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1. 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 譯文:有錢人用財物送人,有仁德的人用言語送人。 啟示:物質幫助固然實在,但真誠的勸告和有益的教導更能讓人受益長遠。 ——《史記》 2.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譯文:能做的人不一定善于表達,善于表達的人不一定能做。 啟示:看人不要只聽他說得多好,更要看他做得怎樣。 ——《史記》 3. 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譯文:能聽取不同意見叫聰明,能自我反省叫清醒,能戰勝自己叫強大。 啟示:真正的強大來自于謙虛自省和自我超越。 ——《史記》 4. 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譯文:刺耳的話像良藥,甜言蜜語反而像疾病。 啟示:忠言逆耳利于行,阿諛奉承反而有害。 ——《史記》 5.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譯文:依靠德行才能興旺,依靠暴力終會滅亡。 啟示:道德比武力更有長久的力量。 ——《史記》 6.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譯文:聰明人考慮再周全也難免有失誤,愚笨人多想幾次也可能有收獲。 啟示:不要輕視任何人,多思考總會有好處。 ——《史記》 7. 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 譯文:成功難卻易失敗,時機難遇易錯過。 啟示:要珍惜機會,努力堅持,不然成功稍縱即逝。 ——《史記》 8. 明者遠見于未萌,智者避危于無形。 譯文:明智的人在事態未發生前就能預見,聰明的人在危險未形成時就能避開。 啟示:要有遠見,提前預防,避免問題發生。 ——《史記》 9. 道高益安,勢高益危。 譯文:道德越高越安全,權勢越高越危險。 啟示:品德比地位更重要,權勢大更需謹慎。 ——《史記》 10. 先發制人,后發制于人。 譯文:先動手能控制別人,后動手就被別人控制。 啟示:主動出擊往往能占據優勢。 ——《漢書》 11. 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譯文:君主把百姓看作根本,百姓把吃飯看作根本。 啟示:治國要以民生為重,吃飽飯是最基本的需求。 ——《漢書》 12. 國耳忘家,公耳忘私。 譯文:為了國家忘記小家,為了公事忘記私事。 啟示:做人要有大局觀,公私分明。 ——《漢書》 13. 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譯文:精神過度使用會衰竭,身體過度勞累會病倒,身心分離就會死亡。水太清就沒有魚,人太苛刻就沒有朋友。 啟示:做事要有度,待人要寬容。 ——《漢書》 14.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譯文:懂得知足就不會受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危險。 啟示:滿足和節制能避免很多麻煩。 ——《漢書》 15.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譯文:相隔百里風氣不同,相隔千里習俗不同。 啟示:各地文化差異大,要尊重別人的習慣。 ——《漢書》 16. 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 譯文:不拼命追求富貴,不因貧賤而憂愁。 啟示:保持平常心,不為外在境遇所困擾。 ——《漢書》 17. 事不當時固爭,防禍于未然。 譯文:事情不對就要堅決勸阻,在禍患發生前就預防。 啟示:發現問題要及時制止,提前防范避免后悔。 ——《漢書》 18. 有志者事竟成。 譯文:有決心的人最終能成功。 啟示:只要堅持努力,就能實現目標。 ——《后漢書》 19. 廉約小心,克己奉公。 譯文:廉潔節儉,謹慎小心,約束自己,奉獻公家。 啟示:做人要清廉自律,一心為公。 ——《后漢書》 20. 丈夫有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譯文:大丈夫有志向,窮困時更堅定,年老時更雄壯。 啟示:處境越難,越要堅持;年紀越大,越要努力。 ——《后漢書》 21. 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譯文:貧賤時的朋友不能忘記,共患難的妻子不能拋棄。 啟示:做人要重情義,不忘本。 ——《后漢書》 22. 專己者孤,拒諫者塞。 譯文:獨斷專行的人會孤立,拒絕勸告的人會閉塞。 啟示:要多聽意見,否則容易失敗。 ——《后漢書》 23. 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 譯文:不要做讓親人痛心、讓仇人高興的事。 啟示:做事要考慮后果,別傷害自己人。 ——《后漢書》 24. 精誠所加,金石所開。 譯文:真誠所到之處,金石都能打開。 啟示:只要真心誠意,再難的事也能做成。 ——《后漢書》 25.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譯文:不進老虎洞,怎么能抓到小老虎。 啟示:不冒險,就很難有大收獲。 ——《后漢書》 26. 愛之則不覺其過,惡之則不覺其善。 譯文:喜歡一個人就看不到他的缺點,討厭一個人就看不到他的優點。 啟示:不要感情用事,看人要客觀。 ——《后漢書》 27.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多,而憂智之不博。 譯文:不擔心地位不高,而擔心品德不高尚;不以俸祿少為恥,而以智慧不足為憂。 啟示:品德和智慧比地位和財富更重要。 ——《后漢書》 28. 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 譯文:把開水舀起來再倒回去止沸,不如抽掉柴火徹底滅火。 啟示:解決問題要從根本入手。 ——《三國志》 29. 迷而知返,失道不遠;過而能改,謂之不過。 譯文:迷路了知道回頭,就走錯不遠;錯了能改正,就不算大錯。 啟示:知錯就改,為時不晚。 ——《三國志》 30. 良將不怯死以茍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 譯文:好的將領不怕死以求僥幸逃生,壯士不毀壞氣節以求活命。 啟示:真正有氣節的人不會為保命而失去原則。 ——《三國志》 31. 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譯文:說話夸張不實的人,不能重用。 啟示:喜歡吹牛的人往往靠不住。 ——《三國志》 32.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譯文:分別三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別人。 啟示:人進步很快,不要用老眼光看人。 ——《三國志》 33. 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圖四海者,匪懷細以害大。 譯文:走遠路的人不會半途停步,謀大事的人不計較小事而誤大局。 啟示:要堅持到底,放眼大局。 ——《三國志》 34. 國之興也,視民如赤子;其亡也,視民為草芥。 譯文:國家興旺時,把百姓當嬰兒愛護;國家衰亡時,把百姓當草芥輕視。 啟示:治國要以民為本,民心向背決定國家存亡。 ——《三國志》 35.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譯文:明鏡可以照見容貌,歷史可以幫我們了解現在。 啟示:要以史為鑒,從過去吸取經驗。 ——《三國志》 36. 全一人者德之輕,成天下者功之重。 譯文:保全一個人是小德,成就天下才是大功。 啟示:要有大局觀,為社會做更大貢獻。 ——《晉書》 37. 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濫者,亂敗之惡也。 譯文:政治清明是治國之美,枉法濫權是敗亂之惡。 啟示:法治公正才能國家安定。 ——《晉書》 38. 非得賢之難,用之難;非用之難,信之難。 譯文:得到賢才不難,重用他們難;重用不難,信任他們難。 啟示:人才不僅要任用,更要信任。 ——《晉書》 39. 學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譯文:學習的人,不怕才華不夠,就怕沒有志向。 啟示:決心比天賦更重要。 ——《晉書》 40. 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于天下。 譯文:做好事三年,知道的人很少;做壞事一天,全世界都知道了。 啟示:好事難傳,壞事速傳,更要堅持行善。 ——《晉書》 41. 變通革弊,與時代宜之。 譯文:靈活變通,革除弊端,要順應時代。 啟示:改革要符合時代需要。 ——《晉書》 42. 貞松標于歲寒,忠臣亮于國威。 譯文:堅貞的松樹在寒冬中挺立,忠臣在國難中顯現。 啟示:困難時刻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忠誠和品格。 ——《晉書》 43. 疾風知勁草,嚴霜識貞木。 譯文:狂風中才能看出堅韌的草,嚴霜下才能識別耐寒的樹。 啟示:逆境能考驗出真正的強者。 ——《宋書》 44. 罰慎其濫,惠戒其偏;發濫則無以為罰,惠偏則不如無惠。 譯文:懲罰要防止濫用,恩惠要避免偏心;懲罰濫了就失去意義,恩惠偏了不如不給。 啟示:獎懲要公平,否則適得其反。 ——《宋書》 45. 不務先富民,而唯言益國,豈有民貧于天下,而國富于上邪? 譯文:不先讓百姓富裕,只空談國家富強,哪有百姓貧窮而國家富強的道理? 啟示:民生才是國家富強的基礎。 ——《南齊書》 46. 有賢而不知,知賢而不用,用賢而不委,委賢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 譯文:有人才卻不知道,知道了卻不任用,任用了卻不授權,授權了卻不信任,這四種問題是古今通病。 啟示:不僅要發現人才,更要信任和重用他們。 ——《南齊書》 47. 不充詘于富貴,不遑遑于所欲。 譯文:不因富貴而得意忘形,不因欲望而焦慮不安。 啟示:保持淡泊,不為外物所困。 ——《梁書》 48. 溪壑可盈,志欲無滿。 譯文:溝壑可以填滿,但志向永不滿足。 啟示:人要有不斷進取的精神。 ——《梁書》 49. 居后而望前,則為前;居前而望后,則為后。 譯文:站在后面向前看,就是在前面;站在前面向后看,就是在后面。 啟示:位置是相對的,要有全局視角。 ——《陳書》 50. 取草絕根,在于未蔓;撲火止燎,貴乎速滅。 譯文:除草要除根,趁它還沒蔓延;滅火要快,趁火勢還小。 啟示:解決問題要趁早,從根本上解決。 ——《陳書》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51. 耕則問田奴,絹則問織婢。 譯文:種田的事要問農民,織布的事要問織女。 啟示:專業的事要問專業的人。 ——《魏書》 52. 迷而知返,得道不遠。 譯文:迷路了知道回頭,離正道就不遠。 啟示:知錯能改,就能重回正途。 ——《魏書》 53. 尚儉者開富之源,好奢者起貧之兆。 譯文:崇尚節儉是致富的源頭,喜好奢侈是貧困的開始。 啟示:節儉才能長久富裕,浪費終會致貧。 ——《魏書》 54. 思政不察逆順之理,不識大小之形,不度強勢之勢,有此三蔽,宜其俘獲。 譯文:不考慮順逆的道理,看不清形勢的強弱,不衡量力量對比,有這三種糊涂,難怪會被俘虜。 啟示:做事要看清形勢,量力而行。 ——《北齊書》 55. 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遠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遠期,惟君子為能及矣。 譯文:責任沒有比自身更重的,路途沒有比口舌更可怕的,時間沒有比歲月更長的。肩負重任走危險的路,堅持長久,只有君子能做到。 啟示:真正的君子能擔重任、經磨難、堅持到底。 ——《北齊書》 56. 儉為德之恭,侈為惡之大。 譯文:節儉是美德的基礎,奢侈是最大的惡行。 啟示:節儉是美德,奢侈是大錯。 ——《周書》 57. 清者蒞職之本,儉者持身之道。 譯文:清廉是任職的根本,節儉是立身的準則。 啟示:做官要清廉,做人要節儉。 ——《周書》 58. 學不精勤,不如不學。 譯文:學習不專心勤奮,不如不學。 啟示:學習就要認真,否則浪費時間。 ——《周書》 59. 士必從微而至著,功必積小以至大。 譯文:人才都是從卑微到顯赫,功業都是從小事積累成大業。 