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手工業技術(上)古代印度的手工業比較發達,其中制陶、金屬加工、玉石裝飾品的加工、玻璃珠飾的制作等技術都是很有特色的。 ![]() 1.制陶印度次大陸的制陶業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已生產陶器。最早的陶器都是手工制作的,陶胎中羼和了草和稻殼,燒制溫度較低。按照陶質的不同可分為粗陶、泥質陶和表面磨光的陶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類型比較少,只有直壁的碗,貯藏罐、盆和瓶,紋飾也較簡單,只有印上去的籃紋或斜格紋。 前哈拉巴文明的陶器已采用輪制,陶器表面多是暗紅色,繪有黑色和白色的紋飾,紋飾包括幾何紋和植物花葉和少量的動物紋。 哈拉巴文明的陶器多是紅陶,陶土經過淘洗,屬于泥質細陶。絕大部分陶部采用了輪制成形,從器型規整的程度來看,估計已采用了快輪制陶。還有一部分是手工制作的。燒制溫度已相當高。哈拉巴文明的陶器中有彩陶,多是在紅陶表面繪上黑色圖案。圖案以簡單的水平弦紋、圈點紋為主,也有人和動物的圖案。 在印度阿文明衰亡到恒河平原城市興起之前這個階段,印度次大陸的文化遺跡可以按陶器為標準分成三大系,也就是赭陶文化,彩繪灰陶文化和黑紅陶文化。赭陶文化分布于旁遮普與雅木拿-恒河平原河,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到1600-1500年,也就是說它歷經印度河文明的繁盛與衰落。赭陶文化的陶器表面很粗糙,燒制溫度不足,呈赭色。陶器外壁和邊緣往往印有紡織品的紋路,推測是借助于紡織品手工成形的。 彩繪灰陶文化與赭陶文化的分布有所重疊,但范圍更廣,向恒河-雅木拿河間地伸展得更遠。彩繪灰陶大部分是輪制出來的,胎質細膩、火候均勻。出現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800-400年。 黑紅陶的分布極廣,出現的時間也長,在哈拉巴文明的遺址就已見到。哈拉巴文明衰落后,在印度西部和恒河流域保存下來,一直持續到早期歷史時期。黑紅陶的特點是內黑外紅,容器的口沿部呈黑色。經過實驗,這種黑紅陶的燒制方法已經搞清楚了:首先在陶坯內外壁都涂上一層褐紅色的顏色,陶坯晾干后是倒著扣放在窯室中加墊,窯室的頂部封埋一層鋸末。在燒窯過程中,陶器的口沿和內壁接觸不到空氣,變為黑色,而容器的外壁接觸了空氣,變為紅色。 公元前6世紀印度北方出現了黑精陶文化。黑精陶是一種質地細膩、表面拋光的黑色陶器,敲打起來聲音清脆,類似金屬,陶土里含有大量的鐵。它的發源地在恒河兩岸,從貝拿勒斯到帕特拿。英國考古學家阿爾欽認為從制造工藝和造型上推論,黑精陶是在彩繪灰陶的技術上發展起來的。也有的學者認為最早的黑精陶的出土地點都與黑紅陶文化銜接,而且兩種陶器有很多共同的形態,因而黑精陶很可能是從黑紅陶技術上發展而成的。無論如何,黑精陶的出現標志著制陶技術的突破性的進步。 ![]() 雖然古代印度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陶器面貌不盡相同,但總的來看制陶技術是不斷進步的,而且有些制陶技術是印度文明中獨有的,并一直使用到今天。 模制成形是印度次大陸最早采用的陶制品成型的方法之一。原始社會的人們用藤條編的籃子作為陶器成形的模具。哈拉巴文明的小型陶質印章和塑像,多采用陶質單范成型;比較復雜的大型陶器,則采用雙范或多范成型。 古代印度的陶質容器,多用手工成型,并用一種"陶砧"的工具,墊在容器內壁,幫助成型。這種陶砧的頂部多有一孔,可以伸進一指,便于握住。有的陶砧的頂部為一柄,柄上有溝槽,也是為了便于握住。陶砧的外形一般是凸起的,一端漸細。陶砧的底部是上凹的,這樣可以把容器的底部造成上凹,使容器可以放置平穩。陶砧一般為泥質粗陶,暗紅色或灰色,表面經過特殊處理,非常光滑。有些陶砧是空心的,也有的陶砧是石質的。印度次大陸使用陶砧制作陶器有很悠久的歷史,哈拉巴文明時期的遺址就出土過陶砧,直至今天,印度制陶業中還在使用陶砧。使用陶砧成型陶器的過程是這樣的:先將陶土加水和成面團樣的硬度,用手將和好的泥做成容器的雛形,再用陶砧放在內壁墊著,外壁用陶拍拍打,將容器撐大,器壁撐薄。