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犀牛” 它最早是美國學者米歇爾?渥克在書里提的。想象一下,一只體型龐大的灰犀牛就站在你面前,你明明能看見它,卻覺得它動作慢、不會馬上沖過來,于是懶得躲。可等它真的跑過來襲擊你,速度很快,龐大的體重能把一切撞得稀碎,根本猝不及防。放到咱們生活里,就像小區樓下長期漏水的水管,大家都知道有問題,但總覺得“漏點水而已,不礙事”,直到某天水管爆了淹了電梯,才追悔莫及。 “黑天鵝” 這是經濟學家塔勒布先講的。以前歐洲人總覺得“天鵝都是白的”,直到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黑天鵝,徹底打破了所有人的固有認知,成為了大家無法接受的事實。它的特點是:發生前沒人能想到(意外性極強)、一旦發生影響特別大,就像夏天突然來的強對流暴雨,前一秒還晴空萬里,大家都以為不會下雨,下一秒就把路段淹了,讓人措手不及。 簡單總結: “灰犀牛”是“看得見卻懶得防,最后猝不及防的風險”,“黑天鵝”是“想不到卻躲不開的意外”,但不管哪類,放在安全管理上,都可能引發極為嚴重的后果。 ![]() 把這兩個事件放到收費、養護、路政這幾個核心板塊舉例,我們應該更容易理解了: “灰犀牛”:藏在日常里的“慢刀子” 它不是突然冒出來的,而是長期存在、大家習以為常的隱患,就像養護時沒及時修補的路面小裂縫——今天看就一道縫,明天看也沒變大,可時間一長,裂縫瞬間變大,路基坍塌,引發道路中斷。 再比如收費現場:某個出口車道的欄桿反應有點慢,偶爾會讓貨車等個 1-2秒,收費員覺得“不影響通行”,管理人員也沒當回事。可到了某一天,欄桿突然失靈,后方滯留大量車輛,造成收費站擁堵,引發了后方追尾,讓工作人員措手不及。 還有路政巡查時,發現某段路的護欄有點松動,但想著“下次巡查報修”,結果遇到大貨車剮蹭,松動的護欄直接被撞斷,貨車沖出路面。這些都是典型的“灰犀牛”:風險隱患就擺在那,卻因為“覺得不緊急”“習慣了”,最后釀成大問題。 ![]() “黑天鵝”:突發的“程咬金” 它是平時幾乎沒遇到過的小概率事件,就像高速公路路段突然遭遇的“團霧”:能見度瞬間從100米驟降到不足10米,分分鐘可發生車輛追尾。 再比如:以往大家的慣性思維,占道養護作業,布設了作業控制區,從警告區、上游過渡區、緩沖區、作業區、下游過渡區、終止區,安全防護設施、警示標識非常齊全,都以為在作業控制區里面作業就是安全的,突然沖入一輛大貨車,顛覆了大家對養護作業安全防范的認知。 ![]() 還有更少見的:某高速路段突然遇到“無人機闖入”,正好撞上正在作業的養護機械,掉在了行車道。 這些事發生概率低,但一旦發生,不僅影響道路通行,還可能危及人員安全,而且因為平時沒經歷過,應對起來容易手忙腳亂。 關鍵區別要記牢: “灰犀牛”是“慢風險”,能預防但容易被忽視;“黑天鵝”是“急意外”,難預測但能提前做準備,從事安全管理,不能只防一種,得兩者都抓。 ![]() 落到實處:防范重點該咋做? 不管是“灰犀牛”還是“黑天鵝”,核心都是“少出事、不出事”。針對兩者的特點,可以從管理上加以強化防范: 防“灰犀牛”:抓“日常排查+閉環整改”,別讓小隱患變大事 這是最能靠主動作為控制的部分,重點在“不偷懶、不拖延”:
![]() 防“黑天鵝”: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 “黑天鵝”難預測,但能提前“備好工具箱”:
兩者要“結合防”:別把“灰犀牛”拖成“黑天鵝” 有些時候,“灰犀牛”和“黑天鵝”同時出現后果將很嚴重,“灰犀牛”是加大“黑天鵝”后果的誘因。比如某段路的排水系統堵塞(灰犀牛),平時沒整改,遇到突發暴雨(黑天鵝),路面快速積水,最后車輛涉水熄火、路塹邊坡滑塌,車輛被埋。要是早把排水系統修好,就算暴雨來了,也能減少影響。 從事安全管理,既要日常盯緊“灰犀牛”,不讓小問題發酵;也要提前備好“黑天鵝”的應對方案,做到“有備無患”。 ![]() 安全管理,就是跟“風險”較勁 安全管理,每天面對的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灰犀牛”往往藏在小事里,“黑天鵝”也可能從這些小事中冒出來。搞懂這兩個概念,不是為了“趕時髦說術語”,而是為了更清晰地找到風險點:平時多盯一眼路面裂縫、多查一次車道設備,就是防“灰犀牛”;全面做好風險辨識、提前做好預案、多練一次應急,就是備“黑天鵝”。 ![]() 高速公路從業者,守著的是一條條“平安路”,不管是收費現場的暢通,還是養護作業的安全,或是路政巡查的到位,最終都是為了讓每輛車、每個人能安全通行。 把“防風險”的事做在前面,心里踏實,過往司乘也能更安心。 |
|
來自: 書中淘樂 > 《生活生產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