啟示:成功需要從小事做起,慢慢積累。 ——《周書》 60. 化于敦樸者,則質直;化于偽者,則浮薄。 譯文:受樸實熏陶的人,就質樸正直;受虛偽影響的人,就輕浮淺薄。 啟示:環境對人的品格影響很大。 ——《周書》 61.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 譯文:教知識的老師好找,教做人的老師難尋。 啟示:教書容易,育人難。 ——《周書》 62. 人生不得行胸懷,隨壽百歲猶為夭。 譯文:人生如果不能實現抱負,即使活到百歲也像早夭。 啟示:活著要有理想,否則長壽也無意義。 ——《南史》 63. 蟬躁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譯文:蟬鳴讓樹林更顯寂靜,鳥叫讓山谷更顯幽深。 啟示:動靜對比,更能凸顯意境。 ——《南史》 64.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 譯文:行為靠自己,名聲靠別人。 啟示:做好自己,別人自然會給你好評。 ——《北史》 65. 審而后發,猶未為晚。 譯文:仔細瞄準再放箭,還不算晚。 啟示:做事前要考慮清楚,不要急于行動。 ——《北史》 66. 時不可再,機不可失。 譯文:時間不會重來,機會不能錯過。 啟示:要珍惜時機,果斷行動。 ——《隋書》 67. 因人成事,其功不難。 譯文:借助別人的力量做事,成功就不難。 啟示:善于合作,更容易成功。 ——《隋書》 68. 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須端其末。 譯文:想讓水流清澈,必須疏通源頭;想讓根本端正,必須修正末端。 啟示:解決問題要從根源入手。 ——《隋書》 69. 先謀后事者逸,先事后謀者失。 譯文:先計劃再行動,就輕松;先行動再計劃,易失敗。 啟示:做事要有計劃,避免盲目行動。 ——《舊唐書》 70. 與人共其樂者,人必憂其憂;與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 譯文:和別人共享快樂的人,別人會分擔他的憂愁;和別人共享安寧的人,別人會拯救他的危難。 啟示:同甘共苦,才能贏得真心。 ——《舊唐書》 71. 樂聞過,罔不興;拒諫,罔不亂。 譯文:樂于聽批評,沒有不興盛的;拒絕勸諫,沒有不混亂的。 啟示:虛心接受意見,才能進步;拒絕批評,必然失敗。 ——《新唐書》 72. 成立之難如升天,覆墜之易如燎毛。 譯文:成功難如登天,失敗易如燒毛。 啟示:創業艱難,守業更難,失敗卻很容易。 ——《新唐書》 73. 在善用,不在眾。 譯文:關鍵在于善于用人,不在于人多。 啟示:質量比數量更重要,會用人才是關鍵。 ——《新唐書》 74. 不才者進,則有才之路塞。 譯文:無能的人被重用,那么有才的人就沒有出路。 啟示:用人要唯才是舉,否則人才會被埋沒。 ——《新唐書》 75. 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處身者不能無過失。 譯文:善于管理的人也不能事事成功,善于立身的人也不可能沒有過錯。 啟示:人無完人,做事難免有失誤。 ——《舊五代史》 76. 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 譯文:皇帝,兵強馬壯的人就能當,難道是天生的嗎? 啟示:實力決定地位,不是靠血緣。 ——《舊五代史》 77.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譯文:憂患勤勞能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會使自身滅亡。 啟示:艱苦奮斗才能成功,貪圖享受必然失敗。 ——《新五代史》 78. 毀譽亂真深可畏,直言不聞深可畏。 譯文:詆毀和吹捧混淆真假很可怕,聽不到真心話更可怕。 啟示:要警惕虛假評價,更要珍惜直言不諱的人。 ——《新五代史》 79. 習見善則安于為善,習見惡則安于為惡。 譯文:經常見好事就會安心做好事,經常見壞事就會安心做壞事。 啟示:環境對人的行為影響很大。 ——《新五代史》 80. 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 譯文:自己不做表率,別人就不會跟隨;自己不帶頭,別人就不會信服。 