微調,再服半月,諸癥皆除。1月后隨訪,未再復發。 ![]() 我的思路:此方重用海金沙,其如同 “水道清道夫”,其粉末狀入藥更易滲透,能借其 “通利” 之性,化解尿路中因濕熱郁滯形成的無形之 “結” 與有形之 “濁”,且不傷正氣,配合其他藥物,讓阻塞的 “水道” 漸趨通暢,膀胱恢復收納排泄之能,使水液代謝回歸常態。 當然,單靠藥石不夠,患者日常需忌辛辣厚味,多飲溫水,避免久坐,方能減少濕熱滋生,為膀胱減負。 中醫調理,從來不是簡單的 “頭痛醫頭”,而是帶著對身體的敬畏與體恤,從根源梳理失衡。文中方藥僅適合該患者當時的情況,廣大讀者朋友如有需要,還請咨詢專業中醫師,進行辨證,一人一方,精準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