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01 “人走茶涼”本就是一種常態 當大家沒有了工作聯系,甚至沒有了需求關系,那所謂的感情和關系自然越來越遠。 很多領導在位的時候,下面的人前呼后擁,好像感情和關系非常好;可一旦離開的原有的位置,情況和形勢就不一樣了,下面的人可能依舊尊重他,但絕不會還像之前那樣。 事實上,領導在位的時候,下屬尊重的更多的還是領導的這個位置,以及這個位置上的權力和資源,而不是領導這個人,因為換了領導,大多數人就把焦點轉移到新領導身上了。也就是說,不管領導怎么變化,下屬尊重的東西(位置,權力)始終沒有變。 “人走”體現的是關系形勢以及需求關系的變化,而“茶涼”則是關系變化的必然結果。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有時候更取決于彼此之間的需求關系。 彼此之間有需求,那大家就都有動力來維護這段關系,關系自然也就非常親密;彼此之間沒有需求,沒有所謂的現實意義,那關系形勢就相對模糊,可能走著走著就走遠了。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歷史上,因為需求關系的變化而導致關系變化的情況實在是太多了,就像為什么皇帝要殺功臣一樣,主要還是因為皇帝和功臣之間的關系形勢變化了,那些曾經的功臣威脅到了他們的統治權力。 所以,看人跟人之間的關系,還是要看需求關系,還是要看彼此之間的利益聯系。 02 凡事保持“社交邊界”很重要 你若是干涉了別人的因果,那就會遭到別人因果的反噬,這在社交上叫“逾越界限”。 一個沒有社交邊界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不受歡迎的。就像有的人當眾扒你的黑料作為大家的笑料一樣,他們考慮的是如何讓自己開心,卻從不考慮這種情況下你會作何感想。 “邊界”這個東西很重要,一旦不注意,那在人際交往中就很容易得罪人。你看,社交中好心辦壞事的情況就非常多,比如有的人明明是幫人,但最終卻幫出了一個仇人,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在幫人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別人的面子,招致了別人的怨恨。 其實,人們的內在心理很簡單,那就是我需要的時候你來幫我,我才歡迎你。 換句話來說,在我不需要的時候你非要過來幫我,我不僅不會感謝你,還會對你有意見。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過于熱心是不可取的,因為你不能不考慮對方是否需要,打著“為了別人好”的旗號而行好為人師之事,更是不可取的,這就是把存在感建立在了別人身上。 后來,經歷的事情多了我就發現,人和人相處還是要少提意見建議,合得來就處,合不來就遠離,即便是別人請教和求助,也可以考慮多分享一些身邊人身邊事的結局和影響,而不是幫別人做決定或者替別人拿主意,這一點非常重要。 就像冬天刺猬抱團取暖一樣,距離遠了難以相互取暖,可距離近了也會相互傷害。 03 會做人,會辦事,往往很重要 什么樣的人才是會做人的人?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懂得考慮別人利益的人。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大佬,他不管走到哪里,別人都會說他這個人“很講感情”,后來我在觀察了很久才發現,別人之所以評價他“很講感情”,就是因為他經常考慮別人的利益。 比如,有時候別人通過他牽線搭橋去協調一些事情,那他作為中間人一定會非常重視這其中利益關系的處理,甚至有時候為了把雙方的利益協調好,他寧肯自己什么都不要,甚至貼錢去協調關系。當然,正是因為這種處事做派,他積攢了很多人脈關系。 別人跟你打交道有奔頭、不吃虧,那別人自然也就愿意跟你打交道。 如果別人費心費力地幫你,但最終卻落得個被“白嫖”和索取,那鐵定不會再跟你牽扯。 延伸到工作以及社會生活中,你想要讓別人幫你,你想要別人支持你,那你就要提前考慮到別人的收益,給別人一個充足的理由,讓別人有動力去幫助你,而不是只知道道德綁架。 你看,在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中,有句話叫“禮多人不怪”,意思就是說禮物是很多事情的“敲門磚”,禮物就是你辦事的態度和誠意。反過來理解,就是禮少了別人大概率是要怪罪的,禮少了本來能幫你的事情可能就不幫了。 千萬不要覺得什么事情都是應該的,既然人性需要獲利和被尊重,那就順應人性而為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