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周圍有著這樣一類人,他們看似懶散無所事事,不愿意按部就班的工作,卻抱著巨大的野心,夢想著成就非凡的的事業(yè)。 他們白天大搖大擺躺著發(fā)呆,晚上卻規(guī)劃著改變世界。 而正是這種懶惰卻野心勃勃的人,反倒讓社會感到不安甚至排斥。表面上看這種人不是想得多、做得少、沒有威脅的拖延癥嗎? 但他們還是非常矛盾的人,一邊缺乏動力、逃避責任,一邊又想追求成功進取。 然而,在心理學大師榮格看來,人的行為模式往往是受到潛意識的影響,表面矛盾的行為背后可能隱藏著統(tǒng)一的心理邏輯。 懶惰和野心勃勃這兩種特質源于同一種心理根源,就是人們在探索真實自我的同時又不迎合外部社會的期待。 榮格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人格面具”,是我們要向社會展示的公開形象; 社會通過教育,告訴我們什么是“正確”的行為,做人需要勤奮、謙虛、遵守規(guī)則等。 那些懶惰卻野心勃勃的人,他們拒絕完全服從這種面具,不想變成徹底的烏合之眾。 他們的懶惰,其實是一種無聲的抗議,他們討厭機械式的工作,而他們的野心; 是對內心渴望的堅持,只不過這種渴望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表現(xiàn)方式。 ![]() 社會害怕這種人,他們不愿意遵守規(guī)則,不甘于平庸,他們的存在仿佛在提醒其他人——生活還有別的活法。 榮格還提出“陰影”理論,指我們內心那些被壓抑的、不愿承認的想法,而集體陰影就是整個社會拒絕承認的欲望、恐懼和沖動。 懶惰卻野心勃勃的人觸動了社會的焦慮,社會是崇尚勞動致富的,認為成功必須是努力和犧牲換來的; 這類人卻想跳過過程,直接獲取結果,萬一這種人真的成功了,不就挑戰(zhàn)了社會的公平信念? 傳統(tǒng)企業(yè)強調按時出勤、嚴控流程,存在許多工作模式的低效和形式主義; 社會恐懼標新立異的人跳出來揭開這層遮羞布,畢竟許多流程根本是沒有必要的。 更何況許多人也是有野心的,但是為了適應社會選擇了壓抑,用勤奮來掩飾不甘心; 如果看到有人公然懶惰又毫不掩飾野心時,他們會感到被冒犯,他們選擇去譴責這類人,而不是質疑自己的信念。 不僅如此,榮格還強調,被社會視為負面的特質,常常隱藏著巨大的潛能; 懶惰并不總是消極的,它可以是一種內在的節(jié)奏,是人的內心在積累能量,蓄勢待發(fā)。 歷史上許多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都被認為是懶惰的,愛因斯坦在做職員時,曾被描述為一個悠閑的人。 他的著名言論,“不是我聰明,只是我和問題周旋得比較久。”這種“周旋”在外人看來,可能就是對著天空發(fā)呆。 ![]() 社會鼓勵忙碌,但忙碌不等于高效,不等于有意義,懶惰卻野心勃勃的人拒絕將精力浪費在瑣碎的事情上; 而且創(chuàng)造性的突破需要漫長的沉淀期,表面上看仿佛是無所事事,他們只是將精力高度集中在最重要的活動上; 在其他方面就顯得很節(jié)能,他們懂得分配精力,在關鍵處發(fā)力。 阿基米德是在泡澡時靈光一動,發(fā)現(xiàn)了浮力定律,并興奮地狂奔高呼“我找到了!” 難題的解決方案往往不是在埋頭苦干時出現(xiàn),而是在精神放松、潛意識開始工作時迸發(fā),泡澡時的懶惰激發(fā)了創(chuàng)造性的突破。 懶惰卻野心勃勃的人正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他們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可能性和機會,所以不愿意浪費時間在傳統(tǒng)路徑上。 再來談談“野心”,榮格認為野心源于人類深層的“自性化”需求; 這種需求是每個人都想成為獨特的、完整的自己,是一個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或者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 ![]() 可是社會試圖把這種需求引導到集體認可的渠道里,比如升職加薪、在人群里左右逢源長袖善舞。 當一個人的野心脫離社會給他畫好的常規(guī)路徑時,這個人就會變得有些危險; 社會依賴規(guī)則和可預測性來維持運轉,社會害怕失控因此會通過道德、規(guī)則加以約束,告訴你哪些是“應該的”、哪些是“不應該的”; 可是這種人不按常理出牌,既不愿意接受約束又渴望擁有權力,這種“既要...又要...”的態(tài)度挑戰(zhàn)了社會的價值觀; 就好像不定時炸彈,隨時會脫離掌控。 相比大多數(shù)人,他們更能夠承受不確定性和風險,愿意為可能的大收獲冒大風險; 他們自己能定義成功,不接受社會通用的定義,他們認為的成功可能是時間自由、創(chuàng)作自由等。 社會恐懼這種人,畢竟他們代表了未知、代表了變化、代表了對常規(guī)的挑戰(zhàn); 所以會給他們貼上不切實際、做白日夢的標簽,甚至大肆宣傳那些嘗試非傳統(tǒng)方式失敗的人; 忽略成功案例,教育體系、職場文化和社會制度更是槍打出頭鳥,一邊獎勵循序漸進、遵守規(guī)則的人; 一邊為那些走不同路徑的人設置更多障礙,誰想變得不同就強行壓下去。 更糟糕的是,連周圍的人都不看好,預測他們一定會失敗,這種想法其實是一種心理防御; 如果他們成功了,就證明了自己的保守和恐懼是錯誤的,這種認知失調導致的心理落差太難受了,一般人寧愿自欺欺人也不愿意承認別人的成功。 ![]() 如果你就是懶惰卻野心勃勃的人,榮格會告訴你,懶惰和野心都是你的一部分; 不需要完全否定懶惰,也不要盲目追逐野心,懶惰可以成為思考的空間,野心可以成為行動的方向。 社會通常只有少數(shù)幾條的成功學,但你不必強迫自己去適應,或許你可以通過適配自己的方式實現(xiàn)野心,又保留自己的節(jié)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