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揚菜即江蘇菜系,由南京、徐海、淮揚和蘇南四種風味江組成,而淮揚菜是國宴菜代表菜,那么,淮揚菜國宴菜你吃過幾道?淮揚菜經(jīng)典宴席名菜有哪些?小編整理了蘇菜十大宴席名菜,有淮安軟兜長魚、揚州大煮干絲、白袍蝦仁、鎮(zhèn)江水晶肴蹄等江蘇著名的國宴菜代表菜,也有揚州三頭宴、淮安長魚宴、太湖船菜宴、彭祖養(yǎng)生宴、常熟蒸菜老八樣、泰州梅蘭宴等江蘇主題名宴,一起來看看吧。 松鼠桂魚又名松鼠鱖魚,是江蘇省蘇州市地方傳統(tǒng)名菜。當炸好的鱖魚(或桂魚)上桌時,隨即澆上熱氣騰騰的鹵汁,它便吱吱地“叫”起來,因活像一只松鼠而得名。松鼠桂魚的前身是松鼠魚。清代《調(diào)鼎集》中有記載為:取鮪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作松鼠式。這道菜成菜后,形如松鼠、外脆里嫩、色澤橘黃,酸甜適口,并有松紅香味。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松鼠桂魚的前身是松鼠魚。清代《調(diào)鼎集》中有記載為:取鮪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作松鼠式。油、醬油燒”。鯚魚,即鱖魚,也叫“鯚花魚,南方人多稱其為桂魚,取蟾宮折掛之意。 據(jù)說,早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蘇州就有“松鼠魚”了,而這道松鼠魚并非用鱖魚作為食材,而是用鯉魚制作,乾隆皇帝曾品嘗過后,贊其美味。后來,這道菜才逐漸發(fā)展成用鱖魚制作的“松鼠桂魚”。 淮安軟兜長魚軟兜長魚又稱“軟兜鱔魚”,是淮揚菜中最負盛名的一道菜肴,屬于蘇菜之淮揚菜系,是蘇菜經(jīng)典宴席名菜,也是國宴菜代表菜,有著“開國第一菜”美譽,有“萬事現(xiàn)成,長魚蝦仁”之民諺,而長魚和蝦仁兩味之最,為“軟兜長魚”和“白袍蝦仁”,被譽為“淮炒兩峰”。淮安人厚待中外賓客最喜歡上這道“鮮嫩可口別具一格”的菜,讓賓客嘗鮮,贊口不絕。淮安曾有廚子可以用鱔魚的各個部分做出108道菜,稱為“全鱔席”,為淮揚菜中的經(jīng)典宴席。軟兜長魚被中國烹飪協(xié)會評為“中國菜”江蘇十大經(jīng)典名菜。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車橋,歷史上是淮安縣除淮城之外的最大農(nóng)村集鎮(zhèn)。那時人們把淮安縣分為三個大片:東南鄉(xiāng)、西南鄉(xiāng)和東北鄉(xiāng)。這三大片中各有一個中心集鎮(zhèn),叫做一車、二岔、三欽工。“一車”就是指的位于淮城東南鄉(xiāng)的車橋。車橋名菜有軟兜長魚,清光緒十年,兩江總督左宗棠視察淮河水患,駐節(jié)淮安城,淮安知府特意安排車橋的廚師做了一道軟兜長魚。左宗棠食用后大為贊賞。在他的推薦下,軟兜長魚曾作為淮安府的貢品之一進京恭賀慈禧七十大壽。 鎮(zhèn)江水晶肴蹄水晶肴肉又名水晶肴蹄、鎮(zhèn)江肴肉,是江蘇省鎮(zhèn)江市的一種傳統(tǒng)特色名菜,屬于蘇菜系。該菜品成菜后肉紅皮白,光滑晶瑩,鹵凍透明,猶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稱。食用時,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膩、酥香嫩鮮等特點,佐以姜絲和鎮(zhèn)江香醋,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相傳數(shù)百年前,鎮(zhèn)江酒海街有一家小酒店的店主,一天買回四只豬蹄,準備過幾天再食用,因天熱怕變質(zhì),便用鹽腌制,但他當時誤把家人為做鞭炮買的一包硝,當作鹽腌了豬蹄,直到三天后家人找硝時才發(fā)覺,連忙揭開腌罐一看,不但肉質(zhì)未變,而腌得蹄肉硬結(jié)而香,色澤紅潤,蹄皮色白。