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傷寒三篇精品:辨證思維必讀之文!

     九不同 2025-09-02

    一、《傷寒雜病論》之“性、位、向”辨證方法

      漢·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是一部臨床專著,似乎已經是大家的共識,但對于作者為何以“傷寒”和“雜病”來概括所見疾病,歷來說法比較多,筆者不揣淺陋,在此提出一些個人看法,大家指正。


      《傷寒雜病論》(下面簡稱《傷寒》)做為一部臨床價值極高的中醫經典,已為后人臨床中所證實,研究《傷寒》的書籍汗牛充棟,理論眾多。在此不再詳述各學說。《傷寒》的辨證,前人多有論述,在這里,就“性、位、向、量、和”辨證法,與大家商榷。一個病,都有它特定的表現形式,我們從“性、位、向、量、和”五個方面來把握,可以提綱挈領,刪繁就簡的理解和運用仲景的思想方法。

      明病性,定病位,測病向,度病量,期病和。是《傷寒》辨證的具體方法。


    性--類也。指病的屬性分類,包括去除各種特殊情況后的傷寒與雜病各自的屬性,還包括各病往下細分出來的屬性歸類。
    位--范圍所及也。指病的影響范圍。包括表里,內外,上下,三焦所屬,臟腑,氣血等方面。


    向--審時度勢也。指病的變化趨勢和方向。說見病知源,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把握病的變化方向。 
    量--揆度淺深也。指病對身體的影響程度和各因素之間的影響程度。
    和--向愈之機也。也是綜合前面四要素后醫患的良性預期。


    《傷寒雜病論》的疾病屬性分類


    一,《傷寒》從發病學上的屬性分類。

    千般疢難,不越三條: 一者,經絡受邪,入藏府,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發病,就是從得病后表現出來的問題著手,而非從“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之類的原因上進行分類。五邪中人,五志過極,五勞所傷,都只是條件,而非必然致病。生物生存在自然界中,必然要與自然要相適應,才會保持自身生命的相對穩定和種群的延續。導致不穩定的因素,都屬于發病原因,通常稱為病因。但有原因不一定有同樣的結果,比如天氣的寒熱變化,自然界中存在的“邪氣”、“癘氣”、“戾氣”、“異氣”、“毒氣”、“乖戾之氣”等。

    處于這種環境當中,發病的機會將增大,但不一定都會發病。內經中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既然有發病有不發病,那么怎樣避免不發病,就屬于養生方面的問題了,內經提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傷寒》提出“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杵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藏府,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使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這些內容,從各角度對預防發病做了闡述,也都是養生的內容。已經發病后的情況,是《傷寒》的研究重點。

    從傷寒的發病學說可知,病因只是發病的必要條件,但不是發病的充分條件,只有當條件必要且充分的情況下,才會引起發病。發病與不發病,是系統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傷寒》所研究的發病后身體狀態,也是一個系統狀態,所有病因,只是系統要素。以系統的方法來劃分發病后的狀態,系統的分類,就必然有特殊情況,特殊的情況在每個分類標準中,要先行劃分出來,“房室、金刃、蟲獸所傷”就是特殊情況,特殊情況需要特殊處理,也是《傷寒》的大原則之一。剩下的則為兩大類:“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叫做傷寒;“經絡受邪,入藏府,為內所因”叫做雜病。

    “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之類的,源于各種原因,其中雖有五邪中人的各種法度,有自身“內因”導致的病變趨向,還有因失治誤治引起的身體改變,但屬性上看總是引起“血脈相傳,壅塞不通”,既然壅塞不通了,身體就出現了相應的劇烈的變化,這是傷寒的典型表現。

    “經絡受邪,入藏府,為內所因”之類的問題,藏腑受病,病情表現則相對穩定,病的屬性上歸為雜病。

    仲景自序中說“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其中的十居其七的傷寒,就是以此法分類而得出的數據。


    二,《傷寒》從治療學上的屬性分類。

    特殊情況,需要用特殊的辦法處理,特事特辦,不拘于形式。這里不做詳述。

      過去有句老話說“走馬看傷寒,回頭看痘疹”,意思就是傷寒、痘疹之類的病,變化迅速,醫生才看過開了藥,馬上藥就與病情不相適應了,得騎著馬趕緊回頭重新診治,慢了恐怕就出問題。問題出在哪里呢?出在看傷寒沒有做到見病知源!