啟示:領導要以身作則,才能服眾。 ——《宋史》 81. 世之治亂,在賞當其功,罰當其罪,既無不治。 譯文:天下治亂的關鍵在于獎賞與功勞匹配,懲罰與罪過相當,這樣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啟示:公平的獎懲是治國的根本。 ——《宋史》 82. 感物之道莫過于誠。 譯文:打動人心的方法,沒有比真誠更有效的。 啟示:真誠最能感動人。 ——《宋史》 83. 上有憂危之心,下有安泰之象,世道所由隆。 譯文:上位者有憂患意識,下位者有安寧景象,世道才會興盛。 啟示:居安思危,才能長治久安。 ——《宋史》 84. 恩賞明則賢者進,刑罰當則奸人消。 譯文:獎賞分明,賢人就會涌現;刑罰得當,壞人就會消失。 啟示:明確的獎懲能促進善治。 ——《遼史》 85. 賢達哀樂,不在窮通禍福之間。 譯文:賢達之人的喜怒哀樂,不取決于境遇的窮通禍福。 啟示:真正的高人超脫于外在境遇。 ——《遼史》 86.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 譯文:不信任的人就不要任用,任用了就不要懷疑。 啟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金史》 87. 政令乖失。則人心不服,雖得之亦將失之。 譯文:政令錯誤,則人心不服,即使得到了也會失去。 啟示:治國要得民心,政令要合理。 ——《金史》 88. 人之聰明,多失之浮炫。 譯文:人的聰明,往往失敗于浮夸炫耀。 啟示:低調務實更重要,炫耀反而壞事。 ——《金史》 89. 教化之行,興于學校。 譯文:教化的推行,從學校開始。 啟示:教育是培養人才、改善社會風氣的根本。 ——《金史》 90. 學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達材者也。 譯文:學校是讀書人接受教育,成就品德和才能的地方。 啟示:教育是成才的關鍵。 ——《元史》 91. 力無所用與無力同,勇無所施與不勇同,計不能行與無計同。 譯文:有力氣用不上和沒力氣一樣,有勇氣無處施展和不勇敢一樣,有好計策不能實行和沒計策一樣。 啟示:能力要用在實處,否則毫無意義。 ——《元史》 92. 為國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法不徒立,須人而行;人不濫用,惟賢是擇。 譯文:治國的方法,在于立法和用人兩件事。法律不能空立,要靠人執行;用人不能隨意,要選賢任能。 啟示:治國要靠法治和人才。 ——《元史》 93. 天下未嘗乏才,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理勢然耳。 譯文:天下從來都不缺人才,尋求就能得到,放棄就會失去,道理就是這樣。 啟示:只要用心求才,就能找到人才。 ——《元史》 94. 天地之間,人壽幾何?惡可無聞,同腐草木也! 譯文:人生在世,能活多久?怎么可以默默無聞,像草木一樣腐爛! 啟示:人生要有所作為,不能虛度光陰。 ——《元史》 95. 待人以誠,人亦以誠待我。 譯文:用真誠對待別人,別人也會用真誠回報我。 啟示:真心換真心。 ——《元史》 96. 富貴一時,名節千古。 譯文:富貴只是一時的,名譽和氣節才是永恒的。 啟示:人品比財富更重要。 ——《明史》 97. 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蠅之附驥,即千里猶蠅耳。 譯文:依附小人的一定是小人,依附君子的不一定是君子;蒼蠅附在千里馬上,跑千里也還是蒼蠅。 啟示:接近什么人,不代表你就是什么人,本質才是關鍵。 ——《明史》 98. 居高位者易驕,處佚樂者易侈。 譯文:身處高位容易驕傲,處于安逸容易奢侈。 啟示:地位和享受容易讓人墮落。 ——《明史》 99.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風俗。 譯文:尋求治國的方法,沒有比端正社會風氣更重要的了。 啟示:良好的社會風氣是治國的基石。 ——《明史》 100. 言路者,國家之命脈也。 譯文:言論渠道是國家的命脈。 啟示:開放言論有利于國家治理。 ——《明史》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