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行錄》是元代大臣史弼撰寫,史弼,字君佐,一名塔剌渾,河北博野人,元朝將領。本文為AI翻譯,僅供參考。 四'不自’處世箴言: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 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景行錄》 【原文】 高山仰止,景德行止。此景行錄之所由作也。 是錄凡百余條,言近而指遠,守約而施博,士大夫非茍知之,亦允蹈之可也。 予寸懷如春風,愿與天下共,故付梓以廣其傳,沽名云乎哉,掠美云乎哉。 大德辛丑上巳前榮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史弼傳。 【譯文】 (對高尚的品德)如同仰望高山般崇敬,(對光明的行為)如同遵循正道般踐行。這就是《景行錄》創(chuàng)作的緣由。 這部書共一百多條,語言淺近卻意旨深遠,內(nèi)容簡約卻應用廣泛。士大夫們不僅要了解它,更應切實遵行。 我的心意如同春風,希望能與天下人共享,因此將它刻印出版以廣泛傳播。這難道是為了沽名釣譽,或是掠奪他人美名嗎? 大德辛丑年上巳節(jié)前,榮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史弼作序。 【原文】 《景行錄》云:“寡言、擇交,可以無悔吝,可以免憂辱。” 【譯文】 《景行錄》說:“少說話、謹慎選擇交往的人,能夠沒有悔恨遺憾,能夠避免憂愁屈辱。” 【原文】 《景行錄》曰:“無瑕之玉,可為國瑞。孝弟之子,可為家寶。” 【譯文】 《景行錄》說:“沒有瑕疵的玉石,可以成為國家的祥瑞;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子女,可以成為家庭的珍寶。” 【原文】 《景行錄》曰:“為政之要曰公與清,成家之道曰儉與勤。” 【譯文】 《景行錄》說:“治理政事的關鍵在于公正與清廉,成就家業(yè)的方法在于節(jié)儉與勤奮。” 【原文】 《景行錄》曰:“寶貨用之有盡,忠孝享之無窮。” 【譯文】 《景行錄》說:“金銀財寶使用起來會有窮盡,忠誠孝順帶來的福澤卻能享用不盡。” 【原文】 《景行錄》曰:“坐密室如通衢,馭寸心如六馬,可以免過。” 【譯文】 《景行錄》說:“坐在密室中要像處在四通八達的大街上(一樣謹慎),駕馭自己的方寸之心要像駕馭六匹馬拉的車(一樣小心),這樣可以避免過錯。” 【原文】 《景行錄》云:“與人之短不曰直,濟人之惡不曰義。” 【譯文】 《景行錄》說:“議論別人的短處不叫正直,幫助別人做壞事不叫道義。” 【原文】 《景行錄》云:“知足可樂,務貪則憂。” 【譯文】 《景行錄》說:“懂得滿足就能快樂,一味貪婪就會憂愁。” 【原文】 《景行錄》云:“聲色者,敗德之具。思慮者,殘生之本。” 【譯文】 《景行錄》說:“歌舞女色是敗壞品德的工具,過度思慮是傷害生命的根源。” 【原文】 《景行錄》云:“結冤于人,謂之種禍。舍善不為,謂之自賊。” 【譯文】 《景行錄》說:“與他人結下冤仇,叫做種下禍患;放棄行善而不去做,叫做自我傷害。” 【原文】 《景行錄》云:“以眾資已者,心逸而事濟。以已御眾者,心勞而怨聚。” 【譯文】 《景行錄》說:“依靠眾人的力量幫助自己,身心安逸而事情能成功;用自己的力量駕馭眾人,身心勞累而怨恨會聚集。” 【原文】 《景行錄》云:“官爵富貴在人,謂之儻來。道德行義在我,謂之自得。儻來者足以驕妻妾,自得者多以傲公卿。” 