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戰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混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中原大戰呢? 1.北伐戰爭后的派系矛盾: 北伐戰爭勝利后,蔣黨內部各派別因軍力編遣和地盤分配產生矛盾。老蔣作為中央政權的代表,與其他軍閥如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存在利益沖突。失勢的敵黨左派領導人汪精衛聯合西山會議派和敵黨軍閥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發奎等,意圖挑戰老蔣的南京國民政府。 并且各軍閥之間原本就有著不同的政治理念和戰略目標。在北伐勝利后,權力面臨重新分配和組合。這種情況下,差異被進一步放大。例如,有的軍閥可能力圖在新的政治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而這與其他軍閥的期望產生沖突。 比如奉系軍閥張作霖,他的目標可能主要是維持自己在東北的統治地位,并試圖向關內擴張。而馮玉祥的國民軍系可能更關注平民權益和社會改革。這些不同的理念和目標在權力重組時產生碰撞。閻錫山的晉系軍閥可能更注重在山西及周邊地區的穩定發展,對于全國性的權力爭奪有其獨特的考量。 當各方都試圖實現自己的目標時,矛盾和沖突就不可避免地激化,最終導致了中原大戰這樣大規模的軍閥混戰。 2.老蔣鞏固政權的需要: 老蔣在北伐后勢力逐漸壯大,但其他軍閥的存在對他的政權確實構成了威脅。為了實現對全國的更有力掌控,老蔣必然會試圖削弱其他軍閥的力量。他可能采取各種政治、軍事手段來打壓競爭對手。 比如,老蔣可能會利用政治權謀挑起軍閥之間的矛盾,或者直接以軍事行動來進攻其他軍閥。其他軍閥自然也能感受到這種威脅,他們為了自保或者爭取更大利益,也會采取相應的對抗行動。 在這種互相較量和沖突不斷升級的過程中,最終引發了中原大戰這樣的大規模沖突。各方都為了爭奪權力和地盤而全力以赴,戰爭也就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例如,閻錫山、馮玉祥等軍閥感受到老蔣的野心和威脅后,聯合起來對抗老蔣,這就是他們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采取的行動。而老蔣為了消除他們的聯合勢力,也會積極備戰,從而促使了大戰的爆發。這種權力爭奪和利益沖突是中原大戰背后的重要推動因素之一。 3.外部勢力的影響: 日本等外部勢力對某些軍閥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局勢的復雜性和不穩定。 例如,日本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考慮,向一些軍閥提供了軍事援助、資金或其他形式的支持。這種支持使得受援軍閥在實力和底氣上有所增強,可能更有膽量和意愿參與到爭奪權力和地盤的爭斗中。 比如,某些得到日本支持的軍閥可能會更加肆無忌憚地擴張勢力范圍,與其他軍閥產生沖突和對抗,從而為中原大戰的爆發推波助瀾。他們可能在日本的支持下,更積極地籌備軍事行動,試圖在混戰中獲取更大的利益和優勢。 此外,外部勢力的介入也使得局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各方之間的關系更加錯綜復雜。其他軍閥為了應對這種外部支持帶來的威脅,也可能會采取相應的行動,進一步加劇了緊張局勢和沖突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原大戰的爆發起到了推動和影響的作用,使得這場混戰更加難以避免和解決。 中原大戰的詳細過程如下: 1928年6月,老蔣邀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集團軍司令到北京,舉行靈前會議,就軍隊編遣問題交換意見。