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一共封了2800多個王。 封這么多個王,洪秀全是閑得沒事干嗎? 還真不是。 洪天王封這么多王,一直是有自己考量的! 首義五王:特殊背景下的產物太平天國第一批封王,是在永安建制的時候。 當時,洪秀全自己稱天王,封楊秀清為東王,肖朝貴為西王,馮云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一共六個“王”,不過,洪秀全這個天王是“君”,不能混為一談,所以,其余五個王也就被稱為“首義五王”。 有幾個“高級合伙人”是正常的,造反起義,一般都有幾個核心成員的,但是,一開始就封王的,在此前實在是聞所未聞。 劉邦造反的時候,身邊有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但劉邦就算后來當了皇帝,也沒有給他們封王呀! 這是因為:太平天國的發展歷程,實在是太獨特了。 劉邦起義的時候,雖然大家都出自平民,但是,劉邦是唯一一個神:斬殺白蛇的“赤帝子”,其他蕭何、樊噲等人都是“打工仔”,劉邦要用誰就用誰,將來還可以讓韓信來“空降”到樊噲、夏侯嬰們頭上! 然而,洪秀全卻不是劉邦。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盡管他是拜上帝教的創始者,但是,由于他缺乏組織和領導能力,所以,在拜上帝會復雜而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楊秀清、蕭朝貴、馮云山、韋昌輝、石達開,都擁有了宗教身份,他洪秀全不是唯一的“神”。 洪秀全是天父的次子,楊秀清、蕭朝貴、馮云山、韋昌輝、石達開,則分列第三子、第四子、第五子、第六子、第七子。而且,楊秀清、蕭朝貴還能以“天父下凡”、“天兄下凡”的身份凌駕于洪秀全之上! 可以說,此時,太平天國的領導權是混亂的,在“天父下凡”、“天兄下凡”時,誰是君誰是臣這樣的基本問題都是模糊的。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怎么辦? 所以,在其他的政體中,只有君王一人是天子,地位不可動搖,其他人都是臣,地位是由天子來決定的。 然而,在太平天國,“天父”有這么多個兒子,“神化”身份的不只是洪秀全一人,而是天父幾個兒子組成的一個“大家庭”。不但洪秀全的地位不可動搖,而且楊秀清、蕭朝貴、馮云山、韋昌輝、石達開的地位,同樣是“固化”的。 封王,實際上就是給這種“固化”的宗教身份,給與一個世俗的身份而已! 天父的次子是天王,那天父的三子、四子等其他幾個兒子是你天王的兄弟,當然也是要封王的! 將來就算出現了韓信這樣的人物,對不起,也不能凌駕于楊秀清、石達開等人之上··· 通過身份集體“固化”,才能讓洪秀全、楊秀清等人結成一個相對穩固的利益共同體,使原本微妙而瀕臨破裂的領導集體暫時凝聚起來。 首義五王:積極意義很大最初封首義五王,積極意義是很大的。 1、集中領導,充分發揮楊秀清的領導才能。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既然要造反起義,自然要要保持指揮和領導的集中! 然而,洪秀全雖然是“君”,但他缺乏軍事和組織才能。 在首義五王體系中,楊秀清節制諸王,自然就彌補了洪秀全才能上的缺失,確保了領導的效率! 2、上下制衡。 然而,楊秀清雖然掌握大權,但是,蕭朝貴、韋昌輝、馮云山、石達開,也都是身份固化的王! 也就是說,你楊秀清看蕭朝貴、韋昌輝再不順眼,也不能把他們給換掉,因為他們的“王位”是固化下來了的··· 所以,楊秀清即便節制諸王,大權在握,也是受到不可動搖的諸王制約的。 如此,太平天國初期,既在楊秀清的統一領導下保持了統一高效,又有效避免了楊秀清威脅洪秀全的地位! 可以說,既統一高效,又相互制衡,初期定下的“首義五王”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設想,如果當時沒有通過封王來將韋昌輝、石達開等人的“世俗身份”固化下來,楊秀清就可能在戰爭中把下面的人全部換成自己的心腹,那樣的話,太平軍可能很早就在內亂中走向失敗了··· 當然,隨著三把手蕭朝貴、四把手馮云山的戰死,權力進一步向楊秀清集中,后來引發“天京事變”,這是后話了。 加封二王:制衡東王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就封了兩個王:燕王秦日綱、豫王胡以晃。 這次封王,是洪秀全制衡楊秀清的產物。 