      “見病知源”,正是診治傷寒的核心技術。所謂見病知源,就是對一個人當前的病,能知根知底的把握,病從何而來,將會怎樣,當前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加重與減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處理是正確的,又如何處理是不恰當的等等。

      關于雜病的治療,遵從一個原則,就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從發病學的分類可以看出,雜病相對于傷寒來說,病情穩定,治療以調節各藏腑的關系,使藏腑協調,才能達到病愈的目的。

      傷寒與雜病治療上雖然各有不同的方法,但都遵循“上工治未病”的原則。

      傷寒與雜病,治療上還要注意的原則就是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急當救表或者救里,依據哪個問題對身體影響的大小來確定。“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三,從身體表現狀態的屬性分類。

      傷寒部份,有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和厥陰病,現在習慣叫做三陽三陰病,或者叫做“六經病”。前面說過,《傷寒》是以系統的方法來把疾病分類的,除了特殊情況以外,分為了傷寒和雜病兩大類疾病,傷寒部份也需要除外特殊情況,這里有兩種特殊情況:一是有陰無陽的情況,死不治;一是“厥陽獨行”,有陽無陰。兩種情況都陰陽離絕了,已經失去討論的價值。

      傷寒在排除掉兩種“不治”的情況后,剩下的內容,也就是討論的重點內容,有六大類,這六大類,又是從兩大類分類的:“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

      發于陽:太陽,陽明,少陽     發于陰:太陰,少陰,厥陰

      太陽病,是最初出現的正氣抗邪的表現,也是多數外感病的初期,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提綱內容。這也是臨床最常見的發病情況。

      陽明病,為正邪交爭的白熱化狀態。胃家實是一個大體描述,除了大便干結不通的情況,也還有其它表現,重點表現為發熱不惡寒,汗出,渴,脈大等。

      少陽病,屬于正氣不太足的情況下發病,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重點以胃氣不和為主。

      太陰病,已經進入陰病的范疇,為正氣抵抗不力的狀態。發熱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所以只有手足自溫,運化功能衰弱,所以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這個時候如果再用下法來消除脹滿,就行不通了,所以說若下之,必胸下結硬。胸下結硬,書中也多次提到,這就是所說的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則為痞。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少陰病表現出來的,對比太陰病來說,就不只是抵抗不足,而是“不抵抗”,所以手足冷,下利,脈微等,這些表現多數屬于“陰病十八”的范疇。

      厥陰病,屬于一種正氣被攻陷后的狀態,各處寒熱不調,虛實不均,各自為政,這就象是戰后的伊拉克,出現的抵抗,不再是中央zhengfu的抵抗,而是民間組織的抵抗,是不協調的抵抗,物資供應也各處不均等,完全是一種混亂狀態。

      上面六病為典型的發病情況,非典型的情況還有很多,“合病”、“并病”、“傳經”、“壞病”也是必須明白的。

      受各種因素影響后,一個狀態下,會有多種不同的表現,比如太陽病就有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太陽風溫,太陽痙、濕、暍病的不同。同樣陽明病也有正陽陽明、太陽陽明、少陽陽明的不同。其它各病亦然。

      雜病的屬性,則以藏腑受邪為主,表現為一種發病后相對穩定的狀態。

      各病表現出來的寒熱、虛實、潤燥,也包括在屬性中,在此不做詳述。

      傷寒與雜病,兩者是同一個系統下的不同表現,兩者之間雖然有屬性上的不同,但兩者之間會相互轉化。比如一個初起發熱惡寒體痛脈浮緊的人,飲食正常,不嘔不渴。按上面的屬性分類,就屬于傷寒病發于陽的太陽傷寒表實證。發病幾天后,惡寒發熱緩解,體痛消失,出現咳嗽咯痰,病狀從陽病轉為陰病,病的方向有從表有向里的趨勢。這時就介于傷寒與雜病的中間階段。要是任其自然發展,會出現表證逐漸減輕直到消失,以咳嗽咯痰不渴為主要癥狀,這種狀態會持續一段時間,表示病的屬性已經轉化為雜病。若此時再因意外而出現惡寒發熱,病又屬于傷寒了。從各階段表現出來的特征性的“證”來說,先表現的為麻黃湯證,中間過渡階段則為小青龍湯證,后期則為苓甘五味姜辛湯證。這是臨床最常見的情況。其它各種錯綜復雜的變化,就更為常見。