印度的很多遺址上都出土過陶砧,有的陶砧上還寫有或刻有主人的名字。 哈拉巴文明遺址不僅發現陶砧,還發現了拋光陶器表面的專門工具。這種拋光器有用卵石制成的,也有骨質和陶質的。將陶器表面拋光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在陶坯成型后,未干前,用拋光器打磨,陶器表面留下打磨的痕跡;另一種也是在陶坯未干前,用拋光器拍打,陶器表面留有拋光器的痕跡。陶器表面經過拋光處理后不僅外表上光滑漂亮,更重要的是陶器的滲水率大大降低,因此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術。 印度次大陸使用陶窯燒制陶器的歷史也很長。窯爐都要三個最基本的結構:火膛、火道和窯室。火膛是窯爐的燃燒室,燃料要能不斷地加入。火道是指火膛的燃料點燃后,將火力送入窯室并加以擴散燃燒的渠道。窯室是放置陶坯的地方。古代印度的窯爐按火道傳送火力的方向不同,可分為垂直向上、垂直向下和水平傳送的三種窯。 印度最早的陶窯是在哈拉巴文明的摩亨焦達羅城市遺址的較晚地層中發現的。窯爐為直筒形,火道是垂直向上傳送火力。火膛為半地穴式,四分之三都在地下,直徑為2.25米,高1.04米。窯室在火膛的上面,直徑也是2.25米。火膛的環形墻和中心磚柱支撐著窯室。窯床上有14個圓形孔,孔徑為11厘米,其中1個孔在中心,另外13個孔靠窯壁圍成一圈。這14個孔是窯室與火膛相通的火道通孔。窯室的環形壁是用磚壘砌起來的,內壁抹了一層泥,現存殘壁高40厘米,為直壁。窯室的高度還不能確定,推測很可能頂部為穹隆形,頂部中間有一個煙囪。類似的陶窯在哈拉巴文明的洛特爾城市遺址中也有發現。這種垂直向上傳送火力的陶窯采用的是自然導風,用木柴作燃料可以使窯室的溫度達到攝氏800-900度,窯室下部的溫度要比上部要高一些。由于窯室內溫度分布的不均勻,比較厚重的盆罐等陶坯要放在窯室的下半部,而薄壁的小器皿要放在窯室的上半部。這種窯的設計是合理的,但是哈拉巴文明時期用窯燒制陶器仍然是一項相當昂貴的手工業,需要大量的干木柴或是木炭才能產生足夠的無煙火焰。 城市陶器市場的需求,可以保證窯爐不間斷地燒制陶器,而在農村里建立這種陶窯顯然是不經濟的。從考古發掘的資料來看,古代印度的陶窯都是在城市遺址上發現的,農村遺址上沒有發現陶窯。經研究,古代印度的陶器中有相當一部分不是用窯爐燒制的,而是在一種開放式的火堆上烘烤出來的。現在印度農村的陶工仍然使用這種方法燒制陶器,并稱之為"嗄加普特"。用"嗄加普特"方式燒陶非常簡單,也非常經濟。首先在平地上挖一個圓形的淺坑,直經4-5米,深50-70厘米。坑底到邊緣都鋪上很便宜的燃料,如干草、干灌木和干牛糞。陶坯被仔細地擺放在圓坑中,比較厚重的陶坯放在底部靠近中心處,小巧的陶坯放在上部,陶坯堆擺放要保持重力平衡。陶坯堆中的層與層之間也要鋪上一層燃料。最后,在整個陶坯堆上蓋上一層燃料,并糊上一層泥漿。在封好的陶坯堆的頂上安放一個直經50-75厘米的長陶管作為煙囪。在陶坯堆的底部插入一圈10-12個破陶罐的口沿。這些破陶罐的口沿即作點燃口,也作燃燒時的進風口。根據陶坯堆的大小,一般要燒8——16個小時。燃燒時,燃陶工要在旁邊守候,及時堵住漏煙的地方。 ![]() 為了使燒好的陶器盡量少的破裂,熄火后,一般還要等二三天,陶器堆全部自然冷卻,才能取出陶器。實驗考古學家對"嗄加普特"燃燒時測試過溫度,用牛糞作燃料時,溫度可以達到950℃到1000℃。陶器的燒成溫度是800℃,可見用"嗄加普特",完全可以燒制出很好的陶器。 經研究,古代印度最好的黑精陶也可以用"嗄加普特"方式燒制。目前印度還在制作一種外表磨光的黑色陶器,看起來與古代的"黑精陶"非常相似,其燒制方法是這樣的:將晾干的陶坯放進一個大口陶罐內,罐內的空間填滿羊糞蛋,將罐口用幾層泥漿封閉好,使罐內完全與空氣隔絕。把封好的陶罐再放到"嗄加普特"上。燒制黑光陶的嘎加普特的土坑容量為90立方厘米,底部鋪上20-30厘米的干牛糞,周圍和頂部也堆滿干牛糞。先用小火燒數小時,之后用大火燒8-12小時。這樣大陶罐內形成了還原氣氛,陶坯在這種還原氣氛中滲炭為黑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