金田起義爆發時,被楊秀清、蕭朝貴排擠的洪秀全、馮云山就住在胡以晃家。 而從后面楊秀清對秦日綱的打壓以及秦日綱在天京事變中的表現來看,秦日綱也是天王的人。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顯然,洪秀全此時加封此二人,目的就是為了扶植新王,彌補蕭朝貴、馮云山戰死后留下的空缺,以維持與楊秀清之間的平衡。 然而,楊秀清卻輕易化解了洪秀全的這一企圖。 與首義五王不同,秦日綱、胡以晃雖然被封了王,但是,他們都沒有宗教身份,其地位并不是不可動搖的。 因此,楊秀清借著丹陽戰敗剝奪了秦日綱的王位,又借著皖北戰敗剝奪了胡以晃的王位。 雖然洪秀全此次企圖失敗,但這也表明:洪秀全將封王作為權力斗爭的重要手段! 再加封二王:制衡翼王洪秀全下一次加封兩個王,也是為了權力斗爭。 這一次,是為了制衡石達開。 天京事變后,首義五王,只剩下石達開一人。 石達開入京輔政,人心咸服,氣象一新。 洪秀全自然不愿石達開又成為一個楊秀清,遂決心分石達開之權。 洪秀全封了自己的兩個哥哥洪仁達、洪仁發為王,以制衡石達開。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后來,石達開憤而出走,許多人跟著石達開走了,而留下來的李秀成也屢上書請求罷免安、福二王,迎回石達開··· 無奈之下,洪秀全才削了兩個哥哥的王爵··· 這次封王,雖然以洪秀全改正而結束,卻表明:洪秀全既有以王位進行權力斗爭的習慣,又已經有了以洪姓本家人來制衡外姓人的思想··· 打破諾言:封干王石達開出走后,洪秀全表態:以后再也不封王了。 此后一段時間,太平天國的領導體系運轉,暫時進入“無王”階段。 當時,陳玉成、李秀成在外聯合諸將商議作戰方案后呈報天王府,由天王同意后再實施。 這樣的方式下,太平軍既保持了領導的協調一致,也不會出現楊秀清一類的人物,一時情況不錯,打了一些勝仗,稍微扭轉了局勢。 然而,洪秀全仍然是不滿意的。 因為:這一方式下,地方各將權力過大,中央只是走個批準流程,缺乏權威。 洪秀全曾經企圖以蒙得恩等近臣來加強中央的權威,但是,蒙得恩等人皆庸才,達不到效果。 就在此時,洪仁玕回來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洪仁玕,是拜上帝會的創始元老,當年與馮云山是洪秀全的左膀右臂,能力比蒙得恩和天王的幾個哥哥可是強得多。 而且,他還去香港等地轉了一圈,眼界開闊,提出的各種想法很“先進”! 更重要的是:洪仁玕,是洪家人,絕對信得過呀! 因此,洪秀全決心以洪仁玕為新的依靠! 為此,洪秀全打破了不再封王的諾言,封他為干王,讓洪仁玕總理國政! 七王體系洪秀全以洪仁玕為王,是企圖加重他的地位,強化他的權威。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然而,洪仁玕在軍中確實缺乏威望。 因此,他發布的號令,在各將中反應平淡。 只有陳玉成積極響應。陳玉成更是提出重訂法紀,強化賞罰制度等建議! 顯然,陳玉成認識到:盡管此前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楊秀清之后,中央權威不振,如今洪仁玕回來,法紀、賞罰都需要中央來重建! 陳玉成的態度,顯然是支持加強中央權威!支持洪仁玕的工作! 洪仁玕也希望借重陳玉成來彌補自己威望不足的弱點,遂請封陳玉成為王! 如此,陳玉成被封為英王! 陳玉成被封了王,激起了連鎖反應。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據《李秀成自述》稱,當時,天京內外都傳言,李秀成與已經叛變的李昭壽關系緊密,“封王不到我,必有他變”。 洪秀全一開始是封鎖江面,監視李秀成,后來見李秀成沒有叛意,遂封他為忠王,以表彰李秀成“萬古忠義”。 如此,以洪仁玕為中心,陳玉成為主戰兵團,李秀成為謀劃者,太平軍取得了二破江南大營的勝利! 二破江南大營后,洪秀全又封了楊輔清、李世賢為王。 隨后,為加強中央的權威,又封了蒙得恩和林紹璋為王。 如此,太平天國形成了“七王”體系。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在外主軍的四王:陳玉成、李秀成、楊輔清、李世賢;朝內有三王:洪仁玕、蒙得恩、林紹璋。 到此時,太平天國的封王還算是相對正常的。 封王者,或是朝中主政者,或是原“五軍主將”這樣的統帥級高級將領。 濫封之始濫封,是從安慶之戰后開始的。 安慶之戰后,洪秀全一面責備陳玉成戰敗之失,削了陳玉成的王爵,一面又封了陳玉成手下的幾位將領為王。 