    《傷寒雜病論》對病位的界定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上面這段話,是對病發后身體所受影響的范圍,做了一個大致的界定。

      病位還包括表里、上下、三焦所屬、藏腑、榮衛氣血、整體與局部等方面。

      就表里而言,區分表里是治療順序的基礎: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

      “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里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就上下而言,也各有側重: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說的就是上下各部的病狀不同。

      “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狐惑之為病……蝕于上部則聲嘎,甘草瀉心湯主之。蝕于下部,則咽干,苦參湯洗之”

      三焦也屬于上下的范圍不同: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

      “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藏腑經絡的病位不同,各家論述眾多,此處略過。 

      榮衛氣血,也是必須考查的病位: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

      “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腸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就整體與局部而言,關注整體的系統性,又注重局部對整體的影響: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傷寒雜病論》對病向的論述

      無論傷寒還是雜病,病的由來都有原由有過程,病情的變化是常態,穩定是相對的。特別是傷寒,相對于雜病來說,變化更快。可以從變化的速度上來歸類,變化速度快的,都可以按傷寒的標準和方法來看,古人有一種說法,傷寒可以鈐百病,就是這個意思。不能把握病的變化方向,治療就會出現走馬看傷寒的問題,不能預知它下一步會怎樣,用藥也就難找到依據,并且沒有側重點。傷寒論序言中說的庶可以見病知源,這個見病知源,就是要能預知病變的方向,看準它的變化趨勢,病情是一個動態的病情,診治也必須是在動態當中的診治。仲景自序中說“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過半矣”。見病知源,是《傷寒》的思想精髓。也是治未病思想在傷寒辯證中的具體體現。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這是從病情的自然變化中對發展趨勢的把握。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這是從病程的時間中找變化規律。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這是針對變化規律而采取的應對措施。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病的自然進程中,會有多種不同的表現,提示或許出現的問題,要有預見性。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這是對陽明病的進程規律進行總結。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已發熱為知道的發熱,未發熱是將要出現的發熱。如果因為暫時還沒發熱,就斷定不會發熱,必然應對起來就沒有主張了。千丈之堤,潰于蟻穴,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豈可因微而不慎哉?

      “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與另一條“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看似矛盾,實則相通,這里先不論病性分屬何處,里有寒在前一條只是它的一個表象,是暫時的,病情的變化結果,即將也是里有熱。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正是通過預先對病向的分析做出的判斷。正是有了這樣的判斷,才不會先機失所豫,臨事徒嗟嘆。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此條論述治療對病情變化趨勢的影響,誤治后成為壞病的,病變的方向就極為復雜,各方面因素相互間作用復雜了,就不能以常理來推測病情的進展方向,而要觀其脈證,詳細診斷,知道出現的問題出在哪里以后,再做處理。后面桂枝湯誤用于麻黃湯證的情況,只是舉例說明。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通過對不同的變化進行對比,不但可以提供病情將來的可能性,對預后做出判斷。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滿。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這里說的是一個病從傷寒的相對不穩定狀態,轉入了相對穩定的雜病,治療對病情的變化趨勢,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根據藥后的見證,相機而處,采取不同的措施治療,并且警告藥的加減要有依據,無依據加減藥物,將導致病朝新的不良預期方向發展。這里也提示即要有原則性,也要用靈活性,原則性與靈活性要統一。

      見病知源,在傷寒中尤為重要,在雜病中則體現為臟腑關系的協調上。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這里通過舉例來說明協調各臟腑關系,是治療雜病的一個重要方法,這里的說的治未病,是要讓讀者明白系統思維的方法,才會是“上工”的手法。《孫子兵法》有云:“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周全的考慮,才可以打勝仗,只著眼于一臟一腑,則無異于管中窺豹。過去開展的滅鼠運動,看到老鼠多了,就采用各種人為的辦法滅鼠,最典型的就是用老鼠藥毒死老鼠,但結果適得其反,老鼠越來越多,而老鼠的天敵則越來越少,自然界中許多生物深受其害,當然人也未能幸免,一種沒經過系統思維就做出的決定,絕非上工所為。

      仲景在自序中說:“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變化難極,難就難在對于病的發展變化趨勢不容易把握。我們非才高識妙,能思過半嗎?

