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是一種分寸的智慧,是陰與陽的平衡。 還是自己與自己和解,是人與天地自然的和諧。 《道德經·第三十章》云:“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凡事失度,就會行差踏錯,超越了限度的約束,就會過早地凋零。 人生能夠把度拿捏得恰到好處,才能收獲真正的喜悅與豐盈。 1 喜怒不過頭 《中庸》有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喜怒哀樂不形于色,叫做“中”,喜怒哀樂發而適度,叫做“和”。 心平氣和,是一個人生活最好的狀態。 換言之,如果一個人掌控不了情緒,也就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說岳全傳》里有一段,南宋名將牛皋,生擒了金國大將兀術。 廝打中,牛皋打翻了兀術,一躍騎在了他的背上。 兀術掙扎不起,堂堂一國將帥,哪受過如此羞辱,于是怒氣攻心,一口鮮血,氣死在了牛皋胯下。 牛皋活捉了兀術,更是喜不自勝,沒想到樂極生悲,一口氣沒上來笑死在了兀術背上。 《莊子·刻意》中講:“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心之失。” 其實,于人有損的,不僅有大悲大喜,還有很多不幸,都和情緒有關。 但無論哪一種情緒,過了頭都會招惹災殃。 心中不生悲喜雖難,但克制在可控的范圍里卻易。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能控制住自己的喜怒情緒,永遠心如止水,才是真正的強大。 ![]() 2 勞逸不過度 古人說:“寒暑迭用,所以成歲功也;日月代明,所以均勞逸也。” 勞逸適度,就像寒暑交替、日月輪轉,只有這樣才符合大自然的規律。 《太上感應篇》中,列舉出的人之大過,其中一條叫做“逸樂過節”。 前半輩子活得太輕松,后半輩子必會經受各種各樣的痛苦。 每一個亡國之君,都驕奢淫逸,每一個敗家之子,都好逸惡勞。 未雨不曾綢繆,風雨乍起,必會遭遇劫數;居安不能思危,危險降臨,必將措手不及。 《莊子·刻意》又說:“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 身體勞累而不休息,就會疲憊不堪;精力消耗而無休止,就會元氣勞損,勞損最終則會枯竭。 一個道童問道長,自己什么時候才能悟道?道長說,需要十年。 道童又問,要是不眠不休勤學苦練呢?道長說,要二十年。 道童大惑不解,要是飯都不吃,一心修道呢?道長說,一輩子都難。 其實,道理很簡單,終日碌碌,也要適當的放松,學會好好休息,才能夠事半功倍。 一張好琴,琴弦綁得太松則彈不響,拉得太緊又會被繃斷,唯獨調整到恰好,才能演奏出最動聽的聲音。 勞逸有度,忙閑各半,才能從容不迫,笑對人生。 3 名利不過貪 《道德經·第九章》云:“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貪婪得到的東西,最后會因為貪婪而失去,名利這種東西,永遠不可能長久。 追名逐利,是人之常情,追上了要學會知足,追不上,則要懂得舍棄。 人若貪名,必會被虛名所吞噬,人若貪利,必會被利欲熏壞了良心。 相傳有一群人乘船渡江,船到江心突然出了故障,眼看就要沉入江中。 大家紛紛棄船逃跑,向對岸游去。 只有一個人,越游越慢,漸漸體力不支,溺死在了水中。 后來,大家把他打撈起,才發現, 大家棄船時,也一并丟下了各自的行李,只有他的懷里,仍舊揣著好幾大貫銅錢。 智者說:“財色之于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貪求身外之物,就像舔食刀刃上的蜂蜜,不僅不能飽餐一頓,還有割掉舌頭的隱憂。 愚蠢的人總是一味索取,聰明的人懂得見好就收。 名利也需適度,過則不僅無益,反而有災。 ▽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完美的東西,看似殘缺,實則并無缺陷;豐盈的東西,好似虛空,其實無盡無窮。 如果說什么是完美,完美不是無缺,而是拿捏好度和分寸,就是世間最好的完美。 *作者:逍遙子 來源:老子道德經(ID:LZDDJ-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