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龍湯出自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由麻黃、桂枝、干姜、細辛、半夏、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組成,主要作用是解表散寒、溫肺化飲、化痰止咳,適用于外寒內飲證。方中麻黃、桂枝發汗散寒以解表邪,麻黃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桂枝溫陽化氣行水助化里飲。干姜、細辛溫肺化飲,半夏降逆止嘔,與干姜相配則溫化中焦水寒之邪。然而機體素有痰飲,脾肺本虛,若純用辛溫發散,恐耗傷肺氣,故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芍藥和養營血,二藥與辛散之品相配,收散有度,既可增強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約諸藥辛散溫燥太過之弊。炙甘草兼為佐使之藥,既可和中護正,又能調和辛散酸收之品。筆者在臨床上靈活應用本方加減治療疾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整理驗案三則如下。 案一哮喘 李某,男,48歲,2024年4月17日初診。主訴:咳嗽哮鳴7天。患者7天前受涼后出現咳嗽,痰多,喉間哮鳴聲,流清涕。食欲一般,失眠,二便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膩。兩肺呼吸音粗,滿布哮鳴音及痰鳴音。 診斷:哮喘(寒哮)。 方用小青龍湯加減:炙麻黃12g,桂枝10g,五味子9g,干姜3g,細辛3g,炙甘草6g,清半夏10g,白芍10g,茯苓15g,蜜款冬花20g,蜜紫菀20g,丹參20g,杏仁12g,射干10g,地龍15g。7劑,水煎服,日1劑。 4月25日二診:患者咳喘緩解,再服14天。隨訪3月未發作。 按 哮喘發作期為外邪引動伏痰,以痰氣升阻為主,急當祛痰利氣以治其標。本案患者因受涼后咳嗽,喉間哮鳴聲,故辨證為寒哮,選用小青龍湯溫肺化飲、宣肺平喘,加射干、茯苓、蜜紫菀、蜜款冬花、杏仁以加強其祛痰止咳之力,同時丹參配地龍以活血平喘,共奏止咳平喘之功。 案二頭痛 王某,女,52歲,2024年9月12日初診。主訴:反復頭部脹痛1月余。1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頭部脹痛,痛在前額,甚則整頭疼痛。現頭痛、頭重,伴耳鳴、口干、四肢困倦。眠差,大便溏,小便正常。舌淡紫、胖大有齒痕,苔白膩,脈弦滑數。 診斷:頭痛(痰濕中阻)。 方用小青龍湯加減:麻黃12g,生白芍30g,醋五味子10g,干姜6g,細辛3g,桂枝15g,姜半夏10g,炒蒼術12g,茯苓30g,澤瀉24g,黨參15g,天麻15g,當歸15g,川芎20g,炙甘草6g。7劑,水煎服,日1劑。 9月20日二診:頭痛程度有減輕,仍眠差、耳鳴,大便成型,舌淡紫脈弦滑數。初診方加酸棗仁20g、柴胡6g、磁石30g。續服14劑,日1劑,煎服法同前。 10月7日三診:患者訴各癥狀均減輕,囑患者繼以二診方服10劑。后間斷門診隨訪,患者訴未復發。 按 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腑,如果清陽不能上升,濁陰下行受阻,則導致氣血失和,陰陽失衡,從而引發頭痛。患者脾失健運,痰濕內生,痰濁上擾,阻遏清陽不升,故見頭部脹痛、耳鳴、脈弦滑數。飲為陰邪,非陽不化,故初診即選用小青龍湯散寒祛濕化飲,加蒼術、茯苓、澤瀉加強利水滲濕之力,加用天麻、當歸、川芎調暢氣機,通達氣血,通絡止痛。患者二診癥狀緩解,但仍眠差、耳鳴,故加酸棗仁、柴胡、磁石以達鎮靜通竅安神之功。 案三鼻淵 患者孫某,男,10歲,2024年3月21日初診。主訴:反復咳嗽、咳痰10天。10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咳痰,晨起后及入睡前咳嗽癥狀加重,痰清稀量多、易咳出,伴鼻塞、流涕。食欲一般,小便正常,大便干。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 診斷:鼻淵(寒飲伏肺)。 方用小青龍湯加減:蜜麻黃12g,桂枝10g,干姜6g,細辛3g,杏仁12g,白芍12g,瓜蔞15g,半夏6g,辛夷10g,蒼耳子10g,陳皮9g,大黃3g,甘草6g。6劑,水煎服,日1劑。 3月27日二診:患者諸癥好轉,續服原方7劑而愈。 按 患者屬寒飲伏肺證,治以小青龍湯加減。因患者便秘,予大黃通腑泄濁,再加辛夷、蒼耳子宣通鼻竅,使壅者通、癢者止、閉者開。藥理研究表明,麻黃、桂枝的有效成分麻黃堿、桂皮醇等具有免疫調節、減輕炎性反應等功效,故臨床見效快,取得良好療效。(劉洪峰...)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