這幾個王是:扶王陳得才、啟王梁成富、遵王賴文光、祜王藍成春。 洪秀全,為何要封陳玉成的幾個部將為王呢? 后世的解釋,是說洪秀全要分陳玉成的權。 其實,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安慶之戰中,陳玉成的精銳灰飛煙滅,勢力大損。 這個時候的陳玉成,實力已衰,實在沒有分其權的必要。 實際上,洪秀全封這幾個部將為王的的想法,很簡單:招兵。 在封這幾個人為王后,洪秀全立刻下令這幾個王遠征河南、陜西,前去招兵! 當時,去招兵,主要是吸收各地的反清武裝。 你孔團長、李團長去吸收地方武裝,人家知道進來了最多也就是個營長,自然不大愿意加入。 但如果你是個司令,那人家知道進來可能還能混個軍長、師長,當然就更愿意加入了。 所以,洪秀全就封這幾個人為最高地位的王,企圖利于他們擴軍··· 然而,從太平天國內部來說,這卻是完全亂套了! 安慶戰敗,陳玉成有責任,這幾個將領也沒有什么出色的表現。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如此,你削了陳玉成的爵,卻封了這幾個人為王,是什么意思? 而且,這幾個人封了王后,實權并沒有增加。 如此,自此開始,太平天國的封王,既不需要你有什么大功,也不需要你擔任什么特別重要的職務··· 這,就是濫封,就是亂來了! 濫封擴大化:眾建諸侯以分其力濫封的口子一打開,就停不下來了。 原本,太平天國后期有兩大支柱級將領:陳玉成、李秀成。 陳玉成覆滅后,支柱就只剩下李秀成一個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而且,就在安慶等上游地區接連失守的同時,李秀成在江蘇、浙江打下了大片地區,兵強馬壯,實力雄厚! 如此,洪秀全就決心削一削李秀成。 洪秀全的方式,就是傳統的“眾建諸侯以分其力”。 他將李秀成手下的將領,一個個都封了王。 如此,李秀成的部下,也就一個個都成了王,雖名義上還要受李秀成的指揮,但實際上賞罰皆不由忠王,成了實際上放飛的“諸侯”。 當李秀成要救天京時,與眾人約誓:“聯萬心作一心”。 缺什么就要格外強調什么,這就表明:李秀成的部下,已經不再與李秀成一條心了。 如此,李秀成的威脅是減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只是···代價是:李秀成的大軍成了一盤散沙! 徹底亂套:群發紅包更嚴重的是:王都這么多了,其他人不給個王,你好意思嗎? 從石達開那邊回歸天京的將領,不給人家封個王,是不是說不過去? 外面的一個小小將軍都封了王,你在朝的官員沒個王位,拿什么去代表中央權威? 你老洪家的親戚、老鄉,要是不封個王,是不是出去要被人看不起,被人欺負?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很多沒有什么功勞的人,都捐錢了,你不給個王爵,是不是對不起人家? 由此,封王,就變成了拉攏人的“見面人”,變成了群發紅包。 如此,一發而不可收拾,一口氣出了2700多個王。 太平天國的封王,確實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 早期的封王,雖然有很多積極意義,但是,卻實際上早早決定了太平天國的上限:早早就把領導班子固定化了,雖然一時利于凝聚,但由此不能海納百川,注定不可能再有韓信、李靖這樣的“后來居上”者,如何爭奪天下? 中期的封王,雖然還不算“濫”,還算是有些道理,但實際上是企圖通過籠絡高級將領而維系團結,但卻使諸王權力擴大,反而加快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至于后期的封王,雖然避免了李秀成之類的人物權力過大,但代價卻是使太平軍成為一盤散沙,亂七八糟,不過是加速了他們的滅亡··· 太平天國之所以封了這么多王,其關鍵原因在于洪秀全的先天不足和蹩腳的平衡之術。 由于洪秀全缺乏實際的軍事政治領導才能,他高度依賴輔助者。 要讓輔助者有足夠的權威,就要人家分個王,做出“共坐天下”的樣子來。 但是,洪秀全又害怕輔助者威脅自己的地位,因此,又總想搞出各種平衡之術,所以又往往要再封一些王來制衡輔助者··· 反復幾次后,王越來越多,封了這個不封那個可不行,為了平衡人心又要再封。 最后,原本無比崇高的王爵,就成了被群發的紅包,一發而不可收拾,徹底失控,走向瘋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