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素有“夜郎無閑草、黔地多靈藥”的美譽,是我國四大中藥材主產區之一,有藥用資源6352種,其中,苗醫藥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憑借其獨特的外治療法、鮮藥應用以及“百草皆藥、人人會醫”的傳承智慧,成為貴州中醫藥發展的優勢。 《中醫藥標準化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完善少數民族醫藥標準體系”,這無疑為苗醫藥的現代轉化注入了強勁動力,推動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貴州苗醫藥標準化的實踐基礎與進展 種質資源保護與藥材規范雙軌并進 在苗醫藥標準化推進的征程中,貴州將種質資源保護與藥材規范視為兩大關鍵抓手,雙輪驅動、協同共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貴州以前瞻性眼光建成省級中藥民族藥資源種質庫,這一創舉為苗藥材種質資源保護筑牢了堅固防線。科研團隊憑借不懈努力,成功選育出天麻、太子參等8個耐旱新品系。這些新品展現出強大的適應能力,在提升藥材產量的同時,更保障了藥材的優良品質,為苗醫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優質“種子”。 與此同時,貴州積極發布28項藥材生態種植技術標準,為藥材種植繪制了一幅精準的“導航圖”。從選種、播種到田間管理、采收加工,標準對種植的各個環節都進行了細致規范,確保每一株藥材都能在綠色、優質的環境中茁壯成長。依托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的豐碩成果,貴州構建起覆蓋6352種藥用資源的龐大數據庫。這個數據庫匯聚了貴州豐富的藥用資源信息,為苗醫藥標準化提供了堅實有力的資源支撐,讓苗醫藥的發展有了堅實的“數據后盾”。 在“定制藥園”建設方面,貴州大力推廣規范化種植,種植面積迅猛拓展至130余萬畝,占據全省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這一舉措不僅顯著提高了藥材的種植水平,讓藥材種植更加科學、高效,還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推動了農村經濟的蓬勃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炮制技術與診療規范同步突破 炮制技術與診療規范堪稱苗醫藥標準化的兩大核心支柱,在推動苗醫藥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貴州中醫藥大學苗醫藥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系統整理出2000余項口傳秘方承載著苗醫藥千年的智慧結晶。在此基礎上,科研人員精心編撰出版《苗族醫藥學》等專著,為苗醫藥構建起系統的理論框架,填補了長期以來苗醫藥理論領域的空白,讓這份珍貴的民族醫藥智慧得以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在苗醫特色外治法領域,貴州中醫藥大學科研團隊聚焦藥針療法、刮痧療法等傳統技藝,憑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制定了12項技術操作規范,為苗醫外治法的操作提供了科學、統一的指導。隨后,科研團隊在黔東南等地的基層醫療機構積極開展試點推廣工作。規范的實施,讓苗醫外治法告別了以往憑經驗操作的模糊狀態,變得更加科學、安全、有效,顯著提升了基層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水平,為廣大患者帶來了福音。 貴州苗醫藥博物館內,24萬余件藏品涵蓋了苗醫藥發展歷程中的各個階段,從古老的診療器械到珍貴的藥材標本,無一不是苗醫藥文化的生動見證。它們為診療器械標準化提供了豐富而直觀的實物依據,讓后人能夠穿越時空,直觀地感受苗醫藥的發展脈絡和診療器械的演變軌跡,為苗醫藥診療器械的標準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產業標準化帶動產值躍升 產業標準化苗醫藥產業的蓬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貴州全省積極作為,發布中藥民族藥標準185項,這些標準為苗藥產品的生產流程、質量控制以及市場流通等各個環節提供了統一、規范的依據,確保了苗藥產業在有序、科學的軌道上穩健前行。 在標準的引領與護航下,56個苗藥產品成功實現產業化轉型,從傳統的手工制作模式邁向現代化生產的新征程。這一轉變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更保證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一致性,為苗藥產業的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構建雙軌評價體系 貴州中醫藥大學創新性地構建“現代標準+傳統認證”雙軌并行的評價體系,旨在為苗醫藥的規范化、標準化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在制劑質量把控方面,針對那些作用機理已明晰的制劑,貴州中醫藥大學嚴格遵循藥典標準開展質量控制工作。從原材料的采購、檢驗,到生產過程中的工藝參數控制,再到成品的質量檢測,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按照藥典標準執行,確保制劑的質量穩定、安全有效,讓消費者能夠放心使用。 此外,貴州苗藥實行溯源賦碼管理。消費者可以輕松追溯到苗藥的來源、種植基地、生產過程等詳細信息。這不僅有助于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讓消費者能夠購買到放心、安全的苗藥產品,還能有效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維護苗醫藥市場的良好秩序。 