【譯文】 《景行錄》說:“官爵富貴由他人(或時運)決定,稱為意外得來之物;道德品行由自己修養(yǎng),稱為自身擁有之物。意外得來的東西,只夠在妻妾面前炫耀;自身擁有的東西,卻能讓人在公卿面前保持骨氣。” 【原文】 《景行錄》云:“務名者,殺其身。多財者,殺其后。” 【譯文】 《景行錄》說:“追求虛名的人,會危及自身;財富過多的人,會連累后代。” 【原文】 《景行錄》云:“廣積不如教子,避禍不如省非。” 【譯文】 《景行錄》說:“廣泛積累財物不如教育子女,躲避禍患不如反省自身過錯。” 【原文】 《景行錄》云:“責人者不全交,自恕者不改過。自滿者敗,自矜者愚,自賊者忍。” 【譯文】 《景行錄》說:“指責別人的人不能保全交情,寬恕自己的人不能改正過錯。自滿的人會失敗,自夸的人很愚蠢,自我傷害的人(往往)能忍耐(不當之事)。” 【原文】 《景行錄》云:“寡言則省謗,寡欲則保身。” 【譯文】 《景行錄》說:“少說話能減少誹謗,少欲望能保全自身。” 【原文】 《景行錄》曰:“木有所養(yǎng),則根本固而枝葉茂,梁棟之材成。水有所養(yǎng),則源泉壯而流脈長,灌溉之利博。人有所養(yǎng),則志氣大而識見明,忠義之士出。可不養(yǎng)哉!” 【譯文】 《景行錄》說:“樹木得到滋養(yǎng),就會根系牢固而枝葉繁茂,成為可用的棟梁之材;水流得到滋養(yǎng),就會源頭充沛而河道綿長,灌溉的益處廣泛;人得到滋養(yǎng)(指修養(yǎng)品德),就會志氣遠大而見識高明,成為忠義之人。怎能不重視滋養(yǎng)(自身)呢!” 【原文】 《景行錄》云:“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則曲盡其孝。以保富貴之策奉君,則無徃不忠。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譯文】 《景行錄》說:“用愛護妻子兒女的心思侍奉父母,就能盡心盡孝;用保全富貴的策略侍奉君主,就會無處不忠誠;用指責別人的心思指責自己,就能減少過錯;用寬恕自己的心思寬恕別人,就能保全交情。” 【原文】 《景行錄》云:'以忠孝遺子孫者昌,以智術遺子孫者亡。以謙接物者強,以善自衛(wèi)者良。' 【譯文】 《景行錄》說:“把忠孝傳給子孫的家族會興旺,把權謀術數(shù)傳給子孫的家族會敗亡。以謙遜態(tài)度待人接物的人會強大,以善良品德保護自己的人會吉祥。” 【原文】 《景行錄》云:“婦人悍者,必淫。丑者,必妬。如士大夫繆者,忌險者,疑必然之理也。” 【譯文】 《景行錄》說:“兇悍的婦女,必定放縱;貌丑的婦女,必定嫉妒。就像士大夫中,荒謬的人多猜忌,陰險的人多懷疑,這是必然的道理。” 【原文】 《景行錄》云:“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獨利則敗,眾謀則泄。” 【譯文】 《景行錄》說:“利益可以共享而不可獨占,謀劃可以讓少數(shù)人知道而不可讓眾人知曉。獨占利益會失敗,眾人知曉謀劃會泄露。” 【原文】 《景行錄》云:“溺愛者受制于妻子,患失者屈已于富貴。” 【譯文】 《景行錄》說:“過分寵愛(妻子兒女)的人會被妻子兒女牽制,擔心失去(富貴)的人會在富貴面前屈服。” 【原文】 《景行錄》云:“費萬金為一瞬之樂,孰若散而活餒者幾千百人。處眇軀以廣廈,何如庇寒士以一席之地乎?” 【譯文】 《景行錄》說:“花費萬金追求一時的快樂,哪里比得上把錢財分散出去,救活幾千幾百個饑餓的人?用寬敞的房屋安置自己這渺小的身軀,哪里比得上給貧寒的士人提供一席之地遮風擋雨呢?” 