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巧若拙賦 唐 白居易 朗誦: 背景音樂:《漁樵問答》 --------------------------- ![]() 以“隨物成器,巧在其中”為韻。 巧之小者有為,可得而窺;巧之大者無跡,不可得而知。蓋取之于巽,受之以隨。動而有度,舉必合規(guī)。故曰大巧若拙,其義在斯。爾乃掄材于山木,審器于軌物。將務(wù)乎心匠之忖度,不在乎手澤之翦拂。故為棟者資其自天之端,為輪者取其因地之屈。其公也于物無情,其正也依法有程。既游藝而功立,亦居肆而事成。大墟乎目擊,材無所棄;取舍資乎指顧,物莫能爭。然后任道宏用,隨形制器。 ![]() 信無為而為,因所利而利。不凝滯于物,必簡易于事。豈朝疲而暮倦,庶日省而月試。知大巧之有成,見庶物之無棄。然則比其義,取其類。亦猶善從政者,物得其宜;能官人者,才適其位。嘉其尺度有則,繩墨無撓。工非剞劂,自得不矜之能;器靡雕鎪,誰識無心之巧。眾謂之拙,以其因物不改;我為之巧,以其成功不宰。不改故物全,不宰故功倍。遇以神也,郢人之術(shù)攸同;合乎道焉,老氏之言斯在。 ![]() 噫!舟車器異,杞梓材殊。罔枉枘以鑿,罔破圓為觚。必將考廣狹以分寸,審刓方以規(guī)模。則物不能以長短隱,材不能以曲直誣。是謂心之術(shù)也,豈慮手之傷乎?且夫大盈若沖,大明若蒙。是以大巧,棄其末工。則知巧在乎不違天真,非勞形于木人之內(nèi);巧在乎無枉物情,非役神于棘刺之中。若然者,豈徒與班倕之輩騁技而校功哉。 ![]() ![]() ![]() 注 釋 ①巽(xùn):八卦之一。代表風。意為“順從、進入”,也可作為姓氏。在《易經(jīng)》中,巽卦代表風,有“順風而行,順勢而為”的含義。同時,巽也常用于表示方位,代表東南方。此外,在古代文學中,巽還常與八卦、方位、季節(jié)等概念相聯(lián)系,被用作文學意象和象征。 ②大巧若拙: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像笨拙。出自《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③掄材:亦作'掄材',意思是選拔人才 。 ④軌物:軌范,準則。指規(guī)范事物。語出《左傳·隱公五年》:'君將納民軌物者也。' ⑤心匠:指獨特的構(gòu)思設(shè)計。亦謂精心設(shè)計。 ⑥忖度:推測,揣度。思量。量度。 ⑦手澤:先輩存跡。 ⑧翦拂:謂為馬修剪毛鬣,洗拭塵垢。用以比喻對人才的贊揚,提攜。 ⑨游藝:玩游戲或從事娛樂活動。 ⑩居肆:倨傲放肆。居,通'倨'。 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今蠻貊無功,縣官居肆,廣屋大第,坐稟衣食。 ?指顧:意思是手指目視;指點顧盼。一指一瞥之間。形容時間的短暫、迅速。猶指揮。 ?任道:指可肩負重任的仁人志士。 ?凝滯:拘泥,粘滯,停止流動,猶困阻。指疑難,聚結(jié)。出自《楚辭·漁父》:'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日省:每天考察或省視。每天自我反省。 ?月試:每月考核;古代國學,府、州、縣學每月舉行的考試。 ?庶物:眾物,萬物。 ?繩墨:指木工打直線的墨線,比喻規(guī)矩或規(guī)則。 ?無撓:不彎曲。比喻不屈服。 ?剞(jī)劂(jué):雕刻時用的彎曲的刀。雕版;刻書。 ?雕鎪(sōu):雕刻,刻鏤。刻意修飾文辭。猶琢磨。 ?郢人:指楚國人。指善歌者;歌手。郢,古地名。春秋時,楚文王建都于郢,故址在今湖北江陵西北紀南城。楚國都城屢有遷徙,凡遷至之地均稱郢。 ?老氏:指老子;指老萊子,相傳為春秋末年楚隱士。 ?杞梓:杞和梓。兩木皆良材。比喻優(yōu)秀人材。 ?刓(wán)方:雕琢方正為滾圓。比喻磨礪個性,改變不良行為。 ?大盈若沖:人境界越高,就越謙虛。源自于老子《道德經(jīng)》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班倕:古代巧匠 公輸班 和 倕 的并稱,亦泛指巧匠。《后漢書·崔骃傳》:'應(yīng)規(guī)矩之淑質(zhì)兮,過 班 倕 而裁之。' ![]() ![]() ![]() ![]() 賞 析 《大巧若拙賦》是唐代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 ![]() 此賦寫于唐長慶三年(823年)。 ![]() “大巧若拙”出自《道德經(jīng)》,老子曰:“大辨若訥,大巧若拙。”老子之辨養(yǎng)于訥,天下之辨莫能勝;老子之巧養(yǎng)于拙,天下之巧莫能爭。 ![]() ![]() ![]() 作 者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后遷下邽(今陜西臨渭區(qū))。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 白居易一生經(jīng)歷了代宗、德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進士,曾任過盩厔(今陜西周至縣)尉、左拾遺、左贊善大夫、江州司馬、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太子少傅、翰林學士等職。 白居易前期有熱情、有銳氣,是個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間疾苦、敢于揭露官場黑暗面的正直官吏和詩人。他倡導(dǎo)了'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后期銳氣消失,棱角磨平,潛心佛事,以知足常樂,'獨善其身'自居。 ![]()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dǎo)。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而情感的產(chǎn)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時政。詩歌創(chuàng)作不能離開現(xiàn)實。倡導(dǎo)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以通俗淺顯著稱,語言優(yōu)美、通俗、音調(diào)和諧,形象鮮明、政治諷喻。 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他自己分之為諷喻詩、閑適詩、感傷詩、雜律詩四類,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著有《白氏長慶集》,《白氏經(jīng)史事類六帖》(又名《白氏六帖》),《元白因繼集》、《劉白唱和集》、《洛下游賞宴集》(又名《洛中集》)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