      上工治未病,體現在具體辨治當中,重點就是對向的把握,對趨勢的重視,歸結起來就是見病知源,一是動態中診斷,對當前的病情要有知根知底的把握,清楚來龍去脈,把握病情的變化趨勢。同時也為治療提供一種有預見性的思路,不是以證套方,而是在預知病變趨勢的情況下,先機而發,截斷病情向不良的方向發展,并最終使病向愈。

      見病知源,要有一套系統的預案,不能等出現了問題才找應對措施。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二:《傷寒論》條文中的六病冠名的含義

    在讀張仲景的《傷寒論》時,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在太陽病篇里提到的很多病,雖然條文一開始,說的都是太陽病(包括傷寒、中風、太陽病等的提法),但后頭所述的證,卻不是太陽表證,而是或里證、或半表半里證,是少陽病(如:小柴胡湯)、陽明病(如:白虎湯、承氣湯)、太陰病(如:四逆湯)等,可以說是六病俱全,但奇怪的是,它們都被冠以太陽病之名。這里頭,有的是因為誤治啊、疾病傳變啊之類的變化,由原來的太陽病傳里而變成別的病的,這個在條文后續的講解中可以看出來,但有的呢,根本沒寫這個過程的,直接就是別的病,完全跟太陽病不相干的,那它們為什么會冠以太陽病呢?而且這種冠名與后續證不相符的地方,不是太陽篇獨有的,是六病里頭都有這種情形,那又是為什么呢?

    經過對《傷寒論》條文的全面分析、前后對照和臨床觀察,發現仲景這樣做是有其用意的。什么用意?就是他所說的這些冠名,其實是我們臨床辨證上常用的一種表面特征,而不是仲景所要求的真正的全面細致的精確特征。就是說,我們臨床上,一看到這種情況,就大概可以判斷它是什么病了,通常也對、但也不能說一定就對的這么一些表面征象,所以我們還得進一步再辨,不能以此作定論,他是這個意思。所以才會在條文上,冠名是太陽病,后續呢,有是真正太陽病的,也有不是太陽病的,因為它雖然有冠名的表征,但后續一仔細分析,就發現真正問題了,他是這樣的一個思路。

    那么這六類病的表征又是指什么呢?我們可以通過對全文的分析,歸納總結出來。

    太陽病,指發燒。  就是說,我們現在也是,通常這個人一發燒,我們通常就會說這人是感冒了,就是外感了。他那年代的人也是,一見著這個發燒,就認為這個人啊是太陽病、表病、外感了,這些古人啊,也是這么認為的,跟我們現在的認識也差不多。但是仲景呢,要求我們辨證不能只憑這個表象的,還得具體地看看一些細節的地方,就是他后續接著說的那些證據了,根據不同的證據的出現,可以分辨出這個發燒的情況,是不是就一定是太陽病,有是的,也有不是的,是的,該怎樣治療,不是的,又該怎樣治療,他這樣設計,是有這種目的的,不是錯,而是故意為之。好象白虎湯、小柴胡湯、承氣湯這些,病人通常都在發燒,高燒不退的樣子,但這些都不是太陽病,但都發燒,因為發燒,所以我們很容易誤以為是太陽病,所以仲景就故意讓我們去注意后續的分析,而不要光只瞅住這個發燒去下判斷。其他的六病冠名和后續證不相干的也是這種用意。

      少陰病,指怕冷。  “病有發熱(發燒)惡寒(怕冷)者,發于陽(太陽)也;無熱惡寒(光怕冷,沒有發燒)者,發于陰(少陰)也。”,就是說太陽病、少陰病,都是表證,兩個病都怕冷,但太陽病怕冷是因為發燒,人體體溫與外界溫度出現不正常的差異造成的,而少陰病不是,純粹就是自己怕冷,少陰屬陰、沉衰、津虛血少,本身就不耐寒,一病,更怕冷。所以仲景以發燒作為太陽病的表征,怕冷作為少陰病的表征,就是最表面的現象。

    少陽病,指胸脅苦(使人難受)滿(脹滿、堵塞感)。  少陽是半表半里的病,機能偏亢奮,人體抗病機能與疾病在胸腹腔這塊作斗爭、爭持不下,在這較上勁了,使氣機上下通調不暢,那么人就會感覺胸脅這塊地方特別不舒服、難受得很。