為了去除硝的味道,一連用清水浸泡了多次,再經(jīng)開水鍋中焯水后撈出。接著,他又把豬蹄放入鍋中,加蔥、姜、花椒、茴香、桂皮用高溫燜煮,本欲以此解除毒性和異味,不料蔥煮半個時辰后,卻出現(xiàn)了一股異常的香味,入口一嘗,滋味鮮美,毫無異味。從此以后,該店主就用此方法制作“硝肉”,前來品嘗的顧客也越來越多,不久就聞名全市。 揚州大煮干絲又稱雞汁煮干絲,傳統(tǒng)名菜,屬淮揚菜系。大煮干絲是一道既清爽,又有營養(yǎng)的佳肴,其風味之美,歷來被推為席上美饌,淮揚菜系中的看家菜。原料主要為淮揚方干,刀工要求極為精細,多種佐料的鮮香味經(jīng)過烹調(diào),復合到豆腐干絲里,吃起來爽口開胃,異常珍美,百食不厭。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揚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絲堆細縷,熟銅煙袋臥長苗,燒酒水晶肴。”上為清代惺庵居士《望江南》詞,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清代揚州的居民品嘗“加料干絲”的情景,頗似一幅生動的風俗畫。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揚州地方官員曾呈上“九絲湯”以“寵媚乾隆”。“九絲湯”系用干絲外加火腿絲、筍絲、銀魚絲、木耳絲、口蘑絲、紫菜絲、蛋皮絲、雞絲烹調(diào)而成,有時還外加海參絲、蛭干絲或燕窩絲。又因豆腐干本身滋味很薄,要想入味,必需借用滋味鮮醇的雞汁,多種佐料的鮮香味經(jīng)過烹調(diào),復合到豆腐干絲里,吃起來爽口開胃,異常珍美,令人食之不厭。現(xiàn)今大煮干絲,比之“九絲湯”,已有了很大發(fā)展,以干絲、雞絲為主,干絲潔白,外加鮮蝦仁,綴以各種配料,稱為什錦干絲,色彩美觀,其味更鮮。 “大煮干絲”刀工要求極為精細,“鸞刀應俎,霍霍霏霏”,一塊白干,廚師經(jīng)加工可片成18片,切出的干絲不僅整齊、均勻,而且其粗細不能超過火柴桿。增色添香。大煮干絲不僅譽滿全國,而且被國外來賓譽之為“東亞名肴”。由于“煮干絲”、“燙干絲”既富有營養(yǎng),又味美、清淡,所以深受廣大顧客的歡迎。如今,到揚州的游客,每每要點上一盤“大煮干絲”或“燙干絲”。有些老食客干脆就是一壺香茗、一份干絲,別的什么也不要,足見干絲的誘人魅力了。二零零八年,干絲制作技藝,被揚州市政府批準為該市第二批非遺名錄。 醬方是江蘇省蘇州市傳統(tǒng)的特色名菜,屬于蘇菜系之蘇幫菜,其特點是咸中帶甜,食而不膩,入口即化,富有濃郁的蘇幫風味。醬方原材料為五花肉,選用新鮮、肥瘦相宜的豬五花肉,經(jīng)過燒、煮、燜、燉等復雜工序,在鍋底鋪上蔥、蒜,在肉塊上淋上特制的醬汁和湯汁,大火煮開,小火燜酥即可。出鍋后的醬方一般會被擺到墊有青菜的盤子里,然后用刀橫橫豎豎切成等大的小塊,在上面淋上醬汁。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蟹粉獅子頭是江蘇揚州地區(qū)特色傳統(tǒng)名菜,屬于淮揚菜系。口感松軟,肥而不膩,營養(yǎng)豐富。紅燒,清蒸,膾炙人口。主要原料是蟹肉和用豬肉斬成細末做成的肉丸,(揚州人俗稱“斬肉”)。斬肉的做法很多,有清燉,有水氽的,有先油煎后紅燒的,有先油炸后與其他食物燴制的,有用糯米滾蒸的。所謂獅子頭則是菜肴造型——大而圓,夸張比方為獅子頭。