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過“抽筋”的體驗 那滋味真是讓人記憶深刻 對于抽筋 不少人認為是缺鈣的表現 補補鈣就行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抽筋,其實就是“肌肉痙攣”,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強直收縮的現象。 一般來說,小腿和腳趾最容易出現,表現為肌肉突然變得很硬,疼痛難忍,時間從幾秒到幾十秒,甚至數分鐘都有可能。 導致抽筋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 1. 缺鈣 鈣離子在肌肉收縮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當體內血液中鈣離子濃度太低時,神經肌肉接頭的興奮值降低,極易產生異常的收縮,引起小腿抽筋。 2.寒冷刺激 不論是室溫過低,還是運動時受涼,當骨骼肌需要通過陣發性收縮來增加產熱、維持體溫時,就容易出現肌肉痙攣。 3.勞累 劇烈運動時,肌肉頻繁收縮,局部代謝產物乳酸增多不能運走,肌肉的收縮與放松難以協調,就會引起小腿抽筋。 如果運動過量,導致這些過多的代謝產物直到夜間都沒有代謝完,還可能會半夜抽筋。 4.出汗過多 當運動時間長且運動量大,出汗多,又沒有及時補充鹽分,導致體內水電解質環境紊亂失衡,就容易發生抽筋。 5.肢體受壓 夜間長時間保持某種姿勢睡覺,或是局部肌肉受壓過久,也可能使肢體血液回流受阻,代謝產物聚集,從而誘發抽筋。 6.腰椎間盤突出癥和脊柱退行性變 有研究表明,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中,小腿抽筋的發生率可高達70%,這是由于脊神經根受壓和脊神經根內血流量下降導致的腿抽筋。 7.下肢動脈硬化、閉塞 有研究表明,經常腿抽筋的患者,尤其是夜間加重的中老年人,很可能是患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由于血管管腔變窄,血流更少,代謝產物更容易聚集,當其達到一定濃度時,就可能刺激肌肉收縮,引起腿抽筋。 據統計,臨床中有60%的下肢缺血人群都合并有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因此,建議經常出現夜間抽筋問題的老年人,及時就醫檢查下肢及心腦血管。 伸直發生抽筋的腿,往肌肉收縮相反的方向拉伸肌肉,通過對抗肌肉強直收縮來緩解。 通過按壓收縮的肌肉,排出堆積的肌酸、乳酸等代謝產物,放松后肌肉血液循環通暢,讓肌肉得到舒緩。 用熱毛巾、熱水袋敷于肌肉上,能有效促進肌肉的血液循環,緩解痙攣。 ● 當小腿抽筋時,可雙手握住抽搐那側腳掌往我們身體的方向拉伸,同時慢慢將膝關節伸直,持續約20秒,可多次重復。 ● 當大腿抽筋時,雙手抱著小腿,使其貼在大腿上并做震顫動作,然后向前伸直,這樣反復多次即可緩解狀。 合理膳食 ● 每日攝入一定量的新鮮蔬菜、水果和堅果; ● 減少酒、咖啡和可樂等興奮中樞神經作用的飲料攝入; ● 注意補水,但不要過量,水能起到放松神經、松弛肌肉、減少抽筋的作用。 科學補鈣 多吃含鈣豐富的食物,必要時可遵醫囑服用鈣劑。但不可過量補鈣,過量攝入鈣可能導致泌尿系結石、心律失常。 注意保暖 夜間入睡時選擇保暖的寢具,并將被褥拉松一些避免壓迫。臨睡前可以溫熱水泡腳15~20分鐘,可起到改善末梢血液循環。 科學、適度地鍛煉 運動前一定要熱身,做足準備活動。經常做足尖運動,可以有效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避免夜間抽筋。 手扶桌椅,赤足腳尖著地并盡量將腳后跟抬起站立,持續10秒鐘后放下,數秒后再繼續,反復進行10~15分鐘,早晚各1次。 一般來說 偶爾抽筋沒什么問題 但如果經常發作且持續時間較長 應及時就醫檢查 排除血管、神經的器質性病變 尤其是有其他疾病的中老年人 千萬不可大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