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名句嫁接005:茍且曖昧 一.理解思想 這個世界,真的復雜如網嗎?如果你認為世界極其復雜,這個“復雜”的印象,是不是你自己主觀的認識而非世界的實相? 世界萬象,全由心量。請看作家馬德的理解,可能讓你即使在炎炎夏日里也能享受涼爽荷風。 這個世界,看似周遭嘈雜,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質上,還是你一個人的世界。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凈;你若簡單,世界就難以復雜。你不去茍且,世界就沒有曖昧。你沒有半推半就,世界就不會為你半黑半白。(作家馬德) 1.正所謂境由心造,外界是否復雜,本質上是由你的主觀認識決定的。你認為榴蓮好吃,別的人可能對榴蓮極其討厭。對不?所以,你說榴蓮好吃,本質上只是你的個人認識而已。 2.很多大師,天真如幾歲孩童。黃永玉大師的《給孩子的動物寓言》中,一幅幅濃墨淡雅的畫兒,一句句字字珠璣的話兒。一幅畫兒對應一句話兒,童稚飛揚,讓人忍俊不禁。 3.馬德先生的這段話,概括一下,就是“是你自己,決定了你的世界”。大思想家王陽明也有類似的觀點,即從某種角度上來講,你的心決定了這個世界的樣子,你的心是溫暖的,這個世界就是有溫度。你的心決定這個世界的樣子。 馬德先生這段話,含義非常豐厚。作家將豐厚的思想,以一種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給世人以警醒、以清涼。讓我們向作家致敬! 二.深化認識 任何閱讀,脫離了自己的感受、體驗的參與,一定是假閱讀。瞇著眼睛,看了半天,費了時間,徒生一把感嘆。長此以往,待到白發蒼蒼,恐怕會悔恨人生徒勞一場! 在你的人生閱歷中,有沒有與馬德先生精彩認識相似的經歷、感受? 1.想做一件很重要的事,你肯定有過糾結,可能不是一般的糾結,是心有千千結??墒?,你下定決心去做了之后,成了,很順利,沒想到挺簡單的呀。你先前的百般糾結,不過是虛幻的妄想而已——世界復雜嗎? 2.比如你獲了作文大獎,你的心情比較愉悅,你看到的花草樹木等是不是特別精神?如果你的心灰暗無光,你看到的樹木花草是不是灰頭土臉?這就足以證明:世界,只是你心的呈現。 3.你是不是也有過“疑人偷斧”一類的可笑經歷?一開始,你懷疑某人怎樣,于是你就真的認定他就是那樣子;等到真相大白,你再看他,竟然與先前懷疑時的樣子有天壤之別。為什么同一個人,卻在你的印象里如此不同? 這類的生活感受、體驗,你一定還有很多。 三.嫁接名句 建立聯系,是創造的前提。我們將馬德先生的這段話,與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的認識“建立聯系”,來生成屬于你自己的全新認識。這個過程,我們需要注意的是: 1.找到二者的接口,這是“建立聯系”的關鍵。 2.連接二者之后,生成新的認識。 3.將新的認識用最合理的方式表達出來。 請看這兩個語段: 這個世界,看似周遭嘈雜,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質上,還是你一個人的世界。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凈;你若簡單,世界就難以復雜。你不去茍且,世界就沒有曖昧。你沒有半推半就,世界就不會為你半黑半白。(馬德) 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通過窗子能看見世界的明亮,使用鏡子能看見自己的污點。其實,窗子或鏡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你的心如窗,就看見了世界;你的心如鏡,就觀照了自我。(林清玄《心無掛礙,無有恐懼》) 1.找到接口:馬德先生的“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凈;……”其原因,正是林清玄先生所說的“你的心如窗,就看見了世界”,即心是窗子,窗子干凈了,窗外的一切都干凈;窗子若臟了,窗外的世界也就臟了。 2.生成認識:所以,可將林清玄先生所說的“你的心如窗,就看見了世界”做“因”,讓馬德先生的“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凈;……”做“果”,就成就了二者的因果聯系。 3.表述認識:這個世界,本質上是你的心呈現的世界。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凈;你若簡單,世界就難以復雜。因為,你的心就是窗子。窗子本身干凈與否,就決定了看到的世界是否干凈。 上面的思考,只是一個角度、一個接口,你還能找到其他的接口嗎?試試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