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病痛的根源,都與 “瘀” 脫不開關系。這里說的 “瘀” 并非單指血液淤積不暢,更涵蓋了氣血運行受阻、瘀滯不通引發的各類問題。若把身體比作一條奔流的河,氣血便是河中活水,一旦某處瘀堵,水流不暢,對應的部位就容易出現不適甚至病變。 中醫常說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的推動是血液正常運行的動力,而脾胃作為氣血生化的源頭,負責源源不斷生成氣血。當氣虛不足時,推動血液運行的力量減弱,血液便易在脈中瘀滯,形成 “氣虛血瘀” 的狀況。這類人群往往精神萎靡、渾身乏力,稍一活動就氣短喘促,說話聲音低微無力;肢體還可能出現麻木感,偶爾伴有輕微刺痛;觀察舌象,會發現舌體紫暗,舌下絡脈又粗又黑,呈現瘀阻之象。此時調理瘀血,關鍵在于 “補氣以活血”,而非盲目強行破瘀。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另一味針對氣虛血瘀的經典方劑 ——黃芪桂枝五物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出自漢代醫家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是調理氣虛血瘀、脈絡不暢的經典名方。方中以補氣藥為基,佐以通脈之品,讓氣血在充足的 “動力” 下自然暢行,消散瘀滯。 方中黃芪為君藥,專補一身之氣,尤其能補脾胃之氣與衛氣,氣足則推動有力,讓停滯的血液重新流動起來,正如 “氣行則血行”;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既能驅散經脈中的寒凝,又能引導氣血通達四肢,為血液運行 “開路”;芍藥養血和營、柔肝緩急,既能補充血液、防止瘀滯日久傷血,又能緩解血脈拘急,與桂枝相配,一散一收,調和氣血;生姜溫胃散寒、助陽通脈,既能增強桂枝的溫通之力,又能協助脾胃運化,為氣血生成添助力;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與生姜配伍,可調和脾胃、顧護氣血生化之源,讓補氣而不耗陰,活血而不傷正。 諸藥合用,共奏補氣活血、通陽絡脈之效,常用于辨證屬氣虛血瘀所致的肢體麻木、屈伸不利,或伴乏力氣短、懶言少語、稍動即累,舌體紫暗、舌下絡脈粗黑等癥。 需要注意的是,黃芪桂枝五物湯偏溫通,陰虛火旺體質(如常有口干舌燥、潮熱盜汗)者不宜服用。中醫講究辨證施治,用藥前務必經專業醫師辨證,確認體質與證型相符后再使用,才能達到理想的調理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