【原文】 《景行錄》云:“大丈夫見善明,故重名節(jié)于泰山;用心剛,故輕死生如鴻毛。” 【譯文】 《景行錄》說:“大丈夫能清楚分辨善與惡,所以把名節(jié)看得比泰山還重;內(nèi)心堅定剛直,所以把生死看得比鴻毛還輕。” 【原文】 《景行錄》云:“自信者,人亦信之,吳越皆兄弟;自疑者,人亦疑之,身外皆敵國。” 【譯文】 《景行錄》說:“自信的人,別人也會信任他,即便是像吳越(原本對立)這樣的人也能成為兄弟;多疑的人,別人也會懷疑他,自身之外的人都像敵國一樣(難以信任)。” 【原文】 《景行錄》云:“賓客不來門戶俗。詩書不教子孫愚。” 【譯文】 《景行錄》說:“沒有賓客來訪,家門就會顯得俗氣;不教子孫讀書,子孫就會變得愚昧。” 【原文】 《景行錄》云:“貪是逐物于外,欲是情動于中,榮輕辱淺,利重害深,禍不可以幸免,福不可以再求。” 【譯文】 《景行錄》說:“貪婪是在外部追逐事物,欲望是在內(nèi)心觸動情感。榮耀輕微而屈辱淺淡,利益重大而危害深遠。災禍無法僥幸避免,福分不能重復求取。” 【原文】 《景行錄》云:“或問晦庵曰:'如何是命?'先生曰:'性是也。凡性格不通不近人情者,薄命之士也。' 【譯文】 《景行錄》說:“有人問晦庵(朱熹):'什么是命?’先生說:'就是本性。凡是性格偏執(zhí)、不近人情的人,都是薄命的人。’” 【原文】 《景行錄》云:“勤者富之本,儉者富之原。” 【譯文】 《景行錄》說:“勤奮是財富的根本,節(jié)儉是財富的源頭。” 【原文】 《景行錄》云:“禍莫大于從己之欲,惡莫甚于言人之非。” 【譯文】 《景行錄》說:“災禍沒有比放縱自己的欲望更大的,惡行沒有比議論別人的過錯更嚴重的。” 【原文】 《景行錄》云:“大丈夫當容人,無為人所容。” 【譯文】 《景行錄》說:“大丈夫應當能寬容別人,而不是被別人寬容。” 【原文】 《景行錄》云:“大筵宴不可屢集,金石文字不可輕為,皆禍之端。” 【譯文】 《景行錄》說:“大型宴會不能頻繁舉辦,碑刻銘文不能輕易制作,這兩者都是禍患的開端。” 【原文】 《景行錄》云:“觀朝夕之早晏,可以識人家之興替。” 【譯文】 《景行錄》說:“觀察(一家人)早晚作息的早晚,可以了解這個家庭的興衰。” 【原文】 《景行錄》云:“養(yǎng)人將以立事所以養(yǎng)人” 【譯文】 《景行錄》說:“培養(yǎng)人才是為了成就事業(yè),這就是培養(yǎng)人才的原因。” 【原文】 《景行錄》云:“人勤則剛,人懶則柔。” 【譯文】 《景行錄》說:“人勤奮就會剛強,人懶惰就會柔弱。” 【原文】 《景行錄》云:“凡修身為學,不在文字言語中,只平日待人接物便是。取非其有謂之盜,欲非其有謂之賊。” 【譯文】 《景行錄》說:“修養(yǎng)自身、鉆研學問,不在于文字言語之間,而在于平日待人接物的行為中。獲取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叫做盜,貪圖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叫做賊。” 【原文】 《景行錄》云:“定心應物,雖不讀書,可以為有德君子。” 【譯文】 《景行錄》說:“內(nèi)心安定地應對事物,即使不讀書,也能成為有品德的君子。” 【原文】 《景行錄》云:“聞善言則拜,告有過則喜,有圣賢氣象。” 【譯文】 《景行錄》說:“聽到善言就行禮(表示敬佩),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就高興,這樣的人有圣賢的氣度。” 【原文】 《景行錄》云:“為人要忠厚,若刻悛太甚,不肖之子,應之矣。” 