      厥陰病,指手足逆冷。  就是說手從手指末端開始最冷,一直向上到手腕、手肘,都冷,但越往上來,冷感漸輕;腳從腳趾末端開始最冷,一直向上來,腳踝、膝蓋都冷,但越向上,冷感逐漸有所減輕。為什么會這樣呢?上面說少陽說過了,正邪交爭于半表半里啊,厥陰也是半表半里,但津血偏少、機能偏衰,一但僅有的資源都集中到胸腹這塊來抗病了,遠心端的手足部得到津血的滋養就少了,而且越遠的地方,得到的越少,津血不到,自然發冷,所以就出現了上述的手足逆冷的現象。

    陽明病,指不大便。  陽明里結,最明顯的就是不大便、大便不通。所以古人把不大便作為陽明里實病的主要表征。當然了,陽明病也有下利的,但那是一種亢奮性的下利狀態,人不會因為下利而感覺虛寒,而是煩、熱、里急后重、堵塞不通不暢為主的,與太陰病的下利有著本質的不同。所以仲景所提到的陽明病,雖然有部分也指下利,但主要的還是沖著不大便這一項來冠以陽明病的。

      太陰病,指下利不止。  太陰病的下利,主要表現為一個滑字,滑泄,沒有堵的,也沒有里急后重,自己一下就下來了,順暢。而且,下起來也沒個盡頭,不知哪來的這么多拉的,甚至剛吃的飯菜,轉頭就完谷原樣地拉出來,還沒消化呢,吃啥拉啥,所謂的下利清谷,同時也沒完沒了,不止嘛。人肯定也會因利而特別虛弱、怕冷、沒精神、不想動,一系列的沉衰表現,身上、手足也特別的冷。這都是下利鬧的,下利大傷人的津血,人體缺乏了營養成分了,營養成分都大量外泄了,吃東西也來不及消化吸收就已經拉出來了,營養成分補充接續不上啊,沒營養補充,都虛脫了。和陽明病也有指下利的一樣,太陰病也有指不大便的,但他這種不大便,是已經下無可下的,什么東西都下完了,已經再找不到可拉的了,所以就不大便了,其實這更糟糕!但主要的,“下利不止”,才是太陰病的真正表面的征象。

    那么仲景就是這樣,把我們平常最習慣用的表征放前頭,作為各條條文的冠名,然后讓我們要繼續往下再分析,看是不是有這個表征就一定是這個病,有的是,有的可不是啊,叫我們要看仔細了,別弄錯;同時呢,有的他不提是什么病,就是沒有這個病的表征,但你仔細往下辨,其實本質也是這個病;有這個病的表征的,不一定就是這個病,而沒有這個病的表征的,也不一定就不是這個病,讓我們仔細分辨,多收集證據,這樣才不容易出現誤診誤治。就是說,我們辨證,不能只看表面征象,還得深入挖掘、收集證據才可以最后下定論。他這樣的編排是有這種用心的,可謂用心良苦啊。可惜我們現在看他的這個書,往往不能好好體會他的這番苦心,反而是只從字面上去泛泛看,把小柴胡啊、白虎啊、甚至承氣,都看成是治表的了,因為都在太陽篇里啊;把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大黃湯都看成是治太陰病的了,因為它在太陰篇啊。其實不是!你要用大黃、白芍去治太陰病虛寒、下無可下后出現的這種不大便腹脹滿啊,非死人不可,不死的也給治死了。

    所以我們現在來看仲景這個書,要根據上面說的這些,好好去理解仲景寫這些條文時的心思和用意,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仲景辨證(證據)用藥的思路和方法,才能把《傷寒雜病論》真正地讀通、讀透,咀嚼出它的真實滋味來。

    三:古經方的形成及研究思路初探

    經方,顧名思義,就是經驗之方,即經驗的記錄。古經方,主要是指上古先民們留下來的經方,就是傳說中的《伊尹湯液經法》之類的經方,可惜它們的原書基本上已經失傳。現在保存下來的古經方,主要集中在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所以我現在說的古經方,主要是指《傷寒雜病論》中的方。

