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萬千,字字不同,稍有差別,讀音、字義千差萬別。有些字千奇百怪,比如匚、冂、匸、凵;有些字單個簡單,組合一起,就不認(rèn)識了,比如仧、旵、?、坌。前面幾個字,之前講過,今天重點(diǎn)認(rèn)識下坌沒的“坌”字:分土成“坌”,坌沒什么意思,“坌”字又該怎么讀呢。 ![]() 一、“坌”的字形演變 “坌”字由“分”和“土”兩字構(gòu)成。“分”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外部類似“八”字,中間類似一把“刀”,意為用刀把事物分成兩部分,“八”字代表事物被分成兩部分后的樣子。小篆字體,下部的刀形簡化為“刀”字,上部“八”不變,后來再簡化,就成了楷體“坌”字。 ![]() 至于“土”的演變,前面說過多次,甲骨文金文都表示地上的“橫”有土堆,甲骨文土堆空心狀,金文為實(shí)體狀。小篆字體,土堆變?yōu)椤笆弊郑肿優(yōu)椤巴痢钡碾r形。后來再簡化,就成了楷體“土”字。 ![]() 二、“坌”字怎么解釋? 1.本義指塵埃。元好問的《?戊戌十月山陽雨夜》?中有“霏霏散浮煙,靄靄集微坌”這么一句,大意就是“煙霧輕輕飄散,細(xì)微的塵埃慢慢聚集”。 2.引申義,聚積。《宋史·種世衡傳》中寫道:“敵四萬眾坌集,傅城而陣。”意思就是:“敵人集結(jié)了四萬人的部隊(duì),?聚集在一起,?然后靠近城墻列陣,?準(zhǔn)備進(jìn)攻。?” 3.方言,“翻、刨”之意。組詞:坌土、坌地。 ![]() 4.粗劣、粗糙。例如元·王曄《桃花女·第一折》:“您穿的輕紗異錦,俺穿的是坌絹的這粗?。” 5.同“笨”,蠢笨。組詞,坌鳥先飛。同“笨鳥先飛”,出自元代關(guān)漢卿的《陳母教子·第一折》,原文為:“我似那靈禽在后,你這等坌鳥先飛。” 6.“坌沒”,指埋沒之意。 三、“坌”字在古詩詞中的運(yùn)用 《寄三城王宣徽二首》其一 [宋]邵雍 路上塵方坌,壺中花正開。 何須頭盡白,然后賦歸來。 本詩作者邵雍,字堯夫,謚康節(jié),北宋著名理學(xué)家、數(shù)學(xué)家、詩人。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并稱“北宋五子”。全詩大意為:路上的塵土飛揚(yáng),就像壺中的花朵正盛開的樣子。何必等到頭發(fā)全白(塵土滿身),才能回歸寫作之中。該詩前兩句寫景,運(yùn)用比喻手法,以塵土之花比喻成壺中花開,也象征著詩人處于滿是塵垢的污穢的人世間。后兩句寫不需塵土沾身時(shí),就要回歸人生創(chuàng)作之中,表達(dá)了詩人要及時(shí)追求人生志向,奮發(fā)向上,努力作為,最終才能有所成就的人生之思。 四、“坌沒”該怎么讀? 正確讀音:bèn mò 同音字:笨 末 部首:土 氵 結(jié)構(gòu):上下 左右 五、結(jié)語 漢字文化,十分有趣,意味深長。分開土壤,塵土飛揚(yáng),分土成“坌”;分開土地,翻刨田地,分土成“坌”。分土成“坌”,也指蠢笨。蠢笨之人,必須坌鳥先飛,方能后來居平或居上,不然跟不上,拖后腿,自然會被埋沒,即“坌沒”。千里之駒,一靠天分,二靠勤奮,三靠伯樂。無天分,不勤奮,不行;有天分,無勤奮,更不行。天分、勤奮皆具,時(shí)機(jī)一到,伯樂自來,豈能被坌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