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蟹粉獅子頭”是久負盛名的揚州、鎮(zhèn)江地區(qū)傳統(tǒng)名菜。據(jù)傳,此菜始于隋朝。 當年,隋煬帝楊廣來到揚州,飽覽了揚州的萬松山、金錢墩、葵花崗等名景之后,心里非常高興,回到住處,仍然余興未消。隨即喚來御廚,讓他們以揚州名景為題,做出幾道菜來。御廚們費盡心思,終于做出了“松鼠鱖魚”、“金錢蝦餅”和“葵花斬肉”這三道菜。楊廣品嘗后,十分高興,于是賜宴群臣。一時間淮揚佳肴,傾倒朝野。到了唐代,一天,郇(xún)國公韋陟(zhì)宴客,府中的名廚也做了揚州的這幾道名菜。當“葵花斬肉”這道菜端上來時,只見那用巨大的肉圓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絕倫,有如雄獅之頭。賓客們乘機勸酒道:郇國公半生戎馬,戰(zhàn)功彪炳,應佩獅子帥印。韋陟高興地舉杯一飲而盡,說:“為紀念今日盛會,葵花斬肉不如改為'獅子頭’。”從此揚州獅子頭就流傳鎮(zhèn)江、揚州地區(qū),成為淮揚名菜。獅子頭有多種烹調(diào)方法,即可紅燒,亦可清蒸。因清燉嫩而肥鮮,比紅燒出名。如“蟹粉獅子頭”,成菜后蟹粉鮮香,入口而化,深受人們歡迎。 霸王別姬是江蘇徐州一道漢族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名菜,湘菜和蘇菜中都有收錄,也是湘蘇菜的經(jīng)典傳統(tǒng)名菜之一。“霸王別姬”是徐州人民為紀念在推翻暴秦統(tǒng)治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楚國英雄項羽,并懷念那位心系國運、大義凜然的絕代佳人虞姬,創(chuàng)制了霸王別姬這道名菜,流傳至今。解放后,毛澤東、劉少奇、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同志來徐州視察工作,都品嘗過這道名菜,并給予贊揚。這道名菜經(jīng)已故名廚裴繼洪改進,借雞、鱉形象的烘托,使霸王別姬這一歷史題材,含義委婉,意境甚妙。雞、鱉肉質(zhì)鮮嫩,湯濃味醇。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霸王別姬”原是江蘇徐州地區(qū)的傳統(tǒng)名菜。徐州人民為紀念在推翻暴秦統(tǒng)治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楚國英雄項羽,并懷念那位心系國運、大義凜然的絕代佳人虞姬,創(chuàng)制了霸王別姬這道名菜,流傳至今。 ”霸王別姬“原名原名龍鳳燴,起源于西楚王朝的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據(jù)民國初年的《大彭烹事錄》記載:霸王在“開國大典”時,為虞姬娘娘設制“龍鳳宴”。后有張三舉人為之題詩云“一餐龍鳳宴,嘗盡天下鮮。珍饈佳環(huán)宇,疑是天九天。”'龍鳳燴'即'龍鳳宴'中的主要大件。其料用'烏龜'(龜屬水族,龍系水族之長)與雉(雉屬羽族,鳳系羽族之長),故引申為龍鳳相會得名。現(xiàn)以鱉、雞取代龜、雉。這道菜經(jīng)世代相傳至今,乃徐州名饌,近年風靡一時,成為喜慶宴會上不可缺少的大菜。現(xiàn)以鱉、雞取代龜、雉。這道菜經(jīng)世代相傳至今,乃徐州名饌,近年風靡一時,成為喜慶宴會上不可缺少的大菜。 白袍蝦仁這道佳肴與軟兜長魚并稱為“淮炒兩峰”,是淮揚菜系中的絕品。當年它曾被選為開國第一宴的頭道熱菜,但是由于當 時條件的限制,制作這道美食的原材料洪澤湖大青蝦運到北 京就就已經(jīng)奄奄一息,故而退出國宴,與”開國第一菜”失之 交臂。白袍蝦仁顏色上白瑩,口味上非常的鮮嫩,齒頰留 香,回味無窮。