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獲得者、荷蘭瓦格寧根大學Oene Oenema教授 人類生存離不開營養豐富的食品,而生產營養豐富的食品離不開微量元素和生物刺激素的作用。人體生長、發育、代謝維持和生育需要碳水化合物、水、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氮、磷、鉀、鎂、鈣、硫、鐵、錳、鋅、鉬、氯、鈷、鈉、硒、碘、鎘、鎳、釩、錫、砷、氟等22種元素,對人體健康比較重要的微量元素有鋅、鐵、鈣、硒和銅,但是當今全球有超過20億的人口處于營養不良狀態,全球有超過50%的土壤缺乏微量元素。直接導致了作物減產和農產品質量降低,過去幾十年,作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一直在下降,微量元素缺乏已經對人體健康產生了不利影響。 土壤微量元素缺乏表現為絕對缺乏和相對生物有效性缺乏,后者如由于化學固定、有機物固定、與其他離子的競爭等致使土壤中本來有的微量元素有效性降低。科學發現,微量元素在作物生長中的作用表現為:一、參與作物光合作用、生長和發育過程中的各種酶活性反應;二、參與其他非酶反應,包括核糖體(DNA、RNA)合成,鐵蛋白和豆血紅蛋白合成,參與脂質代謝。作物補充足量的微量元素后,利于改善種子的質量,如發芽和出苗率,促進作物生長和發育,增強對疾病、病原體和非生物逆境抵抗能力。 目前發展中國家的微量元素缺乏問題已經引起全球廣泛關注,這些國家的人民也正在意識到通過豐富的飲食來補充微量元素的重要性,科學家正在通過育種和生物科技來解決農產品微量元素含量下降的問題。實踐證明,育種可以增加作物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含量,基因改良可以優化作物對微量元素的吸收,其中通過施肥等農學措施是當前簡便且行之有效的供給作物充足的微量元素營養的舉措。 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可以間接地促進大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效果,但通過施肥來補充微量元素是非常講究的。不同的土壤類型及氣候條件下,作物對微量元素的吸收效率大不同,土壤酸堿度、有機質含量都在影響土壤微量元素的活性。一般情況下,主產品(果實、籽粒)和副產品(秸稈、葉片)之間微量元素含量也有很大差異,且微量元素含量與作物蛋白含量和磷含量呈現出正相關系。 大部分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移動性差,到底是選擇土壤施肥還是葉面施肥取決于土壤類型(pH、粘粒含量、氧化物含量)、肥料類型(氧化物、鹽、螯合物、納米顆粒)、作物品種。土壤施肥比較容易,但作物養分吸收效率更高的葉面施肥在施肥時間的選擇上卻非常關鍵。目前關于微量元素的土壤施肥和葉面施肥效果平行比較的研究較少。我們開展的鋅肥試驗結果顯示,合理施用鋅肥能夠很明顯地促進作物增產和作物鋅含量的提高,但是如果施用過量容易造成鋅的毒害。 除了傳統的土施、葉面噴施外,水肥一體化也是為作物補充微量元素一種非常有效的措施,還可同時提高水和養分的利用效率。我們在走訪中發現,微量元素施用正在被全球越來越重視,中國肥料技術在以史丹利為代表的創新型企業的推動下,也一定會取得突破性的發展。 Oene Oenema教授簡介 諾貝爾獎獲得者,全球農業環境領域知名科學家和荷蘭皇家科學院評選的荷蘭全學科領域前200名的科學家之一,現任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教授、荷蘭農業部畜禽糞尿有機肥管理委員會首席科學家、歐盟畜禽糞尿有機肥管理委員會委員。 ......................................................... 本文系農資導報微信官方訂閱號獨家發布 轉載請按以下格式注明: 文章來源:農資導報 作者:馬彥平 編輯:僵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