    那么大家都知道,古經方具有驚人的、神奇的治療效果,只要方證對應的話,用之效如桴鼓,往往一劑知、兩劑已。為什么幾千年前傳下來的藥方到今天還有如此確切的治療效果呢?為了探求其原因以掌握組方用藥的方法,歷代醫家都孜孜不倦地對其作出各種研究,注述之書也是汗牛充棟,雖然也出現了很多不錯的成果,但總的說來還是人言人殊,莫衷一是,沒能最終解透經方之謎。

    我自己研讀經方十多年,也是不得其門而入,后來受了胡希恕、湯本求真等前輩經方先賢的啟發,終于摸到了一些門道,研究始得深入,短短數年的研究,收獲竟遠遠大于之前的十多年。通過對經方的研究,發現其實其組方思路十分簡單明確,之所以這么多年來都解釋不好,主要是研究的思維方法不對,一旦方法對頭,此書并不難懂。現在就根據我自己學習和研究經方的經驗和體會簡單談談我的看法。

    經方,既然是經驗之方,肯定是經過反復試驗有效了,才記錄傳承下來的,這樣才會幾千年前有效的,到現在也有效,因為人體自身抗病的主要機能和系統雖然經過幾千年,但人類的本質沒變,所以這些系統機能也沒變,所以這些方藥才會至今仍有效。那么這些經方到底是怎么樣試驗出來的呢?我們現在無法得知,但從我們現在對新事物的認識和試驗過程的經過看,是可以大約推知的。

    那么假設我們是古人,開始時對疾病、方藥一無所知,當生病的時候,就只能等著自愈或是等死。但他還要吃東西養命啊,所以就會采點什么野菜之類的來吃吃,由于一個偶然的機會,吃到了某種草木、果菜之類,吃完后無意中病竟然好了——也可能是因為見到某些動物生病自己找些什么野草來吃就好了,也跟著去試試,也不一定,這種情況也會有,比如現在我們養貓,小貓病了,自己會去找些什么草來吃,吃完就嘔吐,嘔完了就好了——反正不管是因為什么,古人就因為這么個偶然意外治好了病。那么他當然興奮不已了,也肯定會把這次經驗記錄、傳承下來,作為一種保命能力了。那么由于這樣的一種經歷,他也必然會去嘗試更多的草藥去治不同的病,看有沒有機會吃好,這就是所謂的神農嘗百草了,但這個神農肯定不止一個人或一代人,肯定會經過幾代人、幾族人的經驗。最后隨著這些經驗和知識的增加,經過匯總整理,就產生了《本草經》。這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一個發展過程,因為知識和技術不可能憑空出來,只有經過發現、反復實踐才能形成,這跟人類發現火和發明熟食是一個道理。絕不是什么神仙教的、外星人教的、天生就知道的、氣功態下獲得的之類這么無稽。

    但疾病是多樣多變的,由于疾病的復雜性,單靠一味藥的本草肯定不夠用,于是先民們就會開始嘗試根據出現的多種癥狀和感受,把治療單一癥狀有效的藥物放到一起來試吃,看能不能治好有多個癥狀的病,最初當然是個小組合了,兩味、三味這樣合著用,這也就是藥證對應、兼證加藥的組方思路的雛形。結果這一試驗也獲得了成功,這就形成了最初的方劑。因為這次試驗的成功,古人們就會開始進行更飛躍性的嘗試,不僅是合藥,而且會開始合方,甚至在合方中再加單味藥,但其原則當然還是簡單合藥時的藥證對應,現在合方,把一個方看成是一整味藥,當然也就一定會遵循藥(這時已經是一個小方了)證對應了,這就又形成了方證對應、合病合方的雛形。隨著這些試驗的不斷成功,于是所合的方就會越來越大,適應證也就越來越多,不斷地滿足著古人治病救命的需求。由于成功經驗的增加和總結、記錄、傳承,逐漸就出來了一些方劑集子,如《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這些方子現在已經從漢墓中出土)和《伊尹湯液經法》這類更大部頭的集子。不過此時的這些方劑還是比較小的,從《傷寒雜病論》的方劑中我們可以發現,基本上都是些由幾味藥組成的方子,十味以內的占了絕大部分,超過十味甚至二十味的少之又少,這跟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時方動輒十幾味幾十味的大異其趣。這主要是因為經方的來源是通過實踐、一樣一樣慢慢試驗著來的,這就必然使他不可能太大太復雜;而時方是后來的人用所謂的理論想象組合而來的,隨意想當然地往里添加東西,所以有堆砌、大包圍的味道。