【譯文】 《景行錄》說:“做人要忠厚,如果刻薄兇狠太過分,(就會生出)不成器的兒子作為報應。” 【原文】 《景行錄》云:“明旦之事,薄暮不可必。薄暮之事,哺時不可必。” 【譯文】 《景行錄》說:“明天早上的事,傍晚時不能確定;傍晚的事,下午時不能確定(指世事無常,難以預料)。” 【原文】 《景行錄》曰:“好食色貨利者氣必吝,好功名事業(yè)者氣必驕。” 【譯文】 《景行錄》說:“喜好飲食、女色、財物、利益的人,氣度必定吝嗇;喜好功名、事業(yè)的人,氣度必定驕傲。” 【原文】 《景行錄》云:“能自愛者未必能成人,自欺者必罔人。能自儉者未必能周人,自忍者必害人。此無他,為善難,為惡易。” 【譯文】 《景行錄》說:“能自我愛護的人未必能成就他人,自我欺騙的人必定欺騙他人;能自我節(jié)儉的人未必能周濟他人,能自我忍耐(不當之事)的人必定傷害他人。這沒有別的原因,因為行善困難,作惡容易。” 【原文】 《景行錄》云:“器滿則溢,人滿則喪。” 【譯文】 《景行錄》說:“容器裝滿了就會溢出,人自滿了就會衰敗。” 【原文】 《景行錄》云:“廣積不如教子,避禍不如省非。” 【譯文】 《景行錄》說:“廣泛積累財物不如教育子女,躲避禍患不如反省自身過錯。” 【原文】 《景行錄》云:“自滿者敗,自矜者愚,自賊者忍。” 【譯文】 《景行錄》說:“自滿的人會失敗,自夸的人很愚蠢,自我傷害的人(往往)能忍耐(不當之事)。” 【原文】 《景行錄》云:“心可逸,形不可不勞;道可樂,身不可不憂。形不勞,則怠惰易蔽;身不憂,則荒淫不定。故逸生于勞而常休,樂生于憂而無厭。逸樂者,憂勞其可忘乎?” 【譯文】 《景行錄》說:“內(nèi)心可以安逸,但身體不能不勞動;道義可以快樂,但自身不能不憂慮。身體不勞動,就容易因怠惰而蒙蔽心智;自身不憂慮,就容易因荒淫而動搖心志。所以安逸從勞動中產(chǎn)生且能長久安寧,快樂從憂慮中產(chǎn)生且不會滿足。追求安逸快樂的人,怎能忘記憂慮與勞動呢?” 【原文】 《景行錄》云:'為子孫作富貴計者,十敗其九。為人行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譯文】 《景行錄》說:“為子孫謀劃富貴的人,十有八九會失敗;為他人行善、提供便利的人,后代會得到恩惠。” 【原文】 《景行錄》云:“會做快活人,凡事莫生事。會做快活人,省事莫惹事。會做快活人,大事化小事。” 【譯文】 《景行錄》說:“會做快活人的人,凡事不惹事生非;會做快活人的人,能省事就不招惹事端;會做快活人的人,能把大事化解為小事。” 【原文】 《景行錄》云:“富貴之家,有貧窮的親戚往來,便是忠厚有福的氣象。”現(xiàn)今之人反而以此為恥辱,討厭與窮親戚往來。其心胸是何等鄙陋啊! 【譯文】 《景行錄》說:“富貴的人家,有貧窮的親戚往來,這是忠厚有福氣的樣子。”如今的人反而把這當作恥辱,討厭與貧窮的親戚往來。他們的心胸是多么鄙陋啊! 【原文】 《景行錄》云:“片刻不能忍,煩惱日月增。” 【譯文】 《景行錄》說:“哪怕片刻的事都不能忍耐,煩惱就會一天天增加。” 【原文】 《景行錄》云:“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 【譯文】 《景行錄》說:“忍耐一時的怒氣,可以避免長久的憂愁。” 【原文】 《景行錄》云:“忍字敵災星,忍氣饒人禍自消。” 【譯文】 《景行錄》說:“'忍’字能抵擋災禍之星,忍耐怒氣、饒恕他人,禍患自然會消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