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80年代初,著名電影《神秘的大佛》熱播,給觀眾帶來極大的視覺沖擊,故事圍繞著民國時期的佛財歸屬,各方人士展開了激烈的爭斗,影片中的樂山大佛雖然高大,但看起來斑痕點點,色彩暗淡,表情嚴肅篤定,似乎披著一層神秘莫深的面紗和未解之謎;那時候雖然年紀小,就有一種想去樂山大佛一探究竟的沖動。 無奈距離遙遠,長期以來,一直未能如愿,今年暑假,終于有機會去了趟四川樂山。 本來我的旅行團,計劃是安排坐船觀賞樂山大佛的,但我覺得自己從千余公里外來一趟不容易,就想近距離觀看,所以就專門買了登山觀賞的票。 進入景區大門時,心情很激動,畢竟多年以來的愿望要實現了,并且,自己的優待證還免了價格不菲的80元門票。 ![]() ![]() ![]() ![]() ![]() 在景區內寬敞的具有南方特色的綠蔭斑駁大道上,先坐十分鐘的電瓶觀光車,然后從北門依山步行、拾級而上。山崖一側的石壁上,留有許多各個朝代雕刻的佛像和字跡,有的已經風化缺損嚴重,留來下的紅色石刻字跡都很蒼健有力,有“阿彌陀佛、”“蘇東坡載酒時游處、”“迎蘇、”“奇絕天下、”“雨花臺、”“集鳳峰”等很多繁體字跡,來往的游客較多,再往上走,穿過寫有“大江東去、佛法西來”對聯和“樂山大佛”匾額的紅色小山門后,即快到山頂位置了,然后再從著名的“凌云寺”廟門口往前走一點,仔細一瞧,就望見了樂山大佛的發髻了。 ![]() 穿過密布的人群,在山崖邊鐵柵欄處,我終于平生第一次見到了世界著名文化遺產——樂山大佛的真容了。 ![]() 先看到的是碩大的佛頭,它的重量似有數百噸重,頭頂密布的黑色螺髻像戴了頂灰褐色帽子,眉心有一個明顯的紅色圓點,耳垂低垂至脖頸,圓潤的面頰和隆起的鼻尖上,雖有風雨長期侵襲而留下的暗色痕跡,但在盛夏的陽光下,大佛看起來光彩靚麗、而且有慈眉善目的形態,沒有像《神秘的大佛》電影中那么色彩暗淡;長長的彎眉下,似睜非睜的眼睛看向前下方,似有所思;粗壯的脖頸下,有著寬闊的胸膛和結實的臂膀;我從佛頭的右側移步至佛頭的左側,多方向觀察,大佛表情依然嚴肅虔誠,并無喜怒哀樂太多表情,使我不得所解。 ![]() 因為我站立位置較高,幾乎看不到佛腳,感覺大佛像是立靠在中空的山崖之間一樣。向山下遠眺,夏日混濁的三條江水,在山前排列流過,岷江水面上有數條游船在駐足觀望,也許是我所在的旅行團人員在船舷拍照留影。 ![]() ![]() 因為太陽暴曬和天氣炎熱的緣故,大佛右側的九曲棧道已關閉,我只能從大佛左側——坡度相對緩沖的凌云棧道下山,棧道的鐵欄桿外側崖底,即是湍急的江水,棧道內側緊靠山崖修建,雖手扶欄桿,但經過陡峭的懸崖時不免讓人心驚膽顫,身旁的石壁上還有一些紅色的“九頂山”、“寬窄”等石刻字跡,穿過狹長的山洞時又有曲徑通幽之感,有一段山洞的外側還敞開了幾個不規則通風窗口,透過窗口,還可望見遠處河道水岸風景,蜿蜒下行約數百米,穿過最后一道石洞后,外面豁然開朗,終于來到佛腳處了。 ![]() 在山水相依處,大佛腳下平臺區域,抑而觀之,大佛全貌盡收眼底,只見巍巍大佛泰然坐之,正襟危坐,雙手自然放于膝蓋上,兩只大腳平踩于崖底,石佛僧衣胸口略向右傾斜,從山頂看到大佛的嚴肅篤定表情并沒有出現,而是回饋給遠道而來的我的是——充滿了溫馨而善意的微笑! 這一刻,我幾乎被融化和陶醉在樂山大佛微笑而溫柔的眼神里。 在樂山大佛腳下,我反復仰視了好多遍,確實是,樂山大佛都在對我微笑。真的好神奇。但我奇怪為什么在山頂觀望時,沒有看到樂山大佛微笑的眼神呢? 這真是個不解之謎! 也許是我心情虔誠千里來觀佛的原因吧,這個微笑表情,應該是回饋給旅行勞頓但目標堅定的我的禮物。 仔細端詳后,我又瞬間為之震撼而欣慰,千里之行的辛勞煙消云散,我沉浸在大佛的溫柔眼神中,我又似乎聽見大佛在小聲的對我說:“您好,趙明軍,歡迎您到樂山來做客?!?/span> 哈哈,我覺得我好幸運,因為我觀察到了樂山大佛的微笑,我也應該是游客中感覺最幸福的人了。 ![]() 但是,相傳,以前樂山大佛曾經有過四次“流淚”和“閉眼”之故事傳說,使之神秘色彩更加濃重,還有照片為證,分別是在1962年、1963年、1976年、2000年,似乎都與大事件有關聯,相反,大佛表情有笑容的記載卻較少,但后來,經過專業人士和科學家多方鑒定核實,樂山大佛“流淚”和“閉眼”的之表情傳說,是因酸雨腐蝕和拍照時光線明暗所導致,因是石像,并無那樣神乎其神之真實傳說之意。 在21世紀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當代,在和諧幸福的現在,望著微笑的大佛,我似有所思,一千多年來,在佛腳處,它是不是對每名前來瞻仰的游客都回饋以這種難得的微笑表情?