    到了漢代,上述這些方藥應用的經驗和書籍應該是比較全面了,這就為張仲景寫《傷寒雜病論》提供了足夠的資料。而且張仲景還挺有心思,由于當時是個戰亂年代,時時打仗,這給了張仲景一個啟發:人與疾病的斗爭不也是一場仗嗎?所以他就運用正邪交爭的概念,再參考經方的方證藥證、結合臨床的經驗及當時對人體和疾病的一些觀察和認識,搭建出一個“三部六病→寒熱、虛實、氣血、水食→方證藥證”的框架,來組織經方,以方便臨床上更簡單高效地運用、靈活變通經方以適應萬變的病情。事實證明,他的這個創舉的確是行之有效的。

    那么我們今天再來研究經方的組方思路和運用,就只能用當時古人的這套實踐經驗:方證對應、藥證對應、兼證加藥、合病合方這套思維,這樣才能真正解開經方的組方、加減之謎。而不能象現在習慣上用的那套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味歸經、甚至是近代出現的什么圓運動、左升右降、一氣周流這一套了,因為這套所謂的理論只是古人對疾病的一種嘗試性的解釋而已,推測、臆想的成分多而實證的成分少(雖然有些推斷還是比較合理的,但不合理的、牽強附會的地方更多),有些當然也經過針灸的效果證明,如刺什么經絡、穴位能治什么病,但其病因除了經絡不通外,其他的還是以想當然的為主,而且也與方藥運用經驗的形成無關,反而是方藥運用經驗的出現,才形成更多的推測和臆想(針灸經驗的形成其實也是如此,是先出來經驗,再出來推測與臆想)。因為古人創組這些經方的時候根本就不懂這套,他根本就只是怎么有效怎么來,一樣一樣反復試驗成功后得出來的這個經驗(針灸經驗的形成也是如此),你按他這個方法對證加加減減、拆開合并地組織就行了,他是這么來的一個東西,你硬說他是用你現在說的那套所謂理論想象分析來的而不是慢慢實踐總結來的,這根本就不尊重歷史、也不尊重這個對事物認識的客觀規律,這樣去分析經方,能解釋通嗎?肯定不能!你看最古老的本草、藥方,全是只說治什么病什么證的,從沒說什么歸經、歸臟腑那套東西的,這些東西全是后世的方書藥書才出來的,這估計是把針灸理論的那套東西給移值到經方、本草上來了。所以我們看后世對《傷寒雜病論》這本書的注解,不是前后矛盾就是左支右絀,不僅是不同人有不同說法,同一個人的說法前后矛盾的地方也有的是,這只能讓后學者更加無所適從。

    所以我認為要真正解通這本書,只有重新代入古人實驗總結經方時的思維和方法中去,重歸實效和簡單、樸素的實踐試驗思維,從《傷寒雜病論》這本書自身的方劑運用與變化中尋找蛛絲馬跡(變化的依據),這樣才能真正讓這本蒙塵的實踐經驗總結之書重現其原始、古樸、實用的本來面目。

    也只有用古人組創這些經方時的原始思維和路子去思考和分析,才能既知其常又明其變,才能真正地靈活運用變化經方來適應千變萬化的疾病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夠談得上是學好、用好經方,還能擴展經方。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在线视频|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观看| 无码人妻丝袜在线视频红杏|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潮喷|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A在线视频免费| 色屁屁WWW影院免费观看入口| 在线 欧美 中文 亚洲 精品| 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 |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一区| 一个人免费视频WWW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伊人成伊人成综合网222| 被黑人伦流澡到高潮HNP动漫| 一卡2卡三卡4卡免费网站|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疯狂做受XXXX高潮国产| 99久久免费精品国产72精品九九 |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观看| 在线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日韩有码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青青在线观看爽香蕉| 亚洲高清日韩专区精品| 在厨房被C到高潮A毛片奶水|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的电影| 日韩内射美女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麻豆| 久久综合色之久久综合|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长发| 国产色视频网站免费| 一卡2卡三卡4卡免费网站| 亚洲性无码AV在线欣赏网|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在| 亚洲 一区二区 在线|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人妻少妇邻居少妇好多水在线| 中文字幕永久精品国产| 无码人妻少妇色欲AV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