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前陣子收到了某位茶友在后臺的私信,吐槽他”坎坷”的買罐經歷。 半年前他入手了一餅白牡丹,特意用了高價購入的紫砂罐進行存儲。 本來以為高枕無憂,結果年底招待朋友時拆開一看。 茶葉不僅沒有陳香,反而帶著淡淡的霉味。 無獨有偶。 后面為了搭配茶室風格,他又購入了青瓷罐存白毫銀針。 結果更慘,茶葉吸潮變軟,酸味明顯。 總結下來,這就是被“顏值罐子”坑了的典型事例。 《2》 相信很多茶友都和他一樣,曾被“紫砂罐”、“陶瓷罐”的外表所迷惑。 紫砂罐古樸的紋理,擺在茶桌上就像件藝術品。 而陶瓷罐釉色溫潤,看著就透出雅致。 可就是這些顏值擔當,存在著不少存茶隱患。 選購紫砂罐時,大家應該都聽過賣家說的這句話。 “紫砂透氣性好。存茶不悶。” 可用過的茶友就知道,實際上根本不是如此。 紫砂罐沒上釉,高溫燒制之后全是小氣孔。 這些小氣孔看似透氣,實則正是香氣跑散的“罪魁禍首”。 短期存茶的話,白茶的蘭香、毫香都會慢慢從氣孔中跑掉。 這樣的白茶喝起來,難免“寡淡無味”。 要是遇到梅雨季,那就是另一場災難了。 潮氣順著氣孔鉆進去,茶葉摸著手感發潮,茶湯也會變渾濁。 并且紫砂罐會吸附異味,所以存放的條件很苛刻。 要是存放不當,各種油煙味異味往里鉆,茶葉就不再清香了。 可見,紫砂罐存茶,實在不是什么“上上之選”。 而陶瓷罐看似瓷質緊密,但并不是說潮氣就無法進入了。 瓷罐的罐壁是容易凝潮的,回南天時罐壁就會掛上一層小水霧。 長期下來,水也會慢慢滲透進茶葉里,毀了茶味。 并且瓷罐和紫砂罐,它們的密封性也并不理想。 瓷罐和紫砂罐多用的是布質罐蓋和橡膠圈,時間久了就無法蓋緊。 這樣,肯定是無法滿足存茶的需求的。 《3》 關于存茶,有一點,老茶友們都知道。 無論長短期,存茶的核心需求無非就是“密封、避光、防潮、防異味"。 而紫砂罐和瓷罐,恰恰就是在這些關鍵的地方”掉鏈子“。 短期存茶要守住當下的香和味,而不必考慮陳化。 紫砂罐的氣孔會快速漏香,陶瓷罐凝潮會讓茶葉吸潮變軟。 可見,這兩者連短期”守護“都做不好。 長期存茶,需要制造緩慢陳化的環境。 而紫砂罐透氣過快,瓷罐密封性差又容易凝潮。 顯而易見,它們都不符合長期陳化的要求。 《4》 既然紫砂罐、瓷罐都靠不住,那短期存茶要用什么呢? 答案是馬口鐵罐,它是短期存茶的“性價比之王”。 那位選罐坎坷的茶友,之后聽建議換了馬口鐵罐。 用來存放日常喝的白牡丹,體驗完全不一樣。 鐵罐的遮光性能避免陽光直射,防止氧化。 密封性也更強,蓋緊后能牢牢鎖住罐內環境。 這樣即使偶爾開罐取茶,快速蓋緊的話異味潮味也進不去。 選鐵罐時也有講究,一定要選無異味內部光滑的。 現在那位茶友的白茶喝了一個多月,口感也一樣沒差。 所以短期存茶,鐵罐比紫砂罐瓷罐要強得多。 不過,鐵罐只適合“短期周轉”。 若是有長期存茶需求的話,還是要另尋他法。 《5》 長期存茶的“最優解”,是“三層密封法”。 俗話說:“一年陳,三年藥,七年寶。” 想要實現白茶的價值,就要選對存放方式,堅決不踩“顏值罐子”的坑! 首先,把白茶裝進食品級鋁袋里。 注意別裝太滿,留一點空間方便封口。 封口時也要盡量擠出空氣,把封口夾夾緊。 這樣下來,鋁袋就像“防彈衣”一樣,能有效隔絕外界的異味潮氣。 其次,用食品級塑料袋加固。 封好的鋁袋裝進厚實的食品級塑料袋扎緊,“第二道防線”就筑牢了。 這樣能最大程度減少茶葉和氧氣的基礎,避免氧化過快。 最后,將塑料袋裝進五層瓦楞紙箱中。 這一步紙箱的材質很重要,要選用無異味、硬度夠的。 同樣也是要保證密封性,用膠帶把紙箱縫隙封好。 這樣下來,白茶就有了一個“恒溫恒濕”的小環境。 只要溫度適宜且定期除濕,白茶就能安心陳化。 《6》 說到這兒,茶友們應該也懂了。 存白茶的核心,從來不是用多貴多好看的茶罐。 而是你選用的容器,能不能匹配需求。 就像兩個不合適的人,無論再怎么撮合結果也只會是兩敗俱傷。 短期喝就首選鐵罐,實用且性價比高。 長期就用三層包裝法,讓白茶慢慢陳化。 與其花大價錢為“顏值罐子”買單,不如把心思放在選好茶葉上。 當你用對方法存茶,多年后打開聞到那股醇厚的茶香時。 這樣才不算辜負好茶,也不算辜負自己最初的期待。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6000多篇原創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