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里總鬧別扭的人,大概都懂那種無奈——明明沒吃生冷,卻總脹得像塞了團棉絮;好不容易想吃口熱乎的,稍多夾一筷子就反酸;天氣轉涼時更甚,胃里像揣了塊冰,連帶著整個人都沒精神。 其實脾胃就像家里的“炊事班”,把吃進去的東西變成養分,可要是濕邪纏上了、脾氣弱了,“炊事班”罷工,胃病自然跟著來。
而白術和茯苓,偏偏是懂脾胃的“老伙計”,湊在一起像天造地設的一對。 白術性子溫厚,不光能把脾胃里的“氣”補起來,還能像小掃帚似的,把滯在腸胃里的濕邪掃出去,讓脾胃能踏踏實實干活;茯苓更機靈,一邊幫著白術健脾,一邊把濕邪化成水液引出去,還不燥不烈,補得穩穩當當。 老輩人常說“白術茯苓,健脾不分家”,可不是虛言——經典的四君子湯里有它們,調理腹脹的苓桂術甘湯里也有它們,連尋常人家煲湯,也愛抓兩把放進去,就圖個把脾胃養得扎實。
![]() 胃不好的人不用急著找復雜的方子,學會用白術茯苓搭出四個“小配伍”,每天喝上一碗,慢慢就會發現,胃里的“堵得慌”輕了,吃飯也香了,連帶著臉色都亮堂些。
第一個搭:白術茯苓+生姜——暖胃驅寒,對付“涼出來的胃病”
總愛吃涼的、喝冰飲,或是冬天穿得單薄,胃里總泛著冷意,吃點溫的才舒服,甚至一遇冷風就腹瀉——這多半是寒邪纏上了脾胃,得先把“寒氣”趕出去。
白術10克、茯苓10克,再切3片生姜(不用多,多了辣口),就是現成的暖胃方。 生姜像小暖爐,剛猛得很,能直接把胃里的寒氣“烘”散;白術茯苓跟著補脾胃,一邊驅寒一邊補“底子”,就不怕寒邪再鉆空子。
做法簡單:把白術、茯苓洗干凈,和生姜片一起放進砂鍋,加500毫升清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煮20分鐘,晾到溫乎就能喝。 每天早上喝一碗,喝的時候連生姜片一起嚼嚼(不愛吃姜也可以撈出來),喝上幾天就會發現,胃里的“涼絲絲”少了,早上喝口溫水也不反酸了。
第二個搭:白術茯苓+山藥——補養脾胃,給“弱胃”加把勁
有的人胃不好是“底子弱”:吃點硬的就消化不了,稍微餓一會兒就心慌,人也瘦瘦的,總沒力氣——這是脾胃氣虛,得慢慢補,不能急著“大補”。
白術8克、茯苓8克,再配15克干山藥(新鮮的山藥切30克也行),三樣湊一起,溫溫柔柔補脾胃。 山藥不用多說,是出了名的“脾之果”,補而不膩,剛好能填脾胃里的“虛”;白術茯苓幫著運化,不讓補進去的養分積在胃里,補得扎實又舒服。
可以煮粥喝:把白術、茯苓用紗布包起來,和淘好的大米、山藥一起放進鍋里,加足量清水,煮成稀稠合口的粥,喝的時候把藥包撈出來。 早上當早飯喝,喝著是山藥的清甜,胃里暖暖的,一點不覺得脹。堅持一陣子,慢慢能多吃半碗飯,身上也添了點勁,不像以前總蔫蔫的。
第三個搭:白術茯苓+陳皮——理氣消脹,趕跑“堵在胃里的氣”
胃里脹得難受的人太懂了:明明沒吃多少,卻像吞了個氣球,連彎腰都費勁,打個嗝能舒服點,可過會兒又堵上了——這是脾胃濕盛又夾著“氣郁”,得一邊祛濕一邊理氣。
白術10克、茯苓10克,加3克陳皮(泡軟后去白瓤,不然有點苦),就很合適。 陳皮像個“通氣扇”,能把堵在胃里的氣順出去,還能幫著白術茯苓祛濕;三者搭配,濕邪去了、氣順了,胃里的“脹”自然就松快了。
煮水喝最方便:陳皮泡軟去白瓤,和白術、茯苓一起放進小鍋,加600毫升清水,煮15分鐘后關火,晾溫了當茶喝,一天喝個兩三杯。 喝的時候能聞到陳皮的香,湯是淡淡的甘味,喝下去沒多久,就覺得胃里“咕嚕”一聲,堵著的氣慢慢散了,連帶著心情都敞亮些。
第四個搭:白術茯苓+炒白扁豆——祛濕止瀉,穩住“鬧脾氣的腸胃”
一到潮濕天就拉肚子,或是吃點油膩的就跑廁所,大便總不成形,擦屁股都費勁——這是脾胃被濕邪“纏得緊”,濕邪往下走,就容易腹瀉。
白術12克、茯苓12克,加10克炒白扁豆(生白扁豆要炒過才溫性,祛濕效果更好),三樣都是祛濕的“好手”,能把脾胃里的濕邪牢牢抓住排出去,還不傷正氣。 炒白扁豆不光祛濕,還能“固腸”,讓腸道別太“敏感”,腹瀉自然就少了。
可以煮成湯:把三樣食材洗干凈,放進砂鍋,加800毫升清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煮25分鐘,煮好后晾溫,連湯帶少量食材渣一起喝(白扁豆煮軟了能嚼,綿綿的不難吃)。 每天喝一次,尤其是潮濕天或吃了油膩后喝,慢慢會發現,大便成形了,也不用總惦記著找廁所,出門都踏實些。
其實脾胃不喜歡“猛藥”,就愛這種溫溫柔柔的調理。 白術和茯苓本就是性子平和的藥食,搭著不同的食材,既能驅寒、又能補虛、還能消脹,像給脾胃“量身定做”的小幫手。
胃不好的人不用急,每天花十分鐘煮碗湯、熬碗粥,喝著舒服,脾胃也悄悄變結實。 等脾胃壯實了,吃嘛嘛香,身上有勁兒,那些纏人的小胃病,自然就不怎么來犯了——畢竟脾胃好了,人這“根”就穩了,日子過著也更有滋味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