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白袍蝦仁是“淮炒兩峰”之一,名揚四海,做好白袍蝦仁,需要注意的是,這道菜主要是吃蝦仁的鮮嫩、爽滑,要選用活的蝦仁,首先進行及時冷凍,冷凍以后才能剝出蝦仁,蝦仁不經(jīng)過冷凍的過程手是剝不出來的,蝦仁在進行第一步的時候是進行洗滌,洗滌是為了蝦仁的脆度,加鹽攪打,使它的肉質(zhì)比較緊實,然后沖洗把鹽分洗掉。第二步是給蝦仁上漿,蝦仁必須要水濾凈,碼味時一定要碼足味,蝦仁鹽加少了蝦仁會出水,所以我們把蝦仁的水吐凈了,再進行漿制,漿制主要用蛋清和生粉,用法要得當,如果蛋清放早了,蛋清會打發(fā),造成起泡脫漿,把漿制好的蝦仁放入冰箱冷藏一到兩個小時在使用蝦仁會更爽滑。在烹制時,首先要熱鍋冷油防止粘鍋,蝦仁滑油時油溫不宜太高。 天下第一菜又名蝦仁鍋巴,亦叫平地一聲雷,是江蘇省無錫市的傳統(tǒng)名菜。通常是把雞湯加蝦仁等輔料,煮成汁湯后盛進碗中;另將油炸至松脆的鍋巴放于另一碗中。同時上桌, 將滾熱的鮮湯澆到滾熱的鍋巴上,制作而成。成菜后,雞、蝦、香菇味美,西紅柿色艷,鍋巴味香。天下第一菜是由金黃的鍋巴、白色的筍絲、粉紅的蝦仁、鮮紅的茄汁、棕色的香菇丁,再配上各色的什錦組成。成菜具有鹵汁鮮紅、鍋巴金黃、酥松香脆、酸甜咸鮮合一等特點。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天下第一菜名聲雖響,但歷史卻并不長。提起它的誕生,就不能不提到陳果夫。 1933年,陳果夫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江蘇省政府主席,公事之余,對江蘇的飲食烹飪很感興趣。當時“蘇菜”雖在全國有一定的名氣,但沒有形成體系。1934年,在鎮(zhèn)江舉辦了一個“全省物品展覽會”。會后,陳果夫下令全省各縣先自行選擇、確定本縣最為味美質(zhì)佳、素負盛名、且有地方特色的菜肴,作為“縣菜”向省里推薦。陳果夫帶著一些飲食烹飪專家與名人,對呈報的幾百種“縣菜”進行了半個多月的考評、分析、比較、選擇,最終確定了30余種菜肴作為標準的“江蘇菜”。 在這次評選過程中,陳果夫想起了他早年配合西紅柿、鍋巴、蝦仁與神仙雞為一菜的嘗試,便將設想提了出來,最后試制成功一道新式菜肴。開初,這道菜沒有正式名稱,俗稱“平地一聲雷”。陳果夫聽了不滿意,他認為此菜盡善盡美,又產(chǎn)生于鎮(zhèn)江。鎮(zhèn)江山水中有“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與“天下第一泉”(中冷泉),何不將此菜取名“天下第一菜”呢?菜名就此定了下來,陳果夫又專門寫了一篇《天下第一菜頌》。 “天下第一菜”誕生以后,由于它的諸多優(yōu)點,迅速傳遍大江南北甚至海外。 母油船鴨是江蘇蘇錫地區(qū)傳統(tǒng)名菜,屬于蘇菜系。在一百多年前,太湖游船眾多,船家都在船上煮飯燒菜,供游客食用。船家用整只鴨子,在陶罐中煨制,原汁原湯,香味濃郁,肉質(zhì)酥爛不碎,深受船客歡迎。因當時此菜尚無正式名稱,游客稱它為“船鴨”。此菜近百年來已成為太湖菜中最著名的傳統(tǒng)名菜。如今,在蘇州、無錫和上海許多蘇錫菜館中均有供應。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后來蘇州地區(qū)廚師在制作上又加以改良,將原帶骨鴨,改為出骨鴨,并在鴨肚里加上川冬菜、香蔥、豬肉絲等配料,在調(diào)味上又改用蘇州著名的母油(在三伏天曬制到秋天用的優(yōu)質(zhì)醬油),其味更佳,同時取名為“母油船鴨”。此菜近百年來已成為太湖菜中最著名的傳統(tǒng)名菜。如今,在蘇州、無錫和上海許多蘇錫菜館中均有供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