但由于各方在實施上各有打算,會議沒有結果,反而演化成蔣、桂、馮、閻四派的激烈斗爭。 當時馮玉祥任第二集團軍司令、開封政治分會首領,擁兵20萬,分駐陜甘豫魯各省。 閻錫山任第三集團軍司令、太原政治分會首領,占有山西、河北兩省。 而以廣西軍人為核心的桂系勢力最大,李濟深任總參謀長和第八路總指揮兼廣州政治分會首領,坐鎮兩廣;李宗仁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兼武漢政治分會首領,統轄兩湖;白崇禧任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統率李品仙的第十二路軍,駐屯河北唐山、山海關一帶。 此一形勢,顯示出桂系從嶺南橫貫長江,蜿蜒以迄燕薊,宛如一條長蛇俯瞰著老蔣統治的華東地區。 為了消除桂系的威脅,老蔣對桂系下手,導致了蔣桂戰爭的爆發。 1929年3月,老蔣為了集中兵力消滅桂系,拉攏馮玉祥,并承諾給予行政院院長及鄂、湘兩省地盤為條件。馮玉祥表面答應蔣的要求,但內心并不滿足,希望待蔣、桂兩敗俱傷之時,乘機出兵占領武漢。 老蔣親率3個軍指向武漢,暗地收買桂系將領陣前倒戈,很快把桂系在兩湖的3個主力軍搞垮;同時,又以收買離間手法,使桂系在冀東的4個軍反水,幾天功夫,桂系大敗,第4集團軍解體。老蔣打敗了桂系,隨后把矛頭對準馮玉祥,大舉向山東、河南調兵,造成對馮系大兵壓境之勢。 馮玉祥看到老蔣消滅西北軍的意圖已定,采取防御策略,命令山東、河南的守軍西撤,以便集中兵力縮短戰線,鞏固西北。1930年,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聯合起來,形成了反蔣聯盟,共同對抗老蔣。1930年5月,西北軍將領孫良誠等人發表反蔣通電,推舉馮玉祥為護黨救國軍北路司令,中原大戰正式爆發。 戰爭的經過: 在隴海線上,老蔣與馮玉祥的西北軍展開激戰,戰斗十分慘烈,雙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資源,試圖在這條戰線上取得優勢,激烈的戰斗導致人員傷亡慘重,軍隊的戰斗力也受到很大影響。雙方在炮火與廝殺中不斷消耗著自己的力量。雙方都遭受重創。 在平漢線上,老蔣與西北軍也展開激戰,西北軍憑借其勇猛和戰術運用,在與蔣軍的對抗中占據了上風。他們可能在兵力部署、戰術指揮或者局部戰斗中表現出色,從而獲得了一定的優勢地位。這使得蔣軍面臨較大壓力,不得不重新審視局勢并調整戰略。 在津浦線上,閻錫山的晉軍進攻濟南,傅作義、李生達兩部直逼黃河北岸,蔣軍主力被牽制在魯西南與隴海線。1930年6月25日,傅作義、張蔭梧率部攻占濟南。然而,蔣軍隨后從隴海、平漢線和廣東后方調集軍隊支援津浦、膠濟兩線作戰。為了扭轉戰局,蔣介石任命劉峙為津浦線總指揮,韓復榘為膠濟線總指揮,共同對付晉軍。 7月7日,從隴海路抽調的陳誠師兵抵臨城,10日到達曲阜,與夏斗寅部聯合夾擊攻城晉軍,晉軍不支,向泰安方向敗退。攻兗州晉軍見蔣援軍至,也放棄攻擊,全線退到寧陽、吳村、堯山口一線。 8月13日,津浦線晉軍已退至歸德、黨家莊一線,第5、第9兩軍撤入濟南;膠濟線晉軍撤至小清河附近,軍心動搖,士無斗志,張蔭梧、傅作義見大勢已去,決定放棄濟南,14日北渡黃河;泰安、長清一帶晉軍繳械投降。15日,蔣軍攻占濟南。退至黃河北岸的晉軍經收容整頓后,構筑防御工事,與蔣軍隔河對峙。 1930年9月,張學良率領東北軍入關,支持老蔣,成為戰爭的轉折點。 1930年10月,閻錫山、馮玉祥全線潰敗,鄭州被蔣軍占領。閻錫山、馮玉祥決定下野,西北軍和晉綏軍的殘余勢力被張學良收編。 1930年11月,閻錫山、馮玉祥宣布取消太原海陸空軍司令部,中原大戰結束。 中原大戰歷時7個月,雙方動員兵力110萬人以上,支出軍費5億元,死傷30萬人,戰火波及20多省。這場戰爭最終以老蔣的勝利告終,鞏固了其在國民政府的地位,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
|