給人以溫馨和力量鼓舞,讓人感到佛祖的寬宏大量和慈悲為懷的真切含義!不得其解,我也沒問過身邊其他的游客,也不知道蘇東坡當年來樂山大佛有沒有看過其微笑呢?更是無從得知了。 ![]() 這次,我所觀察到大佛的微笑笑容,這也許是最早海通禪師設計大佛意境所在的初衷和古代工匠的高超建造技藝所致。 關于大佛的神秘表情傳說,在來時的大巴上,也已看見導游在拿著那些照片著意講這個神秘故事,也許是在增加大佛的觀賞性吧了。因為是世界級著名旅游勝地,多年以來,樂山大佛景區工作人員在經過歷年維護保養后,目前應該已沒有大佛“流淚閉眼”現象的假性傳說了。 站在大佛下,顯得如此渺小我,為頂天立地的大佛所折服。 這是我平生見過的最大的石佛,看那71米高的石佛幾乎山頭齊平,赤紅及灰白色的外觀與周圍巖體融為一體,整座山就像是一座巨佛,這座巨佛又像是天然地鑲嵌在整座山體正中,兩者渾為一色,大佛顯得高大而莊嚴,威而鎮遠:面前三江交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雖洶涌而過,卻無不俯首稱臣。 ![]() 數據顯示,大佛的一只腳面就有11米長和8.5米寬的面積,目測足可以站立數十人;大佛頭高14.7米、寬10米;肩寬24米;小腿長度28米;耳朵7米之高;它的眉毛和鼻子長度都有5.6米;眼睛3.3米長;巨大的頭頂上發髻就有1051個;樂山大佛的高度,確實是中國之最,世界之最。 雖然此時陽光照射強烈,酷熱難耐,我已汗流浹背,但身邊的許多游客,無不嘆為觀之、心靈虔誠,大家都在多角度拍照留念;大佛腳踝處,還有一群香客打著遮陽傘聚在一起面朝大佛誦經歌唱。 相比較,它比家鄉洛陽的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還要高大的多。 在千年之前,大佛的最初建造者,為唐朝的海通禪師,他原來在樂山之上的凌云寺修行,因見山前三江交匯之處,急流險灘不斷,過往船只顛覆落水者甚,就心生慈悲,化緣募集足額錢資,決心修建大佛,以絕水患,造福于民。當地官員,借機前來索賄,海通禪師不畏權貴,為了護佛而自剜雙目,震懾并嚇退了貪官,并以畢生精力,潛心修建大佛。 鑿崖工程浩大,修建時間跨度較長,直至海通禪師圓寂前亦未完工,其弟子繼續修建,因資費有限以及受“安史之亂”戰爭影響而停工中斷;此工程耗資巨大,后續事務,由地方主政者章仇兼瓊和韋皋捐出俸祿繼續修建,并在當朝皇帝恩準下,動用地方稅收資金資助工程,前后修建共耗時90年,歷經了三任皇帝,終于建成此71米高巨型摩崖石刻坐佛雕像,巍然矗立江邊,千余年來。歷經風雨、戰亂、地震,而依然堅挺屹立不倒。 當時大佛建成后,因所鑿山體碎石填江而緩解了湍流,江面沉船翻船現象少有發生,再加上當時人們信仰宗教,認為是大佛鎮住了水怪江害,所以當地百姓普遍都以為是大佛的威懾作用所致,就前來祈愿祈福、頂膜禮拜。 據記載,大佛頭頂原來修有多層閣樓為它遮風擋雨,蘇東坡的詩詞里就有記載,遺憾的是,后因戰火而焚毀,在佛腳處,仔細觀察,依然可以看到大佛石像多處留有小孔洞痕跡,似乎在證明過去曾經筑有高大的閣樓。 經過十余個世紀和朝代的輪換更迭,樂山大佛雖歷經風雨和戰火襲擾,但依然完整而堅挺的傲立江邊,它仍在遵循著海通禪師的囑托,四季聆聽著三江水洶涌流過的動靜,用慈愛的眼神,注視著過往的眾多游客,用虔誠之心,守護著三江匯流處之百姓平安! 樂山大佛,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巨型石佛,而且早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樂山大佛不僅在四川當地人心目中份量很重,而且在中國和世界人們的心中知名度也很高。 唐朝時期,當時的手工作業和工程水平較低,僅靠手工錘子斧頭敲鑿,歷經90年建成樂山大佛,顯示出中國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藝,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艱苦卓絕、不畏困難、持之以恒的堅強品質和非凡意志! 樂山大佛景區還有毗盧院、東方佛都、東坡樓等很多景點,因要與旅行團人員會合,時間倉促,沒能全部盡興觀賞,但如此近距離觀看了樂山大佛的親身經歷,已使我倍感驚喜和十分滿足;也算圓了我小時候的愿。 樂山大佛,它是留給后世人們的絕代遺作和寶貴財富! 但愿,每一個去樂山大佛的游人,都能看到它溫柔的微笑,了解它的過往與珍貴的歷史,感受它形象之壯觀高大,帶給人們之心靈震撼! 趙明軍作品集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