通過構建這一雙軌評價體系,既借助現代標準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又充分發揮傳統認證的權威性和傳承性,為苗醫藥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探索“保標協同”新機制 在黔東南等自治州,創新試點“三合一”苗醫藥保護模式,其運作機制借助流程圖可直觀呈現:從苗族古歌中深度挖掘并記錄苗醫藥秘方,隨后將其送至非遺保護中心進行嚴謹備案,接著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對秘方進行科學轉化,最終交由企業實現規模化生產,且生產收益按比例反哺苗寨。 此模式巧妙地將非遺保護、標準化轉化與企業生產緊密串聯,形成有機整體,成功構建起苗醫藥保護與開發利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環體系。以黔東南某苗藥膏方為例,在該模式的推動下,其年收益的30%精準回流至當地社區,直接惠及百余戶藥農。這一舉措不僅有力保護了苗醫藥傳統知識免遭流失,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讓苗醫藥傳承人切實享受到發展紅利,極大激發了他們傳承和發揚苗醫藥的積極性與創造力。 2023年,苗藥產業年產值成功突破200億元大關。標準化已然成為“黔藥出山”的核心驅動力,助力貴州苗藥跨越山川,走向全國市場。 深水區挑戰:傳統智慧與現代標準的碰撞 理論體系融合困境 苗醫藥采用獨特的口傳心授傳承模式,這一模式在賦予其理論體系濃郁民族特色與鮮明地域特征的同時,也給其與現代標準框架的對接工作構成了重重障礙。苗醫“毒、虧、傷、積”病因學說,以獨特視角詮釋著人體健康與疾病的關系。然而,目前該學說尚未搭建起與中醫“陰陽五行”理論或西醫病理學之間的橋梁,難以融入現代醫學的知識體系。苗醫藥理論體系與現代標準的有機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技術規范化瓶頸 苗醫外治法在傳承過程中,高度依賴醫者個人經驗,操作流程缺乏明確、可量化的指標,這無疑成為技術規范化道路上的“攔路虎”。以苗醫特色療法“滾蛋療法”為例,在具體操作時,雞蛋滾動的力度大小、軌跡走向,全憑醫者多年積累的手感來把控。這種主觀性極強的操作方式,使得不同醫者施治時效果參差不齊,難以實現標準化操作,極大地限制了該療法在更大范圍的推廣與應用。 與此同時,鮮藥應用也深受地域性限制。不同地區生產的同種苗藥,因土壤肥力、氣候條件等自然因素存在顯著差異,導致其活性成分含量波動較大,差異最高可達30%。這種“同方不同效”的現象極為突出,給苗藥的質量控制和標準化生產帶來了巨大難題:一方面,難以確保每一批次苗藥的質量穩定性和療效一致性;另一方面,也為制定統一、科學的生產標準增加了難度,嚴重制約了苗藥產業的規模化、現代化發展。 知識產權保護缺位 在苗醫藥蓬勃發展的進程中,知識產權保護缺位的問題愈發凸顯。近五年來,在282項科研成果轉化中,僅有15%申請了專利保護。 更為棘手的是,傳統知識保護與標準化的協同機制至今尚未找到破題之法。一方面,要保護好苗醫藥蘊含的傳統知識,防止其被無端竊取和濫用;另一方面,又要積極推動苗醫藥的標準化進程,以適應現代醫藥產業的發展需求。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實現協同共進,已成為當前亟待攻克的難題。 破局之道:構建特色標準化生態圈 為打破苗醫藥標準化進程中的重重枷鎖,實現其現代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特建議設立苗醫藥標準化專項基金,集中力量支持以下三種舉措,為苗醫藥的標準化發展筑牢根基。 構建苗醫術語數字化知識庫 苗醫藥歷經千年傳承,積累了大量專業術語,然而這些術語往往存在表述不統一、語義模糊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苗醫藥的傳承與交流。 為此,要全力推進苗醫術語數字化詞庫建設。組織專業的苗醫藥專家、語言學家以及信息技術人員,對苗醫藥術語進行全面、系統的收集、整理與規范。同時,開發苗漢雙語對照標準文本,以精準的漢語釋義對應苗醫術語,讓苗醫藥的專業術語更加規范、準確。這一舉措不僅便于苗醫藥在民族內部的傳承,也為其與現代醫學體系以及更廣泛的社會交流鋪平道路。 繪制鮮藥活性成分動態圖譜,制定區域用藥新規 鮮藥作為苗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活性成分的穩定性與療效密切相關。但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如土壤、氣候、海拔等存在顯著差異,導致同種鮮藥的活性成分含量波動較大,影響了鮮藥的質量和療效。因此,開展鮮藥活性成分動態圖譜研究迫在眉睫。可運用先進的檢測技術和數據分析方法,對不同地區、不同生長階段的鮮藥進行全面檢測,繪制出鮮藥活性成分的動態變化圖譜。在此基礎上,結合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區域性用藥規范,明確不同地區鮮藥的適用范圍、用量用法等,確保鮮藥在臨床應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借助人工智能(AI)技術,量化外治法操作參數 苗醫外治法以其獨特的療效和操作方式在苗醫藥中占據重要地位,但長期以來,其操作過程高度依賴醫者的個人經驗,缺乏客觀、量化的標準,難以實現標準化推廣。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AI技術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運用AI技術解析外治法生物力學參數,如通過光學捕捉技術精確測量推拿力度、頻率、軌跡等,將外治法的操作過程進行數字化、量化處理。基于這些量化數據,制定標準化的操作規范,使苗醫外治法的操作更加科學、規范、可重復,為苗醫外治法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貴州的探索證明,標準化不是傳統的終結者,而是讓民族瑰寶在現代文明中重煥生機的度量衡,它將推動苗醫藥在新時代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貢獻。(熊彤彤 黃聰 貴州中醫藥大學)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