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理論剖析,舌體邊緣出現齒痕,多是由于舌體胖大受牙齒擠壓所致,而舌體胖大往往與體內水濕泛濫有關。白膩苔的出現,則表明體內有濕濁停滯。當這兩種舌象并存,背后的核心問題便是陽氣不足。陽氣在人體中如同自然界的太陽,起著溫煦、推動的作用。一旦陽虛,就好比太陽的熱量不足,無法充分蒸化體內的水濕。水濕失去陽氣的蒸騰氣化,便會在體內逐漸積聚,越積越多,從而加重寒濕之邪在體內的阻滯,形成惡性循環。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察覺到自己可能陽虛時,首先想到的便是使用一些常見的溫陽藥物,比如附子理中丸,或是具有溫補腎陽功效的桂附地黃丸。附子理中丸側重于溫中健脾,對脾胃虛寒導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等有一定效果;桂附地黃丸則主要用于腎陽不足引發的腰膝酸軟、四肢發冷、肢體浮腫、小便不順暢或增多以及咳喘、有痰等情況。然而,當面對齒痕舌與白膩苔同時出現,寒濕嚴重到這般程度時,單純依靠桂附地黃丸溫陽,往往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因為此時,體內寒濕之邪如同厚重的陰霾,嚴重阻礙了陽氣的運行與布散,即便補充了陽氣,也無法有效通行周身,發揮溫煦、化濕的作用,就如同在堵塞嚴重的河道中,即便增加水量,也無法讓水流順暢流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務之急并非盲目進補陽氣,而是要先通陽,打通陽氣運行的通道,讓陽氣能夠重新暢行于體內,后續再進行溫補,才能事半功倍。 那么,有哪些中藥方劑可用于先通陽、化解寒濕呢?這里為大家介紹一個經典方劑 —— 苓桂術甘湯。其組成及用量為:茯苓 12g、桂枝 9g、白術 6g、甘草 6g。四藥合用,共奏溫陽化飲、健脾利水之效,能有效通陽化濕,改善因陽虛水停導致的各種癥狀,如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肢體浮腫、腹脹便溏等。 若患者寒濕癥狀較重,可適當增加茯苓、白術的用量,茯苓可加至 15g,白術加至 9g,以增強利水祛濕之力; 若伴有明顯的畏寒肢冷,可加入干姜 6g,增強溫陽散寒之功; 若出現胸悶、脘腹脹滿等氣滯癥狀,可加用陳皮 6g、厚樸 6g,理氣除脹。 除了中藥方劑,日常也需注意生活方式的調整。 飲食上,應避免食用生冷、油膩、甜膩的食物,如冰淇淋、油炸食品、蛋糕等,這些食物易損傷脾陽,加重寒濕。可多吃一些溫熱、健脾化濕的食物,如山藥、薏米、芡實、紅棗、生姜等。 同時,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腰腹部、下肢等部位,避免受寒濕侵襲。 適當進行運動鍛煉,如八段錦、太極拳、散步等,有助于促進氣血循環,增強陽氣,但要避免大汗淋漓,以防陽氣外泄。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中醫用藥講究辨證論治,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存在差異。若發現自己有齒痕舌和白膩苔,且身體出現諸多不適,切不可自行盲目用藥。建議及時咨詢專業的中醫師,通過詳細的問診、舌診、脈診等綜合判斷,制定個性化的調理方案,這樣才能準確有效地改善身體狀況,恢復陽氣的充沛與身體的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