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達快倒了! 2025年8月13日,CNN一紙報道將這家百年企業再次推上風口浪尖:因5億美元債務到期卻無融資渠道,柯達向投資者發出“生存警告”——公司可能“難以繼續經營”。 ![]() 消息一出,股價次日暴跌19.91%,夜盤持續下挫,市值跌至不足6億美元。而就在1997年,它的市值曾高達310億美元,市值暴跌超過98%! 從影像帝國到瀕臨二次破產,柯達的墜落,不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雪崩,而是一場長達三十年的慢性失血。 膠卷之王的黃金時代1888年,喬治·伊士曼推出“柯達一號”相機,一句“你只需按下快門,其余由我負責”徹底改變了攝影。它不再屬于專業技師,而是走進千家萬戶。1892年公司正式定名“伊士曼·柯達”,開啟了長達一個世紀的統治。 ![]() 到1930年,柯達掌控全球75%的攝影器材市場,攫取90%的利潤;在美國本土,膠卷市占率高達90%。1981年,公司營收突破百億美元,利潤甚至超過福特汽車。20世紀60年代,柯達在《財富》500強中位列第34,研發日投入高達150萬美元,擁有2000多名科學家。 ![]() 它是技術的引領者,也是時代的記錄者。阿姆斯特朗登月時用的是柯達膠卷,家庭生日、婚禮瞬間——無數歷史被封存在黃色小盒的膠卷里。 但正因太成功,它也最怕改變。 親手發明未來,卻親手埋葬它1975年,柯達工程師史蒂夫·薩松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重3.6公斤,分辨率0.01兆像素,拍一張圖要50秒。這臺“黑盒子”本該是新時代的鑰匙。 ![]() 但管理層的反應是:“這玩意兒很棒,但別讓任何人知道。” 為什么?因為當時柯達膠卷的毛利率接近90%。每賣出一卷膠卷,就等于印鈔。而數碼相機不需要膠卷,意味著砍掉自己的現金流。 這不是技術失敗,而是利益綁架了戰略。柯達不是沒嘗試轉型。1991年它推出了商用數碼相機,但定價高達3萬美元,形同擺設。直到2004年才推出消費級產品,而此時佳能、索尼、尼康早已占領市場。 更諷刺的是,哈佛商學院曾測算:柯達每賣一臺數碼相機,虧損60美元。它不是不會做數碼,而是無法擺脫“膠卷依賴癥”——就像一個靠賣刀叉賺錢的餐廳,突然要自己生產免費食物。 ![]() 2007年柯達終于啟動大裁員,裁掉2.8萬人,出售醫療成像、數碼制造等核心業務。但為時已晚。2012年,公司申請破產保護,負債68億美元,市值縮水99%。 2013年重組后,柯達賣掉1100項數字成像專利,退出消費市場,轉型為一家“小型數碼影像+企業服務”公司。它活下來了,但也徹底失去了靈魂。 掙扎十年,越轉越亂本世紀第二次破產邊緣,源于十年轉型的失敗。 2020年起,柯達將業務劃分為五大板塊:傳統印刷、數字印刷、先進材料與化學品、品牌授權等。膠卷被歸入“先進材料”,雖因復古風潮小眾回溫,但營收占比不足10%。 為了找新增長點,柯達頻繁跨界: 2018年,推出區塊鏈平臺KODAKOne和加密貨幣KODAKCoin。試圖用區塊鏈解決攝影師版權問題。但項目遭遇“加密寒冬”,技術不成熟,監管不明朗,最終在2020年悄然關閉。 ![]() 2020年,宣布獲得美國官方7.65億美元貸款,進軍仿制藥原料生產。消息一出,股價兩天暴漲近200%,市值一度沖回14.5億美元。但該項目很快被叫停。柯達既無制藥經驗,也無產業鏈基礎,野心大于能力。 如今,它又宣稱投資“數千萬美元”建設制藥實驗室。分析師質疑:一個連相機都做不好的公司,憑什么做好藥品? 這些動作,更像是“講故事”融資,而非扎實布局。資本市場早已看穿:柯達不再是一家技術公司,而是一個靠情懷和專利續命的“資產包”。 專利是最后的救命稻草?目前柯達賬上現金僅1.55億美元,卻要面對5億美元短期債務。信用評級已淪為“垃圾級”,融資成本高企,幾乎斷絕外部輸血可能。 為自救,柯達宣布終止養老金支付,并計劃返還5億美元養老金資產用于償債。同時,公司正加速出售專利和技術資產。 ![]() 這并非首次。2012年破產時,它靠賣專利回血近10億美元。如今,其在影像、化學、材料領域的數千項專利仍是稀缺資源,尤其在高端涂層、感光材料等領域仍有技術壁壘。 但問題在于:專利能賣一次,不能賣兩次。 更何況,現代科技迭代極快,許多專利已進入價值衰減期。買家更愿低價打包收購,而非長期合作。一旦核心知識產權被清倉,柯達將徹底失去翻身資本。 柯達之死,警示所有巨頭柯達的悲劇,從來不是“被時代淘汰”,而是明明看見未來,卻選擇閉眼。 它發明了數碼相機,卻不敢推廣;它手握技術儲備,卻困于舊模式;它多次嘗試轉型,卻始終搖擺、投機、缺乏定力。 它的隕落,給所有傳統巨頭敲響警鐘:諾基亞也曾統治手機市場,卻輸給了觸屏智能機;英特爾曾是芯片霸主,如今在AI時代步履蹣跚;迪士尼面臨流媒體虧損,主題樂園增長放緩…… ![]() 在技術顛覆的年代,最大的風險不是變革,而是拒絕變革。柯達的教訓是:當你的商業模式建立在某種“不可持續的暴利”之上時,哪怕再強大,也會在趨勢面前不堪一擊。 最后的希望:小眾復興,還是徹底落幕?柯達并非全無生機。 近年來,膠卷在攝影愛好者、藝術創作者中迎來“復古潮”。2023年,柯達北美膠卷銷量同比增長12%,部分型號甚至斷貨。這說明,情感價值和懷舊經濟,仍能支撐一個小而美的市場。 如果柯達能聚焦高端膠卷、限量相機、影像文化IP運營,走“精品+情懷”路線,未必不能成為像徠卡、寶麗來那樣的 niche 品牌。 但前提是:必須徹底放棄“重回巔峰”的幻想,停止盲目跨界,專注核心價值。 否則,等待它的將是第二次破產清算——這一次,可能再無重生機會。 133歲的柯達,正在用最后的專利和回憶換命;它曾讓世界看見自己,如今卻快要看不見未來。 它的故事提醒我們:再偉大的名字,也敵不過時代的車輪。唯有持續創新,才是企業活下去的唯一法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