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5月,明仁宗朱高熾剛病逝,遠在千里之外的兒子就被自己的親叔叔派刺客半路截殺,可京城里的9個弟弟卻全都縮在家里,連句反對的話都不敢說! 按理說朱家皇子多如牛毛,為搶皇位打得頭破血流是家常便飯,為啥偏偏朱瞻基繼位時,除了一個不安分的叔叔,其他弟弟全在京城,卻沒有一個人有野心爭奪皇位呢? 要知道那時朱高熾剛死,朱瞻基還沒繼位,正是搶皇位的最佳時機。難道這些弟弟都是圣人?非也,主要是他們早就被朱棣打壓了十幾年,根本沒膽子也沒資本鬧事。 先說說朱瞻基,永樂九年,朱棣當著滿朝文武的面,把13歲的朱瞻基立為皇太孫。這明擺著告訴天下人,大明江山將來就是要傳給這個孫子的!要不是中間還隔著一個朱高熾,后面根本就沒有什么仁宣之治,只有宣德之治。 你想想,有皇爺爺親自站臺,朱瞻基的地位比當年的朱標還穩。朱標當太子時,其他弟弟對他都是畢恭畢敬。朱瞻基的地位堪比朱標,誰要是敢對他不敬,朱棣絕不會輕饒。 所以,打從朱瞻基皇太孫的身份確定開始,朱瞻基的弟弟們就知道什么是君臣有別,即使有野心,也不敢對皇太孫的位置覬覦。 有次老三朱高燧想搞小動作,被朱棣發現,當場就把他罵得狗血淋頭,差點廢了他的王爵。這殺雞儆猴的戲碼,其他皇子算是看明白了,跟朱瞻基搶位置,純屬找死! 而且朱棣對朱瞻基和他弟弟們,簡直是“雙標”到了極點。朱瞻基從小就被朱棣帶在身邊,教他騎馬射箭打蒙古,還讓他跟著朱高熾學怎么批閱奏折、安撫百姓。 朱棣甚至親自帶著他上戰場“歷練”,實際上就是讓滿朝文武和軍中將領都認認這個未來的主子。有次北征,朱棣故意讓朱瞻基指揮一支軍隊,打了場小勝仗,回來就大張旗鼓地賞賜。 可朱瞻基的弟弟們呢?簡直是被當“豬”養。朱棣定下規矩,皇子成年后必須去封地,不準隨便進京;不準參與科舉,不準做生意,連出城打獵都得報備。說白了,就是讓他們在封地當個混吃等死的王爺,除了生孩子啥也別干。 這些皇子從小就被灌輸“哥哥是天,你是地”的思想,學的都是怎么吟詩作對、吃喝玩樂,哪懂什么權謀兵法?就算有野心,也頂多在心里想想,真要動手,估計連宮門都出不去。 更關鍵的是,從當皇太孫那天起,朱棣就給他鋪路,讓楊榮、楊士奇這些老臣當他的老師,培養人脈;讓他跟著自己處理朝政,熟悉官場規則。甚至在軍中安插自己人,就等著有朝一日朱瞻基繼位,這些人能立馬站隊。 反觀他那幾個弟弟,除了能領點俸祿,手里連像樣的兵都沒有。有個弟弟想找幾個護衛都得打報告,還怎么跟朱瞻基斗? 有人可能會說,朱高煦不也是朱棣的兒子,不也有兵有將嗎?為啥他敢反?其實朱高煦是個特例,他當年跟著朱棣靖難,手里確實有批老部下,朱棣也確實給過他暗示,讓他覺得自己有機會。(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205717257945253) 可朱棣晚年早就看他不順眼了,把他趕到樂安州當漢王,處處提防。這次他暗殺朱瞻基失敗,后來又起兵造反,結果被朱瞻基平定,最后落得個被活活烤死的下場,可見沒了朱棣的默許,他那點本事根本不夠看。 再說朱瞻基的弟弟們,他們心里清楚,幫著朱瞻基,至少還能當個體面王爺。要是跟著朱高煦鬧,成功了也輪不到他們繼位,失敗了就是滿門抄斬。 有個弟弟叫朱瞻墡,當時在北京,有人勸他趁機上位,他嚇得趕緊跑到太廟哭著表忠心,說自己絕無野心。這不是膽小,是真明白局勢,朱瞻基背后有文官集團、軍方大佬撐腰,還有朱棣留下的制度保障,根本動不了。 朱瞻基繼位后,也確實沒虧待弟弟們。雖然延續了削藩政策,收回了他們手里的兵權,但給的俸祿、田產一點不少,讓他們安安穩穩當富貴王爺。 這些弟弟們也識趣,整天在家生孩子、玩古董,誰也不敢碰政治紅線。這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其實都是朱棣當年精心設計的,確保皇權平穩過渡。 可惜朱瞻基38歲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朱祁鎮沒經歷過這些歷練,被王振忽悠著親征,結果土木堡之變被俘,差點把明朝搞垮。 這也從側面證明,朱棣那套培養繼承人的方法有多重要,不僅要給名分,還要教本事,更要提前鋪路,讓所有人都知道誰是正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