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 赤芍: 經文:“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合參解讀(明其實用):《本經》所載之功,實已涵蓋赤白二者之能。 “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偏向赤芍破血散瘀之效; “止痛,利小便,益氣”則更多體現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斂陰利水之功。 后世醫家在實踐中逐漸區分,使其各臻其妙。
其性收斂,能斂固耗散之陰血,柔緩拘急之筋脈,使妄動之氣血得以內守、平息。
通過斂陰柔肝,使過亢之肝陽得以潛降,失調之營血得以調和。
其性散泄,能破除血脈之瘀滯,清泄血分之郁熱,使凝滯之瘀血得以消散、通行。
通過活血涼血,使閉塞之血絡得以宣通,血中之熱結得以消散。
白芍:以斂為體,通過斂陰、養血、柔肝,最終實現平抑肝陽(降)、調和營衛(和)的目的。 赤芍:以散為體,通過散瘀、通絡、涼血,最終實現血行通暢(通)、熱清毒解(清)的目的。 臨證或分用,或合用,總以恢復血液“流通不瘀、充盈不妄”的正常狀態為旨歸。
酸:能收能斂(核心)。 苦:能泄能降(兼清)。 甘:能緩能和(兼補)。
物性:色白象秋金收斂之氣,故能斂肺平肝。 質潤象陰液之柔潤,故能養血柔筋。 經沸水煮過,去其“散”性,獨留“斂”功。
苦、辛。 苦:能泄能降(清熱涼血)。 辛:能散能行(活血散瘀)。
物性:色赤象血、象火,故直入血分,能清血熱,破血瘀。 質糙象其性破泄,善于疏通血中壅滯。 野生稟天然疏泄之性,其“散”力渾然天成。 白芍:肝血不足,陰虧液耗,筋脈失濡; 或肝陽偏亢,營衛不和。 赤芍:熱入營血,血熱妄行; 或瘀血內阻,血行不暢。
組成: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 方證要點:太陽中風,營衛不和。癥見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 白芍在此斂陰和營,與桂枝之“發汗解肌”相配,一收一散,調和營衛。 此為白芍“斂、和”功效的典范。
組成:白芍、甘草。 方證要點:陰血不足,筋脈失濡之攣急疼痛。癥見腿腳攣急、腹痛。 白芍在此酸甘化陰,養血柔筋,緩急止痛,其“柔、緩”之功體現得淋漓盡致。
組成:犀角(水牛角代)、生地、赤芍、丹皮。 方證要點:熱入血分證。 癥見身熱譫語、斑色紫黑、吐血衄血、舌絳起刺。 赤芍在此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助犀角、生地清解血分熱毒,體現其“清、散”之性。
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 方證要點:瘀血阻滯胞宮。 癥見婦人癥瘕、經閉、痛經、產后惡露不盡。 赤芍在此活血化瘀,通經消癥,與桃仁、丹皮協同破瘀,體現其“破、通”之力。
組成: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等。 方證要點:肝郁血虛脾弱證。 癥見脅痛、頭痛目眩、神疲食少、月經不調。 白芍在此養血柔肝,緩急止痛,助柴胡疏肝解郁而不傷陰血,體現其“養、柔”之妙。 白芍:酸寒收斂,表證未解、疹透不暢、實熱積滯者不宜單獨使用,恐閉門留寇。 赤芍:活血破泄,血虛無瘀、月經過多及孕婦忌用。 鑒別要點:痛而攣急喜按者,用白芍;痛而固定刺痛拒按者,用赤芍。 白芍如一位柔靜內斂的大家閨秀,善用柔、斂、養之法,安撫躁動的肝氣,滋養虧虛的陰血,舒緩拘急的筋脈。其治在“不榮則痛”與“妄動則亂”。 赤芍如一位英姿颯爽的沙場女將,善用破、散、清之法,攻逐凝滯的瘀血,疏通閉塞的脈絡,清瀉血分的郁熱。 其治在“不通則痛”與“熱盛則妄”。
需“破”需“散”時,用赤芍。 亦有二者合用之時,如血虛血瘀并存之證,可收養血活血、斂散同施之奇效。 |
|
來自: 新用戶53215612 > 《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